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大仙鹟
鹟科仙鹟属鸟类
棕腹大仙鹟(学名:Niltava davidi):体重24-28克,体长15-17厘米,是一种小型的色彩亮丽的。雄鸟上体深蓝,下体棕色,脸黑,额、颈侧小块斑、翼角及腰部亮丽闪辉蓝色。与棕腹仙鹟易混淆,区别在色彩较暗。雌鸟灰褐,尾及两翼棕褐,喉上具白色项纹,颈侧具辉蓝色小块斑。与棕腹仙鹟的区别在腹部较白。
形态特征
棕腹大仙鹟雄鸟前额、眼先和头侧黑色,头顶至后颈、腰、尾上覆羽以及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均辉钴蓝色或绀青蓝色,颈侧有一更为鲜亮的淡钴蓝色斑。背、肩翅上大覆羽深紫蓝色看起来有点近似黑色,飞羽黑褐色或黑色,羽缘亦为深紫蓝色。中央一对尾羽钴蓝色,其余尾羽黑色,外翈羽缘钴蓝色。颏、喉黑色具深蓝色光泽,胸、腹等其余下体橙棕色或橙栗色,喉部黑色和胸部橙棕相接平直。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或橄榄棕褐色,头顶后部和枕蓝灰褐色,额淡棕色,眼先和眼周、颊、耳羽棕黄色具细的淡色羽轴纹。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尾羽棕褐色或红褐色,两翅褐色或黑褐色,羽缘棕褐色或深棕色;颈两侧各具一辉蓝色斑。颏、喉和上胸淡皮黄色或棕褐色,下胸、腹和两胁橄榄褐色,上胸中部有一白色块斑,下腹和尾下覆羽棕白色,腹中央近白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角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8克,♀24克;体长♂164-173毫米,♀158毫米;嘴峰♂11-12毫米,♀10.5-12毫米;翅♂90-94毫米,♀90-91毫米;尾♂71-72毫米,♀64.5-65.5毫米;跗蹠♂20-23.5毫米,♀20-21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栖息于林缘疏林和灌丛,夏季栖息海拔较高,一般在900-2200米富有林下植物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与混交林中,冬季栖息地海拔较低,多活动在低山山脚地带。有时也到农田和村寨附近小树丛中活动。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沿着粗的树枝奔跑的习性。性较安静,常静静地停息在灌木或幼树枝上,当发现地上有昆虫时,则突然飞到地上捕食,有时也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叫声甚高音的ssssew或siiiii声,短暂停顿后又重复。告警叫声为尖厉的金属音tit tit tit…trrt trrt trrt…trrt trrt tit tit…。
主要以甲虫、蚂蚁、蛾、蚊、纳、蜂、蟋蟀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泰国、越南。
中国为四川、贵州、云南、福建、香港、海南岛及广西等地。
2023年3月,厦门市观鸟协会发布的2023年1月厦门市野生鸟类多样性监测月报数据显示,1月份厦门市野生鸟类多样性监测记录有棕腹大仙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陡岸岩坡洞穴中或石隙间,也在天然树洞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构成,内垫细的须根。每窝产卵通常4枚,卵淡黄色或皮黄色、被有粉红褐色或淡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一个环状。卵的大小为16-19毫米×12.9-14.2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参与孵卵活动。雏鸟晚成性,孵化期12-13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3年4月4日,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监测员在日常巡护监测中发现了棕腹大仙鹟,这是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首次监测记录到这两个物种。
参考资料
Fujian Niltava Niltava davidi .Oriental BIRD IMAGES.
Fujian Niltava.BioLib.cz.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19:0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