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伐陈
《吕氏春秋》中篇目
选自《吕氏春秋》(吕不韦编写)
翻译
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字词翻译
伐:讨伐 ,攻打。
使:派遣,让。
视:侦察。
陈:国名。
故:缘故,原因。
城郭:城墙。城:内城,郭:外城。
洫(xu第四声):护城河。
沟洫:壕沟。
宁国:人名。楚国大臣。
罢:通“疲”,疲惫。又,《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听:听从。
上:统治者,即陈国国君。
遂:于是,就。
赋敛:赋税。
夫(fú):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阅读导航
作者运用“目不见睫”的历史传说比喻诠释了一个哲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先有自知之明,然后才有知人之智,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一个为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启发感悟
1.同一种现象,“使者”和“宁国”却做出了不同的判断。这启发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
陈可伐的原因:
宁国从“城郭高,沟壑深,畜积多”的现象,看到了陈国赋敛沉重、欺压百姓的本质,从而得出了“陈可伐”的原因
荆庄王伐陈中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相反?
回答:因为使者只是看到了陈国看似强大的外表,而宁国则看到了陈国腐败必亡的实质。
特殊句式
夫陈,小国也。
陈可取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8 16:40
目录
概述
翻译
字词翻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