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锈病
梨病害
梨锈病又称赤星病、羊胡子,是由梨胶锈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梨树上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危害幼果,也危害叶柄和果柄。侵染叶片后, 在叶片正面表现为橙色,近圆形病斑,病斑略凹陷,斑上密生黄色针头状小点,叶背面病斑略突起,后期长出黄褐色毛状物。果实和果柄上的症状与叶背症状相似,幼果发病能造成果实畸形和早落。
病原特征
病原为梨胶锈菌(Gymnos porangium haraeanum Syd.),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科胶锈菌属。病菌是转主寄生菌,需要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性孢子器、锈孢子器产生在梨树上,冬孢子和担孢子则产生在桧柏上。
形态特征
梨叶正面针头状的小黑点就是性孢子器。性孢子器扁球形,它半埋在梨叶表皮下,孔口外露,大小为120-170微米×90-120微米,内生许多纺锤形、无色的性孢子,大小为8-12微米×3-3.5微米,许多细长的受精丝由性孢子器内伸出。梨叶背面短毛状物是锈孢子器,呈细圆筒形,长5-6毫米,直径0.2-0.5毫米,内生许多近球形的锈孢子,大小为18-20×19-24微米。锈孢子器外被护膜细胞层,组成锈子器壁,组成锈子器壁的护膜细胞长圆形或梭形,大小42-87微米×23-42微米。外壁有长刺状突起,锈子器内生有很多的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20微米×19-24微米,膜厚2-3微米。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点。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初短小,后渐伸长,长2-5毫米,顶部宽0.5-2毫米,基部宽1-3毫米。冬孢子通常需要25天才能发育成熟。冬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双胞,黄褐色,大小为33-62微米×14-28微米,在每个细胞的分隔处各有2个萌发孔,柄细长,其外表被有胶质遇水胶化。冬孢子萌发时长出担子,担子4个细胞,每胞生一小梗,每小梗顶端生一担子孢子。担孢子卵形,淡黄褐色,单胞,大小为10-15微米×8-9微米。
生理特性
病菌需要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在梨、山楂、木瓜等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器及锈子器;在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上产生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17-20℃。担孢子萌发适温为15-23℃,锈孢子萌发适温为27℃。该种病原除可侵染梨树外,还可侵染木瓜山楂棠梨贴梗海棠等。转主寄主为松柏科的桧柏,此外还有欧洲刺柏、南欧柏、高塔柏、圆柏、龙柏、柱柏、翠柏、金羽柏和球桧等。
为害症状
梨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危害幼果,也危害叶柄和果柄。
枝干:病部稍肿起,后病部发黑发生龟裂。新梢受害后病部以上常枯死,并易在刮风时折断。
叶片:开始在叶正面发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数目不等,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病斑,病斑中部橙黄色,边缘淡黄色,最外面有一层黄绿色的晕,直径为4-5毫米,大的可达7-8毫米,表面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天气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黏液。黏液干燥后,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组织逐渐变肥厚,叶片背面隆起物,正面微凹陷,在隆起部位长出灰黄色的毛状1个病斑上可产生十多条毛状物。锈子器成熟后,先端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病斑以后逐渐变黑,病叶易脱落。
果实:初期病斑大体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灰黄色毛状的锈子器。病果生长停滞,往往畸形早落。
侵染循环
梨锈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受侵染部分的组织里越冬,每年都可继续产生冬孢子角。春季冬孢子角出现,春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胀成花朵状。当气温适合时即萌发,产生担子孢子。担子孢子借风雨吹送到梨树嫩叶、新梢和幼果上,就可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由表皮侵入,侵入过程只需数小时。菌丝在细胞间发展,经6-10天的潜育期,菌丝纠结在叶正面产生性孢子器。这时叶面呈橙黄色病斑,性孢子器内产生性孢子和蜜汁,性孢子由孔口随蜜汁溢出,经昆虫传至异性的性孢子器受精丝上受精,雄性核进入受精丝后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向叶背发展,约经3周,由叶背生出锈孢子器,锈孢子器在5月份大量形成和成熟,并产生锈孢子。锈孢子萌发后,菌丝侵入桧柏的新梢,并以菌丝体在桧柏上越冬。第二年春季3-4月间再度形成冬孢子角。菌丝在桧拍上为多年生,故每年都能产生冬孢子角,成为初次侵染来源。梨锈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发生再次侵染,故该病1年中只发生1次。
流行规律
梨锈病菌是转主寄生菌,必需要在梨和桧柏两种寄主上才能完成其侵染循环,如果当地没有桧柏,梨树就不会发生锈病,病害的轻重与春季风向及梨园与桧柏的距离有密切的关系。担子孢子传播的有效范围是2.5-5前面,在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有桧柏、梨树遭受侵染的威胁就较大。春季多雨温暖,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17-20℃冬孢子萌发迅速。当梨树幼叶初展时,如正逢春雨,梨锈病将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在梨树上喷药,应掌握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一般梨树展叶后,如有降雨,并发现桧柏树上产生冬孢子角时,喷1次20%(质量分数,后同)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或2-3波美度石硫合剂、1:2:(100-160)倍式波尔液,隔10-15天再喷1次,可基本控制锈病的发生。若控制不住,必须追加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若防治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叶片正面出现病斑(性孢子器)时,选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可控制危害,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可在梨树发芽后开花前和落花后各喷药一次,选用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0-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7000-8000倍液(落花后慎用)、25%邻酰胺悬浮剂500-8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7000-8000倍液、30%醚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25%肟菌酯悬浮剂2000-4000倍液、12.5%氟环唑悬浮剂1500-2000倍液、10%氟硅唑1200-15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剂2500-3000倍液、80%全络合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5%已唑醇悬浮剂1000-2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500-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或选用混配剂,如20%三唑酮乳油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溶性粉剂6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注意开花期不能喷药,以免产生药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7 15:34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