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山是位于安徽省
桐城市的山脉,其主脉贯穿
龙眠乡境内,与华崖山东西相峙而立,华崖山主峰大徽尖擎天屹立,高耸云端。
主要景点
龙眠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
桐城市内。沿龙眠河溯流而上,叠翠积绿的龙眠山便揽襟人怀。
山中苍峰翠谷,峭壁清流,无限风光,令人目不暇接。龙眠山擅江北之秀,不仅在于风光优美,更在于历史名人隐居于此,辟有各种山庄。
境内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丰厚的积淀交相辉映,构成龙眠山独特的胜迹景致。
境内拥有龙门、碾玉峡、文和园、
大龙井瀑布、赐金园等大小十六处自然与
人文景观景点。
地理环境
龙眠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桐城市境内。龙眠山属
大别山余脉,山势自西北向东南逶迤。
它没有
黄山奇妙的松、石和
云海,但它以自己独特的秀丽赢得了“擅江北名山之秀”之赞誉,重要的,那一处处遗址,一座座墓葬,一块块模糊或清晰的石刻,都是
桐城文化这条
长链中的一个个链环,以物质的形式呈现出桐城文化的悠久和精深。被誉为“宋画第一”的
李公麟的
龙眠山庄就建在龙眠山区的双溪村。九百余年的时间长河隔开了我们,
不能亲眼目睹他泼墨挥毫,但据《
宣和画谱》记载,出自李公麟手笔的宫廷藏画有一百零七幅,他首创我国白描画法,以此便可见他的聪慧、勤奋、好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从
苏轼为《
龙眠山庄图》作跋,
苏辙作的《龙眠山二十咏为李伯时赋》,可以发现李公麟的热情好客。人如烟灭,足迹被时间之手轻轻抹去,一切已沉淀为传说。乡人俗称父子双宰相的
张英及其次子
张廷玉,必定是发现了龙眠山的大气与隽永。张氏父子先后在康熙、雍正年间入阁,成为
康乾盛世的优秀辅弼。张英于康熙40年辞官回乡,隐居龙眠山中,在双溪筑草堂,沿溪筑堤种松。
他自撰一联挂于草堂,曰:“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
花竹无恒主人得雨便是主人。”康熙闻说,赐其堂屋一幅楹联,联云:“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张廷玉自幼聪慧,更有“
手托万里江山”的豪情壮志,因勤于政事,博学机敏,雍正喻其“调梅良弼”。
张氏父子生前得闲就爱走入龙眠山,研读不事张扬的翠竹、花草和
松柏,体验清澈见底、永远向前的溪水,感受风雨中、阳光下不改本性的山石。他们死后均归葬在龙眠山中。
在龙眠山,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一步步走向远古、走向宋代的、明朝的,以及辨别不清年代的
摩崖石刻,沉浸到恬静、高远的氛围中:
披雪瀑、碾玉峡、宝山湾等如诗似画的场景,一个石块、一滴水珠,仿佛都有灵性,向人们述说远去了的时间,讲述着如烟往事和不朽人物。
历史沿革
明
许浩诗云:“大小二龙山,连延入
桐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大小二龙山自
潜山进入桐城,两脉逶迤,峰回路转,向东北蜿蜒盘旋,绵亘54公里。
乾隆二十年(1755),历经清代康、雍、乾政坛五十载的
张廷玉,卒于家乡
桐城,奉旨按大学士品秩葬于龙眠山,墓园以其谥号“文和”冠名。文和园藏于深山,出桐城市区,沿
龙眠河溯流而上,行至龙眠山腹地相国桥,从林阴古道登阶百余步,豁然开阔,一座岿然的青山,一个依山的墓园跃入眼帘。园区修竹低垂,松柏青翠,山鸟时鸣,松涛阵阵,真是道骨清风绝佳地,清幽不与世间同。
置身其间,神清气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心灵澄静。 立冬翌日,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泽月兄的陪同下,我们骑车前往安徽
桐城市久负盛名的龙眠山,拜谒于两年前重修落成的“文和园”。摩托车沿柏油公路盘旋而上,过境主庙水库,路渐渐地陡峭起来,时上时下,车速过五十码,身子便不由自主地
虚脱起来,俨然飘忽于水面或行云之上。所幸目及之处,青翠茂密的松林间总有红得发紫的枫叶点缀,使原本单调的行驶过程变得兴趣盎然。秋天刚过,那些或成片或相衬于千松之间的修长
枫树,不知它们是否记得曾经穿行于此的
过路之人,他们的足迹可曾与火红的枫叶一宿共眠,抑或激起那些归隐于此的文人墨客的一刻雅兴?
为“文和园”而来,却不是因曾经响彻民间的小张宰相(
张廷玉)的政治功名,而是出于对本土文明作出过超凡贡献的先贤们的敬仰之情。龙眠山自宋代以来,就已经享誉人文荟萃的
江淮大地了。因
舒州桐城人
李公麟开辟
龙眠山庄,而吸引了同时代的
黄庭坚、
苏东坡、苏澈等名人雅士慕名而来,并留下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佳作。及至清代,
桐城派多数作家均与龙眠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且多归隐于此,直至抱首终年墓葬安息于这片山林。
张廷玉墓地就坐落于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站在由汉白玉石铺成的九级台阶的
墓冢前,极目远眺,群山逶迤,实在气势非凡。我想这该是一块
风水宝地了。冬天有暖阳相伴,夏日有南风吹拂。石级的两边依此是文臣、武将、马、文豹、石羊和
狮子。但位于前方石柱上的碑刻,已斑驳陈朽,模糊难辨了。即便如此,也能由此窥见当年风光无限的场景。然而我的兴趣却不在如此,我更倾服于作为文人大学士的
张廷玉,而不是作为
军机大臣的“小张宰相”。或者说,凡诞生并效力于桐城这块土地上的智者文人,我都或多或少地怀有一份崇敬之心。无论是声名赫赫的“
桐城派”,还是如
方以智、
朱光潜、严凤英、
吴樾、
吴芝瑛、
方东树等等成就一方事业造福于桐城人民名垂青史的各路精英。
268年的清代历史已经过去了。
弹指一挥间。然而留给后人的,更多的却是不尽的哀叹。因此在这一无比沉重的历史大背景下,恕我直言,我无法对作为当时清政府的同流者表示我的敬佩之心,即便是众口一词的
康乾盛世。学术界就曾有人提出过必须对康乾盛世重新作出合理的历史评判。清朝初期,固然对
中国版图的确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相比
清政府的“文字狱”,功劳太小。单“
文字狱”一项,就足以定下清初政府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千古大罪。“文字狱”的可怕,想必国人都略知一二,“
桐城派”的始祖
戴名世、
方苞也没能躲过此劫。事实上,“文字狱”的出现,就已经锁定了中华帝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不思进取的单一
政治模式,它无情地封住了全体知识分子的嘴巴,扼杀了他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清代以前,西方普遍承认古老的中国已有一千多项伟大的发明,但到了清朝,竟然没有一项举世公认的发明,难道是知识分子一夜之间突然没有了智慧和
创新能力?
因此我宁可信
张英张廷玉父子首先是文人,然后才是荒淫无度的
大清帝国的吼舌。我总想,当他们在垂垂暮年回归故里,寄居龙眠山上,是不是因为出于对
清朝政治的一种失望。我们还应该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元清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偌大无比的中国,是世界上谁也无法相平等抗衡的中华帝国,她的
经济总量超过同时期的整个欧洲。疆域辽阔,经济繁荣,自不必说。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帝国慷慨前进的步伐停止了,而离中国不远的
地中海流域的
西欧诸国,已经开始了伟大的
文艺复兴和紧接着的
工业革命。到了清代,我们的
综合国力逐年下降,直至只占整个世界的7%还少。此时,我们已经落后了
西方国家4到5个世纪。在历史倒退的残酷面前,我们还需要向那些成天只知道寻欢作乐的
王公贵族们投上我们的媚眼?兔子和乌龟赛跑的故事,是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详的。为什么那时的整个西方都在跑,可我们的帝国皇帝还在忙于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而枕戈待旦呢?除非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渴望过长久腐朽糜烂的物质生活。物质从何而来,莫非贫贱百姓。
文人是无可厚非的。历代文人都有非凡的政治包袱,他们理想化的政治报国情怀,乃至由此所不自觉形成的固定
思维定势,始终没有在他们的同时代得以兑现,尽管中国历来的“
文官制度”给了他们充分可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实际上,他们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屈指可数。只因古代中国政治从来与
理想主义背道而驰。
群山不语。我无法从迎面而来的山峰之间寻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历史的本质总是以沉默的方式存在于社会表层
亦或学人的脑际之中,任由后人纵横评说。对我而言,所能做的,也只是默默地一次凝望,一份淡淡的缅怀而已。
两律
翠墨描成红萼重,丹青绣出绿华莹。
从容鸟兽穿山过,急切虫蝉抱叶鸣。
直待日高人亦去,归心不似白云轻。
峭壁悬崖费力登,痴顽拜谒老图腾。
重遇境湖成故地,初知龙井是新朋。
瑶姬爱我诗心瘦,便泻人间万里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