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锡佑(1904—1990年),印尼华侨富商,
梁映堂之长孙、
梁密庵之长子、
梁世桢之父。年少时曾先后就读于巴城
八华学校、
梅县松口中学、广州岭南大学,品学兼优。他曾在
岭南大学读书时,以田径、排球选手代表赴日本参加
远东运动会。 梁锡佑返回巴城后,先后组建“润发公司”,开设“协益米厂”,并与其叔父经营
电影公司,创设四家戏院。先后担任巴达维亚中华商会董事、中华会馆理事兼财务委员会委员、巴城“华侨书报社”执委会副主席、巴城“义成学校”董事兼学务委员、荷印华侨促进中荷贸易专门委员会委员、巴城《天声日报》副社长、雅加达中华总会常务理事、《天声日报》董事、《自由报》董事、中华商会理事长,崇德民族特种学校名誉董事长等职务。先后成立台湾“泉通有限公司”和香港“万顺企业公司”等企业。
1923年,年方二十岁的梁锡佑在岭南大学深造时,便应父亲
梁密庵电召返回巴城接任商务,挑起重整家业之重任。其时,他面对荷印经济不景气的局势,当机立断地将祖父在巴城大南门创办的“德瑞商行”结业收盘,旋在原址组建“润发公司”,身任创办人兼主持人,其弟铨佑为经理,经营建筑器材和五金业,初展鸿图。随后,他又在加拉旺产米区宁高洛开设“协益米厂”,并在巴城与其叔父经营电影公司,共创设四家戏院,事业红火,声望日隆。
自1923年起,梁锡佑先后担任巴达维亚中华商会董事、
中华会馆第三十五届理事兼财务委员会委员、巴城“华侨书报社”执委会副主席、巴城“义成学校”董事兼学务委员、荷印华侨促进中荷贸易专门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为团结侨商、推动中华文化教育、协助发展中荷贸易及支持抗日活动而殚精竭力。
1937年,抗战军兴,年方三十开外的梁锡佑出任巴城《天声日报》副社长,出钱出力,在报纸上大力宣传抗日义举,号召广大华侨华人捐钱捐物支持祖国
抗日战争。
1942年3月,日寇南侵,巴城沦陷,梁锡佑与印尼各地五百多名侨领被日寇逮捕,关进芝马圩之“国际集中营”达三年半之久,身心备受摧残,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始恢复自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梁锡佑重新恢复“润发公司”商务,并设立“隆发汇兑庄”,使中断多年的侨汇复原,协助华侨汇款回国资助家乡亲属。
梁锡佑在商务之余,还继续全力参与侨团和中华文化教育工作,先后出任
雅加达中华总会常务理事、《天声日报》董事、《自由报》董事。并于1950年、1952年两度出任雅加达中华商会理事长,热心倡办侨校和雅加达的各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1952年,他蝉联雅加达中华商会理事长任内,曾应
美国国务院邀请访美三个月。
他曾于1952年、1966年两次前往台北晋见
蒋介石。1975年,梁锡佑在雅加达举行七秩晋—暨德配潘淑容双寿华诞庆典,蒋中正等台湾政要纷纷题词祝贺。
印尼独立后,由于政治因素,梁锡佑曾三次被印尼当局逮捕囚禁,备受折磨。1965年,他将“润发公司”业务交由儿子世桢、世誉主持,自己则留居
香港,从事国际贸易。期间,梁锡佑先后在台湾成立“泉通有限公司”和香港“万顺企业公司”,代理玻璃、水泥、钢材和水管等各家产品,业务精进。
1968年,印尼政府允许私人开办“民族特种学校”,可教授一课华文。热心教育的梁锡佑当即与丘成绍等贤达在干冬圩创办“崇德民族特种学校”,鼎力捐助办学经费,并出任名誉董事长。
梁锡佑还于1971、1973年先后两次出席第八、九届世界华商贸易大会,以及参加
世界客属第2届恳亲大会和华侨总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他代表印尼地区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
梁锡佑在事业有成之时,不但全力为巴城侨团的成立、发展和社会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行仁乐善,捐资赠物;还情系故园,为梅州家乡的各项事业慷慨解囊,捐资修桥筑路,为兴建梅江河上的松口梅东桥鼎力资助巨款;并先后为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母校捐建教师宿舍及校门。
梁锡佑是梁密庵的长子,梁锡佑的元配潘淑容女士出自梅县区南口镇的“
南华又庐”名门望族,是闻侨
潘祥初之孙女、潘荫庭之女儿,她与梁锡佑结婚后,育有五个男孩和一个女儿。梁锡佑的二弟铨佑,广州岭南大学毕业后,在印尼经商;其三弟铣佑服务军界,抗日战争时立功获得多枚奖章;其四弟锟佑,
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在香港经营工厂。梁锡佑的长子梁世桢先生创办的印尼全宝集团于1990年成功上市,成为印尼股票交易所的第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是印尼的五大房产
上市公司之一。
梅县松口中学的梁锡佑礼堂(梁锡佑纪念大楼)是祖籍松口的梁世桢为纪念父亲梁锡佑先生而捐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