桃褐腐病
植物腐病
桃褐腐病又称灰腐病、灰霉病、果腐病、菌核病等,是由链核盘菌和核果链核盘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桃上的病害。主要危害果实,从幼果期到成熟期均能发病,以接近成熟期和贮藏期的果实受害最重,可造成大量烂果、落果,受害果实不仅在果园中相互传染受害,而且在贮运中也能继续传染发病,造成较大的损失。此外,该病在田间也危害花、叶片和枝条。
病原特征
病原为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 (wint) Rehm.)和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laxa (Aderh. et Rubl.) Honey),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形态特征
链核盘菌: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柠檬形或卵圆形,大小(10-27)微米×(7-17)微米,平均大小15.9微米×10.2微米,在梗端连续成串生长。分生孢子梗较短,分枝或不分枝。子囊盘漏斗状,盘径1-1.5厘米,紫褐色具暗褐色柄,柄长20-30毫米,僵果萌发可产生1-20个子囊盘。子囊盘内表生一层子囊,子囊圆筒形,大小(102-215)微米×(6-13)微米,内生8个子囊孢子,单列。子囊间长有侧丝,丝状,无色有隔膜,分枝或不分枝。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卵形,大小(6-15)微米×(4-8.2)微米。
核果链核盘菌: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柠檬形或卵圆形,平均大小14.1微米×1.0微米。子囊盘直径子囊盘直径1微米左右,具有长柄,柄长5-30毫米,柄暗褐色,盘紫褐色。盘内表生一层子囊,子囊圆筒形,大小(121-188)微米×(7.5-11.8)微米,内生8个子囊孢子,单列。子囊间长有侧丝,有隔膜,分枝或不分枝。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7-19)微米×(4.5-8.5)微米。
生理特性
链核盘菌: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在10℃以下,30℃以上,菌丝发育不良。分生孢子在15-27℃下形成良好;在10-30℃下都能萌发,而以20-25℃为适宜。该病菌主要危害桃果实,引起果腐。
核果链核盘菌: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在10℃以下,30℃以上,菌丝发育不良。分生孢子在15-27℃下形成良好,在10-30℃下都能萌发,以20-25℃最适。主要危害桃花,引起花腐。该种病原除可侵染桃外,还可侵染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为害症状
桃褐腐病主要危害果实,从幼果期到成熟期均能发病,以接近成熟期和贮藏期的果实受害最重,可造成大量烂果、落果,受害果实不仅在果园中相互传染受害,而且在贮运中也能继续传染发病,造成较大的损失。此外,该病在田间也危害花、叶片和枝条。
发病初期在果面产生淡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小斑,斑部果肉很快腐烂,环境适宜时,病斑在数日内便可扩展到整个果实,造成病果大部甚至整个成褐色腐烂,病果表面多显现皱缩,后期干缩成僵果,僵果初为褐色,后变为黑褐色,即菌丝与果肉组织夹杂在一起形成的大型假菌核,悬挂在树上的僵果不易脱落而吊挂在树上(成为病菌持续传播的病源)。
近成熟果受害,初为淡褐色至褐色圆形斑,并很快扩展至果实的大部分,甚至整个果实,果肉迅速变褐腐烂,并在病斑表面由发病中心向外逐渐产生质地紧密而隆起的黄白色或灰色绒球状霉丛或霉层,常呈同心环纹状排列,引起落果,果实毫无商品性。
贮运期果实受害,常造成烂箱或烂筐。
多从桃花雄蕊及花瓣尖端开始发生,病部开始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展至全花,使残花变褐枯萎。潮湿时,病花迅速腐烂,表面丛生灰褐色霉丛。干燥时,病花变褐萎垂,干枯后残留枝上,长久不脱落。
自叶缘开始,产生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到叶柄,使全叶变褐萎垂,最后病叶似霜害状残留枝上。
多由染病的花梗、叶柄及果柄蔓延所致。在枝条上产生长圆形、灰褐色、边缘为紫褐色的溃疡斑,中间稍凹陷,初期病斑常有流胶,当溃疡斑扩展并环绕枝梢一周时,病斑以上枝条即枯死。天气潮湿时,溃疡表面也产生灰色霉层。
侵染循环
桃褐腐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树上及落地的僵果内或枝梢的溃疡斑部越冬,其侵染分为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两个阶段。悬挂在树上或落于地面的僵果,即病菌的假菌核,翌年春季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通过病虫伤口、机械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果实,也可直接从柱头、蜜腺侵入花器造成花腐,再蔓延到果柄和枝梢。
流行规律
发病时期:在中国长江流域,一般先侵染花和叶片,易感病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5月中旬以后侵染枝梢和果实,并反复侵染危害。
发病条件:低温、潮湿、多雨的环境条件,病果、病花表面会长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果实成熟期温暖且多雨多雾,易引起果实腐烂。病虫伤、冰雹伤、裂果等果实表面伤口多,会加重该病发生。树势衰弱、管理不当、枝叶过密以及地势低洼的桃园发病较重。贮藏期病果与健康果接触,也可引起果实大量腐烂。
发病原因:高温高湿有利于褐腐病流行。湿度在80%以下发病时间延长。虫伤为病菌提供了侵入机会。树势衰弱、管理不善和地势低洼或枝叶生长过于茂密、通风透光性较差的果园,发病较重。果实贮运过程中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
寄主抗性:不同桃树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以成熟后质地细嫩、多汁、味甜、皮薄的品种较易感病;表皮角质层厚、成熟后组织坚硬的品种抗病力较强。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微生物可有效防治一些病原菌,如从热带雨林的可食黏液密林菌中发现的抗菌物质经仿生合成的阿密西达可防治桃褐腐病。
化学防治
桃树萌芽前喷施1次80%五氯酚钠加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消除越冬病菌;开花前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在花腐发生严重地区,于初花期(花开约20%时)喷1次杀菌剂;在花腐发生不严重或很少发生的地区,于落花后10天左右喷药,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果实成熟前3-4周最后喷1次,以保护果实,防止病害发生。桃褐腐病发生后,可选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50%扑海因1000-2000倍液等防治,效果均较好。
果实采收后,可用500毫克/千克噻苯唑浸果1-2分钟,晾干后再装箱贮藏或运输。此外,采用2.1-5.25毫克/毫升氯硝胺溶液或0.7-1.75毫克/毫升苯来特溶液浸果,也可减轻贮藏期褐腐病引起的腐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16:29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