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植之(1794-1843),
扬州人。字蕴生,号嵇庵。清代文学家、书法家。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其书法跌宕遒丽,煅炼旧拓,必见其血脉所注,精气所聚,使奔赴指腕下。与吴熙载同昌江左遗法,所得至深醇。卒年五十。
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句容陈立、江都薛寿从其学。十九年举人。通经学,以诗鸣江淮间,其《题包慎伯先生授笔图》云:“清影苍苍散寒碧,风皱秋湖练纹白。先生坐授女郎书,窈窕云鬟侍瑶席。明眸善睐含流光,脂痕交渍松烟香。低腰取试簪花格,钗股参差论短长。似能不能解犹未,皓腕擘笺看指臂。灵犀一点到毫端,不管鸳鸯藕花睡。 画师神妙入虚无,顾陆张吴恐未如。恰从三尺溪藤上,传出安吴执笔图。”
《题慎伯先生述书》三首云:“开源上蔡与陈留,体势风情各不侔。 解识毫端龙虎气,断碑须向北人求”;“从来分派有锺梁,昭穆孙曾若雁行。不意欧虞新缔构,千秋数典竟相忘”;“语入精深妙悟开,十分功力见真才。书裙削板空何益,亲向安吴问诀来。”工书,与吴熙载同受包世臣法,真、行、草、篆、隶靡不工。又得琴法於吴思伯之女弟子颜夫人,独具神解。纠正思伯传谱,於古操制曲之故,辄能知之。著《琴学》二卷。二十三年卒,年五十。包世臣作《梅蕴生传》,云:“孟瞻之言曰:‘君工书善琴,而所嗜尤在诗。’君之嗜诗固也,然君诗在扬州为杰然於侪辈耳;而书则不囿於地与时,足以排突百年来之宇内英贤;琴则冥追千载,悟入古初,又出书之上远甚。君书跌宕遒丽,颇宜观者,然煆炼旧搨,必见其血脉所注,精气所聚,使奔赴指腕下,则非观者所能知,熙载与君同昌江左遗法,所得至深醇,而持论每不敢先君。”其《本朝书品》列植之行书佳品上。
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其云:“君书跌宕遒丽,颇宜观者,然锻炼旧拓,必见其血脉所注,精气所聚,使奔赴指腕下,则非观者所能知,吴熙载与君同昌江左遗法,所得至深醇,而持论每不敢先君。”……
这副对联的的来历是:一次,有人在山光寺前掘得一块古代石碑,上题“唐故淮南节度讨击副使光禄大夫试殿中监兼泗州长史上柱国北平县开国伯田府君墓志铭并序”,为唐朝贞元3年楷书名家储彦琛所书。梅植之如获至宝,他将此石买下,雇车运回家中珍藏。在此之前,他曾经收藏了一床古代名琴,名曰“叔夜琴”。 因梅植之极其仰慕《广陵散》的作者嵇康(叔夜),便取“嵇庵”为别号。得到唐碑之后,梅植之得意之极,于是拟了这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