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下饿人
文学俗语
注释
原文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輙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赵宣孟将上之绛(jiàng),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宣孟止车为之下飧(sūn),餐自含而哺之,饿人再咽而能食,宣孟问:“尔何为饥若此?” 对曰:“臣宦居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宣孟与之壶餐,脯(fǔ)二朐(qú),再拜顿首受之,不敢食,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与汝。”乃复为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绛.
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一人追疾,既及宣孟,向宣孟之面曰:“今固是君邪!请为君反,死。”宣孟曰:“子名为谁?”及是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遂斗,而死,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得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利施者福报,怨往者祸来,形于内者应于外,不可不慎也,此书之所谓德无小者也。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君胡可不务爱士乎!
(选自刘向说苑 复恩》)
翻译
赵宣孟将要上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枯死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坏了的人躺在地上,起不来了。宣孟停下车,给他东西吃。宣孟连续喂了他几次,他一点一点咽下食物,慢慢地才睁开了眼睛。宣孟问他:“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我在绛做小差使,回家的路上断了粮,我羞于向人乞讨,又不愿擅自去拿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宣孟送给他两块干肉,他拜了几拜,接受了干肉,但却不肯吃。宣孟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刚才吃了觉得味道很美,我家有老母,想把这些肉留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肉吃了,我另外再给你一些。”于是又赠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
过了三年,晋灵公要杀宣孟,就在房子里埋伏了兵士等待着宣孟的到来,然后把宣孟请来饮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藏伏的杀机,酒喝到一半就起身离开了。晋灵公命令房子里的伏兵立即去追杀宣孟。有一个士兵跑得很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面对宣孟说:“喂,请您上车快跑!我愿为您回去死战。”宣孟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人退让道:“何必打听我的名字!我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跟追杀宣孟的兵士搏斗而死。宣孟于是得以活命。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恩德再微也无所谓小”的意思啊!赵宣孟对一个普通士兵施恩德,尚且能使自己活命,更何况对万人施恩德呢!所以《诗经》上说:“雄赳赳的武士,是捍卫公侯的屏障。”“人才济济,文王因此安宁。”作为一位人主,怎么可以不致力于爱怜贤士呢?贤士是很难了解到的,只有广泛寻求才可能得到。广泛寻求就能无所遗漏。
主题
献一份爱心,不一定是为了图报,但是受恩之人会铭记心间。中国有句俗语:“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选文中的桑下饿人知恩图报,今天我们仍需要这种美德。
出处
说苑》,西汉刘向撰。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
人物
灵辄
春秋时期晋国侠士,因为报答晋国正卿赵盾救命之恩而闻名。
赵盾
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历代称颂
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瑟调曲一》:“惭无灵辄 ,以报赵宣 。”
关汉卿《合汗衫》第一折:“你则学那灵辄般报恩,休学那庞涓般雪恨。”
“翳桑”为饿馁绝粮的典故。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家有长卿壁立之贫,腹怀翳桑绝粮之馁。”
虞俦《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许》诗:“宿麦连云虽入望,路傍犹有翳桑人。”
周亮工《书影》卷八:“翳桑饿夫倒戈以卫宣子 ,漂絮老媪进食而哀王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30 10:34
目录
概述
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