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板削球可以说是世界乒坛中最古老的一种打法,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更是一支奇葩,中国队培养的削球曾一度有“秘密武器”之称,像我们熟悉的
张燮林、
梁戈亮、
陆元盛、
黄亮、
陈新华、
丁松等都曾在世界大赛上为中国队立下汗马功劳。
根据进攻的比重,横拍削球可以分为削中反攻和攻削结合两大类,后者进攻的比例更高,代表人物有丁松、
朱世赫(韩国)等,前者的代表人物如
松下浩二(日本)。
在近十年的世界乒坛上,
丁松的削球可以说把横拍削球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去常规的削中求变外,丁松的侧身正手发转不转抢攻的能力堪称一绝;此外,传统的削球都是以攻打为主要的反攻方式,而丁松却有一手高质量的削中反拉,为削球的反攻手段注入了弧圈球时代的新鲜血液。
朱世赫在反攻的手段上更进一步,不仅能够削中反拉,还能连续反拉,甚至敢于同进攻型选手形成中远台正手对拉,但他的发球抢攻不及
丁松,反手也缺少相应的攻防转换手段。因此,尽管他在2003年巴黎世乒赛中破天荒地闯进了男单决赛,但最终未能问鼎,而且在中国的乒乓球超级联赛中屡次负于已过30岁的
丁松,始终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削球。遗憾的是,
丁松之后,效仿他的青少年选手往往没能处理好削与攻的结合关系,造成削球功底不扎实,进攻也失去了前提,以致横拍削球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