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指角蟾(
学名:Megophrys spinata)为
角蟾科角蟾属的
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
广西、
湖南、
四川、
贵州、
云南等地,多栖息于小山溪旁的草灌丛中或石块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800至18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贵州雷山。
头长略小于宽;吻端盾状向前突出;吻棱角状;颊垂直;鼓膜卵圆形;犁骨棱细长;舌后具缺刻。胫跗关节前伸达眼前角,趾缘膜宽,趾间具半蹼。栖于海拔942—1800m山林小溪旁的草丛和枯枝、碎石中。6—7月间繁殖。雄蟾“呷、呷”地鸣叫。蝌蚪棕黑,尾部色浅无斑。全长41mm。唇漏斗状,甚宽大,几占体长之半,上唇乳突达27排。该种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
雄蟾体长47~54 mm,雌蟾体长55 mm左右。头扁平,雄蟾头长宽几乎相等 (雌性长大于宽) ; 吻部盾形,显著突出于下唇,瞳孔纵置,鼓膜清晰,卵圆形; 有耳柱骨,上颌有齿,犁骨棱弱,末端无齿。背面皮肤光滑,头侧满布痣粒,眼间有 “∨” 形肤棱,体背侧有纵肤棱,背中部的肤棱呈“” 或 “” 形, 肤棱上均有小黑刺, 体侧及股后有疣粒; 腹面皮肤光滑,腋腺位于胸侧,有股后腺。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胫长超过体长之半,左右跟部重叠; 指、趾端圆,趾侧缘膜宽而明显,趾间半蹼。背面颜色有变异,多为深棕色、棕黄色或橄榄绿色,两眼间有三角形斑, 背部有 “∨” 或 “” 形斑, 均镶有浅色边; 股前后有醒目黑斑,咽胸部和腹前部以及体侧有褐黑色或浅褐色斑,四肢腹面红棕色。雄性第一、二指有大的锥状黑刺,有单咽下内声囊,无雄性线。卵径3 mm,乳黄色。蝌蚪全长41 mm,头体长13 m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215%,尾末端钝圆; 头体和尾肌棕黑色或灰绿色,南川产者尾背鳍浅棕色有灰色云斑,腹鳍色浅无斑; 雷山产者尾鳍无斑; 口部呈漏斗状。
夜间出外发出 “呷、呷、呷” 的连续鸣声。6月2日贵州雷山的雌蟾腹内卵已成熟待产; 6月中旬四川兴文的雌蟾卵已进入输卵管内。其繁殖季节可能在6~7月间,此期夜间成蟾多蹲在溪边,鸣声亦多,但在野外未发现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