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综合人类的认知过程,系统的提出了模仿有三种功能:使原有的行为得以巩固或者改变、学到新的,原来不会的行为动作、使原来潜在的未表现的行为得到表现。
模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地位和类似特性等,一般来说,年龄较小、地位较低的以及具有相似
人格特质或者生理特点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霍布豪斯和霍尔特认为模仿是后天习得的。认为这是熟练、习惯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模仿的基本趋势:由远及近,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外部到内部特征模仿。
塔尔德在19世纪末提出了模仿率,并撰写《模仿率》一书,指出模仿是社会发展和和
社会存在的基本法则,由于模仿产生的
群体规范和价值,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社会心理和行为。
角色理论代表人物米德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学习是模仿而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占有重要地位。
班杜拉两难故事法的模仿学习实验,其实验步骤:1、让
被试判断两难问题中人物的行为是否正确,就此了解他的判断力。2、将被视分为三组,控制实验情景,让他们进行
道德判断,第一组为强化组,第二组为榜样强化组,第三组为榜样不强化组。3、给被试呈现12个两难故事,让他们进行判断。结果第二三组的成绩远远超过第一组。这表明,模仿的作用是很大的。
模仿的行为不仅发生在儿童身上,成人中也存在模仿。著名的“野外试验”设置两种情景:一种是一辆跑了气的汽车旁边站着一个女驾驶员,在等待他人来帮助她。另一种情景:有两辆相隔一定距离跑了气的汽车,较近汽车有位男人正在帮助女驾驶员换轮胎,较远汽车旁也站着一个等待帮助的女驾驶员。然后观察路过这里的2000辆摩托车驾驶员反应。结果:在第一种情境下,有35位驾驶员(占1.75%)停车来帮助女驾驶员;在第二种情景下,有58位驾驶员(占3.0%)停车来予以帮助。实验表明:模仿是第二种情景的停车人数比第一种情景机会多一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