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一首诗。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
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先说天下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然后讲
周武王克商,天下安定,王朝稳固。全诗一章,一共九句,通篇语言雍容典雅,呈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
作品原文
周颂⑴·桓
绥万邦⑵,
娄丰年⑶。
天命匪解⑷,
桓桓武王⑸。
保有厥士⑹,
于以四方⑺,
克定厥家⑻。
於昭于天⑼,
皇以间之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周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不仅配乐,而且还有舞蹈。周颂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绥:和。万邦:指密、崇、奄等属国。一说指天下各诸侯国。
⑶娄:同“屡”,屡次。一说大。
⑷匪:非,不。解( xiè):同“懈”,懈怠。
⑸桓桓:威武的样子。
⑹保:拥有。士:指武士。一说杰出之人
⑺于:往。以:有。有四方,即征服四方之国而拥有天下。
⑻克:能。家:周室,周王宗室。
⑼於(wū):叹词。昭:光明,显耀。
⑽皇:皇天。间(jiàn):通“瞷”,监察。之:指殷商。
白话译文
安抚天下诸侯国,
连年丰收好景象,
上天不懈怀周邦。
威武神勇是武王,
保有原来的国土,
拥有天下遍四方,
真正奠定周家邦。
功德辉煌耀上天,
取代腐朽的殷商!
创作背景
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周颂·桓》是《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只有三成。《
逸周书·世俘》中也有记载,武王班师回镐京之四月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谒(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旂,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故
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一文推测,《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可以分开来表演,还可以独立表演,于是名称也就随之而不同。
据《
礼记·乐记》,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作有如下说明:“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按,旧读“崇”下断句,非)。”郑玄注解“六成”为“六奏象兵还振旅也”。而《
毛诗序》云:“《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
孔颖达疏云:“《桓》诗者,讲武类祃之乐歌也,武王将欲伐殷,陈列六军,讲习武事,又为类祭于上帝,为祃祭于所征之地,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大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则所述与《礼记》所引孔子之言不合。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此篇文字又有“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之句,表明周王朝已经统有四方,则毛序孔疏谓此诗为武王伐殷讲武类祃之乐歌与原诗文本不合。
据学者考证,《大武》六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带成王东伐奄国之后,回到镐京,大会四方诸侯及远国使者,举行阅兵仪式,即所谓“兵还振旅”,以扬天子之威的史实。《周颂·桓》这首诗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是古代大型舞乐《大武》的六成歌词。《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大武》六成对应六诗,据《毛诗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说明及《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记楚王之言“武王克商,……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可知《周颂·桓》是乐舞《大武》六成(第六场)的歌诗。
《周颂·桓》这首诗的前三句,是以“绥万邦,娄丰年”来证明天命是完全支持周朝的。“娄丰年”在农耕社会对赢得民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姓对能致物阜年丰的王朝总会表示拥护;而获得农业丰收,在上古时代离不开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娄丰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天意的象征。中间四句歌颂英勇的武王和全体将士,并告诉全体诸侯,武王的将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卫周室。叠字词“桓桓”领出整段文字,有威武雄壮的气势,而“于以四方”云云,与首句“绥万邦”上下绾合,一强调国泰民安,一强调征服统治,而都有周室君临天下的自豪感。最后两句是祷告上苍、让天帝来作证,以加强肯定,同时也是对第三句“天命匪解”的呼应。
此诗核心是扬军威以震慑诸侯,从而达到树立周天子崇高权威的目的,其内容正与《
尚书·周书·多方》一致。诗名为《桓》,“桓”即威武之貌,正点明了主题。诗的语言雍容典雅,威严而出之以和平,呈现出一种欢乐的氛围,涌动着新王朝的蓬勃朝气。
《周颂·桓》和周颂中不少作品一样简短,却已经成了很标准的舞曲歌辞。它的某些特征,如主题鲜明,语言浅近,节奏明快,依附于乐舞等,在后来乃至今日之历史歌舞剧中仍然保留了下来。
名家点评
宋代
朱熹《
诗集传》:“赋也。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而武王克商,则除害以安天下。故屡获丰年之祥。传所谓周饥,克殷商,年丰是也。然天命之于周,久而不厌也,故此桓桓之武王,保有其士而用之于四方,以定其家,其德上昭于天也。间之义,未祥,传曰:间也。此亦颂武王之功。”“春秋传以此为大武之六章。则今之篇次,盖已失其旧矣。又篇内已有武王之谥,则其谓武王时作者亦误矣。序以为讲武类祃之诗。岂后世取其义而用之于其事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