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仙鹟,Niltava sundara (Hodgson,1837),属
雀形目鹟科 仙鹟属的一种鸟类。全长约16厘米。雄鸟额、眼先、颊部及颏喉部黑色,头顶钴蓝色,颈侧具一钴蓝色长细斑纹。上体黑蓝紫色,肩上具蓝色羽斑,飞羽棕褐色,尾羽黑褐色,外翈沾蓝黑色,腰部钴蓝色。下体棕色,胸部栗色,尾下覆羽棕色稍淡。嘴黑色,脚灰色。性较安静,常静静地停息在
灌木或幼树枝上。5-7月是繁殖期。每窝产卵通常4枚,卵的大小为16-19毫米×12.9-14.2毫米。
雄鸟前额、眼先和头侧黑色,头顶至后颈、腰、尾上覆羽以及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均辉钴蓝色或绀青蓝色,颈侧有一更为鲜亮的淡钴蓝色斑。背、肩翅上大覆羽深紫蓝色看起来有点近似黑色,飞羽黑褐色或黑色,羽缘亦为深紫
蓝色。中央一对尾羽钴蓝色,其余尾羽黑色,外翈羽缘钴蓝色。颏、喉黑色具深蓝色光泽,胸、腹等其余下体橙棕色或橙栗色,喉部黑色和胸部橙棕相接平直。雌鸟上体橄榄褐色或橄榄棕褐色,头顶后部和枕蓝灰褐色,额淡棕色,眼先和眼周、颊、耳羽棕黄色具细的淡色羽轴纹。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尾羽棕褐色或红褐色,两翅褐色或黑褐色,羽缘棕褐色或深棕色;颈两侧各具一辉蓝色斑。颏、喉和上胸淡皮黄色或棕褐色,下胸、腹和两胁橄榄褐色,上胸中部有一白色块斑,下腹和尾下覆羽棕白色,腹中央近白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角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7-22克,♀20-24克;体长♂145-168毫米,♀140-160毫米;嘴峰♂10-13毫米,♀10-13毫米;翅♂80-85毫米,♀79-87毫米;尾♂65-77毫米,♀64-74毫米;跗蹠♂20-23毫米,♀20-23毫米 (指名亚种) 。
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500米的阔叶林、竹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灌丛中,尤其喜欢湿润而茂密的温带
森林。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地带,活动在山边和林缘灌丛与小树丛内,有时也到果园、耕地边和宅旁附近的小树林和灌丛中活动和觅食。
中国分布:分布于陕西南部秦岭,四川北部茂汶、中部成都、峨眉、都江堰、宝兴、西南部西昌、木里、会东、石棉、峨边、甘洛,贵州西北部威宁、中部贵阳、西南部罗甸,西藏南部聂拉木、错那、拉萨、甘马藏布河谷、东南部昌都地区,云南西北部贡山、丽江、维西、西部腾冲、龙陵、泸水、漾濞、潞西、怒江、永平、凤庆、永德、西南部沦源、西盟、南部西双版纳、绿春、东南部蒙自、中部昆明、新平、景东、东北部永善和湖北西北部。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陡岸岩坡洞穴中或石隙间,也在天然树洞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构成,内垫细的须根。每窝产卵通常4枚,卵淡黄色或皮黄色、被有粉红褐色或淡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一个环状。卵的大小为16-19毫米×12.9-14.2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参与孵卵活动。雏鸟晚成性,孵化期12-13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棕腹仙鹟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该鸟是一种美丽的小鸟,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森林保护中意义很大,应注意保护。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