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宋代黄庭坚诗作
《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作于元祐元年(1086年)秋天,用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的诗韵和诗题来写。第一首开头写眼前景物,接着结合开头的形象进行议论,前两句的含意从后两句中透露。第二首前两句也是写眼前景物,第一句写晚景,第二句写晓景,后两句概述王安石原诗的诗意。这组诗概括了王安石的怀抱,在写法上颇有特色。
作品原文
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风急啼乌未了⑴,雨来战蚁方酣⑵。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⑶。
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
白下长干梦到⑷,青门紫曲尘迷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风急啼乌:这里以乌比人,在政治风向变化时随风转动,为保全自己,趋利忘义。急:一作“息”。
⑵雨来战蚁方酣:这里借喻势利之徒见风使舵,弄权酣战。
⑶北看成南:站在谋私利或小集团的立场上看问题。
⑷白下:地名,本名白石陂,后人在此筑白下城,故址在今南京市金川门(北门之一)外南区。唐代武德九年(626年),曾改金陵为白下,因用以代指金陵。长干:地名,在今南京市南。王安石诗:“白头想见江南。”
⑸紫曲:即紫陌,指长安的道路。唐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
白话译文
风声紧急,乌鸦叫个不了,大雨将来,蚂蚁争战正酣。
真是真非究竟在哪里?人世间会北看成南。
晚风吹过莲池花香飘过,晓日照到宫里槐影西斜。
白下长干之乡景来到梦中,青门紫曲的尘土使人迷茫。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秋天所作。西太一宫是汴京的一座道观。王安石有《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组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色,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王安石又有《西太一宫楼》:“草际芙蕖零落,水边杨柳欹斜。日暮炊烟孤起,不知鱼网谁家。”从诗的内容看,西太一宫当已荒凉了。黄庭坚用王安石的诗韵和诗题来写,所以称“次韵题西太一宫”。
作品鉴赏
第一首开头:“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这两句写眼前景物。王安石诗的开头写“柳叶鸣蜩”和“荷花落日”,也是写眼前景物。这首诗里的写景含有寓意。《述征记》:“长安宫南有灵台,有相风铜乌。或云:此乌遇千里风乃动。”乌可以用来观察风。《易林·震之蹇》:“蚁封穴户,大雨将至。”蚁是知道大雨要来的,为了争穴而斗。在乌啼蚁斗中间,说明风急雨骤。这两句的含意,从下两句中透露。“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庄子·齐物论》:“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两派的是非不同,各以自己的“是”为是,以对方的“是”为非;以自己的“是”为是,以对方的“是”为非,还不如调过来说明问题,即用对方的是非来看自己的是非。但这些都不是真是真非,任渊注:“《楞严经》曰:‘如人以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在熙、丰则荆公为是,在元祐则荆公为非,爱僧之论,特未定也。”立一表为中心,在表的东面看,表在西面;在表的南面看,表在北面。这样把表的中心弄混了,方向也乱了。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筹划变法,元丰年间(1078—1085),变法实行,这段时期由王安石主政。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用司马光为相,反对新法,以王安石变法为非。作者认为新旧两派的是非之争,只是两派的立场不同所造成的,分不清真是真非来。
从“真是真非安在”来看,“风急”“雨来”,正指政治上的风雨;“啼乌”“战蚁”,暗指新旧两派的政治斗争。这种斗争不过是立场不同,并不能分清真是真非。这样看是有道理的。这首诗的“真是真非安在”是议论,但它跟开头一联的形象结合,并透露含意,所以还是诗的议论。
第二首写眼前景。第一句写晚景,“晚风池莲香度”;第二句写晓景,“晓日宫槐影西”。王安石的诗句“荷花落日”,“芙蕖零落”,也讲荷花。这里写“香度”,从晚风送香来写,又有不同。西太一宫里是种槐树的,写“晓日宫槐”就显得很自然。“白下长干梦到”,这里正写王安石的想望江南。“青门紫曲尘迷”,《三辅黄图》:“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这里借指汴京的城门。这句指京城里尘土使人迷茫,即用王安石诗:“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这首诗的后两句,概括了王安石的两首诗意。这样的次韵,不仅用了王安石两首诗的原韵,还写了题西太一宫的景物,概括了原诗的诗意。但写得又有同有异。就写法来说,王安石的第一首,先写景,后抒怀;这组诗的第二首,也是先写景,后抒怀,写法相同。但王安石抒的是自己的怀抱,这组诗是概括王安石的怀抱,而且把王安石第二首中的感慨也概括进去了,写法又有不同。组诗的第一首联系新旧两派之争来写,跟王安石的原作完全不同。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6 21:2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