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名,为
膜翅目,
姬蜂科。分布于湖北、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四川、广西等。寄主昆虫有棉铃虫、烟青虫、
棉小造桥虫、玉米螟、
斜纹夜蛾、
苜蓿夜蛾、黄地老虎等,主要危害棉花等作物。
体长5.30毫米左右,黑色,密生白包细毛。头部黑色,颜面中央圆形膨起。唇基横椭圆形,无唇基沟。颜面和唇基具细密刻纹。上颚黄色,末端2齿赤褐色,两颚交合,呈横长方形,上边与唇基紧靠,很像上唇,故称齿唇姬蜂。触角28-29节,黑褐色。胸部黑色,盾纵沟仅前半部明显,中胸背板圆形,隆起,上面有细密刻纹,后半部中央具同状皱纹。小盾片亦具细密刻纹,与中胸背板间有1条较宽的横沟相隔。并陶腹节具网状皱纹,基区梯形,中区六边形。翅痣淡黄褐色,痣后脉颜色稍深,具小翅室。足赤褐色,前、中足转节、后足第二转节黄色,后足基节和第一转节黑色,后足胫节基部和端部以及各足跗节深褐色。腹部赤褐色,有光泽,第一、二背板前端大半部黑色,第三背扳基半部有1三角形黑斑,第五、六背板基半部中央各有1梯形或圆形黑斑,一半露出,一半在前一节背板内,从外面隐约可见。产卵管鞘黑褐色,长与后足第一跗节约相等。雄蜂:体色同雌蜂基本相似,但腹部第五、六节背板基部中央黑斑较大,上下连接形成1条黑纹。触角29-30节。
老熟幼虫体肥大,淡黄绿色,口器淡黄褐色,长5.57毫米,宽1.90毫米,从寄主幼虫俸内钻出,在花蕾内或叶片上吐丝固定,然后结成褐色长椭圆形茧,寄主幼虫附于茧上。有的茧为白色,上为少数黑斑点,褐茧一般质地较软,中部膨太;白茧中部圆筒形,质地较硬。茧长5.90毫米左右。
根据陕西省棉花研究所和戴小枫饲养观察,棉铃虫齿唇姬蜂在陕西省和河南新乡一年可发生8个世代。一般于4月下旬在麦田可见成蜂产卵寄生。到11月上旬羽化出的成蜂即可越冬。棉铃虫齿唇姬蜂在每代棉铃虫为害期间,可发生2个世代。关于齿唇姬蜂的越冬问题,郑永善(1981)等报道,该蜂在我国北方不能自然越冬,翌年蜂源可能是南方而来。戴小枫报道(1990),于1989年儿月在与棉田毗连的白菜地里白菜卷叶间采到成虫,估计该蜂茧在河南省可以越冬。
齿唇姬蜂茧的抗逆能力较强,正常温度下,羽化率一般较高.但在15℃以下羽化率显着降低,0-10℃大部分死亡。羽化的时间以清晨6-9时为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夜间最少,雄性比雌性羽化要早,蜂的各代都以前、中期的羽化率高,蜂壮,繁殖力较强。雌蜂羽化后一般在3个小时左右即可进行交尾,最短的为1小时。雌蜂一生共交尾一次,而雄蜂可进行多次交尾,一般10次,最多可达30多次。交尾次数与蜂的寿命,个体及健壮程度有关;交尾时间的长短与温度有关,如在11.50℃时历时8分钟,20℃时只有5分钟。两次交尾之间所闻隔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为30分钟左右。齿唇姬蜂产卵需要一定的光线,产卵集中在白天。有
孤雌生殖现象,但后代均为雄蜂。雌蜂的产卵前期在13.40-23℃时,平均23时33分。孤雌生殖的雌蜂产卵前期显着延长,每头雌蜂的产卵量为12—370粒。寿命长.产卵量多,寿命短,则产卵量少。产卵高峰期一般在羽化后第三至第六天,临死前还能产出少量的卵。蜂的产卵高峰与寿命有关,雌蜂寿命为4-7天的蜂羽化后第二天产卵数急剧增加,第三天达到高峰;寿命分别为8-11天、12-15天和16-19天的蜂.产卵高峰分别为羽化后第四、五、六天;寿命20天以上的蜂,产卵高峰期也出现在第六天。产卵高峰期持续3-5天。
寄主范围很广。已报道有近30种
鳞翅目幼虫可被寄生。在棉田可寄生
棉铃虫、
烟青虫、
棉小造桥虫、
玉米螟、
斜纹夜蛾、
苜蓿夜蛾、
黄地老虎等幼虫。当雌蜂发现寄主时,立即猛扑过去,螫刺一下很快飞离。螫刺历时1-2秒钟。棉铃虫齿唇姬蜂对1-3龄棉铃虫的幼虫均能寄生,而4龄的棉铃虫虽能寄生,但棉铃虫幼虫可与蜂咬斗,而使蜂致死;对5—6龄幼虫和嫩蛹不能产卵寄生。一般棉铃虫齿唇姬蜂每刺一下就产卵1粒,而产卵的部位除坚硬的头壳之外,身体的其它部位均可被产卵,但以第7-10腹节为最多。由于寄主的防卫能力和蜂的迅速猛产,就导致了蜂对寄主是否着卵识别能力较差.造成了严重的复寄生现象。在田间棉铃虫被寄生率仅37.6%的条件下,每头被寄生棉铃虫平均就有蜂卵和幼虫2.70头,最多5头,不过最后只有1头能完成发育。根据戴小枫在田间调查,棉铃虫1—4龄幼虫都可被寄生。但以2-3龄幼虫被寄生为主。据1986-1988年统计。棉铃虫幼虫平均寄生率,一龄期3.08%,二龄期34.54%,三龄期30.88%。在18-22℃情况下,被寄生的3龄棉铃虫幼虫,体长增长很慢.第四天停止取食,显着比未寄生者小,第六天则停止生长。被寄生的棉铃虫幼虫体色逐渐转黄发光,活现日益减少,临死前1-2天体背中部变为黄褐色,停止活动。蜂的幼虫从棉铃虫幼虫体壁爬出.并在其附近结茧化蛹,寄主变为紧贴于茧旁的一张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