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也侵害木棉、锦葵等植物。有的地区叫棉花蛆。
简介
红铃虫[ Pectin 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属鳞翅目麦蛾科,是世界性棉花害虫,为国际
植物检疫对象。红铃虫除以棉花为主要寄主外,也在秋葵、红麻、洋绿豆、木槿、蜀葵、锦葵、山麻、苘麻等植物上发生危害。据文献记载,红铃虫的寄主共有8科77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5毫米,翅展12毫米。体灰白色。前翅尖叶形,暗褐色,有四条不规则的黑褐色横带。体肉白色,三龄以后体背侧面出现许多红色斑块,整体呈橙红色,所以叫红铃虫。后翅菜刀形,银灰色,有长缘毛。卵0.5毫米大小,椭圆形,平坦,表面有细皱纹,象花生壳表面。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红色。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1l~13毫米。头部和前胸硬皮板淡红褐色。体肉白色,三龄以后体背侧面出现许多红色斑块,整体呈橙红色,所以叫红铃虫。蛹 体长6~9毫米,淡红褐色,尾端有短弯钩状臀棘。
生活史和习性
红铃虫在辽宁与河北北部,1年发生2代,各代羽化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黄河流域大部分棉区,1年发生2~3代,各代羽化盛期为6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中旬。长江流域棉区1年发生3~4代,各代羽化盛期为6月中下旬、7月下旬到8月上旬、9月下旬。华南棉区1年发生6~7代,各代羽化盛期分别为4月中旬、6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下旬、10月中旬和11月下旬。由于
棉红铃虫越冬幼虫的化蛹羽化时期长达60d,世代发生宽度大于世代发生历期,造成世代重叠。因此,不论哪一棉区都有少发生1代的可能所以各世代中辽河棉区的辽宁以第1代,黄河流域棉区以第2代,长江流域棉区以第3代,华南棉区以第4~5代为主。
为害症状
①蕾、花被害 从花蕾顶部蛀入,留下针尖大的蛀入孔。幼虫在蕾内吃花蕊,有的蕾内花蕊被吃空而脱落;有的不脱落,仍能开花,但花发育不良,部分花瓣粘连扭曲。
②青铃被害 从基部蛀入,不久蛀孔愈合,在铃壳内壁形成不规则的突起。较老青铃受害,壳内壁有幼虫钻蛀的虫道。幼虫侵入后蛀食棉籽。被害棉铃遇雨霉烂,被害铃室成为僵瓣。
③种籽被害 种仁被吃掉,成为空壳,壳上有虫孔。
发病特点
红铃虫每年发生的代数,北纬40度以北2代,北纬34~40度3代,北纬26~34度3~4代,北纬18~26度5~7代。以幼虫在籽棉、棉籽和枯铃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气温达20℃左右开始化蛹,24~25℃羽化。成虫在前半夜活动,交配后飞到棉株上产卵。第一代卵产在嫩头及上部果枝的嫩芽叶和蕾上,第二代以后多产在青铃上。1头雌蛾一般可产卵几十到一二百粒。第一代幼虫主要蛀食棉蕾,造成大量脱落,以后各代为害青铃,造成烂铃和僵瓣,使棉花减产,品质降低。越冬成虫活动产卵期遇过多阴雨,不利于一代红铃虫的发生。秋雨多时,则对红铃虫发生有利,会造成严重危害。寄生幼虫的天敌很多,有金小蜂、茧蜂、姬蜂、谷痒螨等。
防治方法
1.越冬防治:在集中收花、晒花、储花、轧花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修建合式除虫仓库,或推行在田头地边设I临时晒花场,籽棉晒干后就地包装运走,使籽棉不落仓库,这是比较彻底消灭越冬红铃虫的好办法。一般情况下,可在棉仓内墙壁上设封锁线(如水槽、纸带等),并喷洒药剂,以阻止红铃虫上爬到屋顶等处过冬。春季再投放金小蜂,或在红铃虫羽化期装置3 W黑光灯诱杀成虫,效果良好。残留棉杆、枯铃在5月中旬前要彻底烧掉。
2.田间防治
(1)采取农业栽培措施减轻危害。例如两熟棉田可采用麦棉复种方式,实行高密度,早打顶,促使棉花早熟,可避开第1代和第3代部分的红铃虫危害。
(2)设置10%左右的早棉花作诱杀田,诱集成虫产卵,集中喷药防治。
(3)根据测报进行化学农药防治。常用防治红铃虫的药剂有:2.5%溴氰菊酯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40%辛硫磷乳油等。
主要天敌
常用药剂:溴氢菊脂 功夫菊脂 西维因
捕食天敌:小花蝽、姬猎蝽、瓢虫、蜘蛛等。寄生卵的天敌有赤眼蜂、金小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