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采伐运输,简称森林采运。是收获森林主产品──木(竹)材的生产过程。全部过程分为森林采伐、木材运输和贮木场作业3个主要生产阶段。
基本信息
收获
森林主产品──木(竹)材的生产过程。简称森林采运。它与
森林培育有机地构成林业生产体系;与
木材加工、
林产化学加工组成
森林工业。全部过程分为
森林采伐、木材运输和
贮木场作业3个主要生产阶段,以完成伐倒成熟、过熟林木,并将其以伐倒木、原条或原木等形式集运到贮木场或木材市场的作业任务。
森林采运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以
森林生态学为依据研究森林合理采伐的方式和
集材方法;以运筹学为基础研究木材生产的优化规划、方案选择、组织管理和经济效益;以工程力学和机械学为基础研究采运工程建设和机械的使用。森林采运学的形成和完善直接推动了森林采运事业的发展。
概况 森林采运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手工作业、机械化作业和全盘机械化作业3个阶段。1940年以前,世界各国的森林采运基本靠人力和畜力作业,其中木材运输作业由于使用蒸汽机车和汽车;机械化较早,但装、卸车仍靠人力来完成。4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单人操作的链锯伐木、打枝和
造材,用各种类型的起重机进行
木材装卸,用纵向输送机
选材,并出现了原条运材新工艺,使森林采运进入了机械化作业阶段。但工序间和工序中的部分作业如伐前清理、木捆摘挂、选材抛木等尚需手工配合。50年代中期,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和苏联等国家使用
木材装载机、抛木机装卸木材和选材,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到60年代,由于出现了伐木集材、伐木归堆、打枝造材等联合机械,森林采运开始向全盘机械化作业阶段过渡。
中国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森林采运仍以季节性手工作业为主,只有运材依靠森林机车。50年代初,东北林区开展了采运机械化的试点,链锯、
集材拖拉机、
绞盘机、运材汽车、输送机等相继得到推广应用,并实行原条集、运材新工艺,使季节性作业逐步走向常年作业,
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与此同时,南方林区开始采用
架空索道集材和汽车运材。60年代中期,东北林区的贮木场使用抛木机、木材抓具和固定造材锯机,使各主要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现采运综合机械化比重已达90%左右。
特点 森林采运不仅要注意经济效益,而且要兼顾生态效益。森林是再生资源,只有贯彻以营林为基础和采育结合的原则来组织木材生产,才能实现永续利用的要求。
森林资源分布偏远、零散,作业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作业转移频繁,集材作业任务尤其繁重,作业中还会产生破坏地表,损伤母、幼树等问题。这都决定了技术上的难度,并且直接影响木材生产成本。此外,森林采运的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技术水平还受森林
资源所有制的制约。
基于以上特点,森林采运工作首先要做好森林开发的总体设计,划定生产场界,规划林道网,确定开发顺序、生产方式和集、运材类型。其次,要按
森林经营方案确定年采伐量,划定年伐区位置,因地制宜地选定采伐方式和更新方式,编制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第三,要对伐区资源进行复查,作好伐区工艺设计,并按其要求完成采伐前的工程准备、技术准备和组织准备。第四,采伐后要及时进行迹地清理,并按确定的更新方式完成迹地更新。
工艺类型 森林采运工艺可按木材利用形态和集、运材方式,分为4种主要类型。
原木集、运材工艺 是世界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工艺类型,适用于手工作业。采用这种工艺时,伐区作业由伐木、打枝、集材、归楞、装车或推河、清理采伐迹地等工序组成,工艺流程复杂。由于在伐区造材,伐倒木或原条分散,造材质量不易保证,影响出材率。这种工艺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中国南方林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仍有采用。
原条集、运材工艺 世界各国基本实现采运机械化后广泛采用的一种工艺类型。它简化了作业工序,只在
山上楞场进行原条装车和贮备一定数量的原条,造材、选材作业移到贮木场进行,因而可保证造材质量,提高出栈率,且能充分利用梢头等剩余物。60年代以来,中国东北林区所有采运企业都广泛采用这种工艺,原条运输量已占90%左右。
伐倒木集、运材工艺 是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如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国在基本实现全盘机械化条件下采用的一种工艺类型。用重型汽车运材,运输线路质量较好,打枝、造材和选材都集中在贮木场进行,有利于
采伐迹地清理和充分利用采伐剩余物。
木片运输工艺 在伐区就地利用削片机将伐倒木或原条进行削片;或采用伐倒木、原条集材,在
山上楞场集中削片,再用木片运输汽车运到需用单位。这种工艺类型主要用在直接为造纸厂提供原料的林区,一般实行皆伐作业和人工更新。
发展趋势 森林采运正向多工序联合作业机械化和单工序作业全盘机械化发展,自动化作业水平也在进一步提高。森林采运工艺类型的选定和新的采运机械设备的研制,将更适应利用伐区生物量的发展趋势。研究建立在森林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生态采运系统,将更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