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史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
《欧洲文明史》是18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欧洲文明史》系作者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认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而《欧洲文明史》只限于社会历史,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作者以简练、压缩的手法成功地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书中主要论述: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诸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封建制度的性质及其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自治市镇的兴起、其内部管理及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十字军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君主制的发展过程;欧洲建立政治体制的各种尝试;15世纪的特征;16世纪宗教改革的真实性质及其结果;英国革命的意义及其对文明进程的贡献;英国与大陆国家文明进程之异同;17、18世纪法国处于欧洲文明的领先地位。《欧洲文明史》是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书籍。
《欧洲文明史》是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出版时间为1828年,作者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
《欧洲文明史》是一部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鸿篇巨著,该作体现了作者通过论述能反映并指示出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道路,然而他设计、绘制的“文明蓝图”在确立了欧洲文明中心地位的同时,却忽略了文明的复数形式;他将欧洲文明的历史评价为积极的,具有世界文明发展导向意义,却消极评价他者的文明并将其边缘化,是为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明确表达。
作品目录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基佐是近代欧洲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形成之时正值19世纪初欧洲文化的嬗变和转型期。那个时代,启蒙理性受到反思和检讨,历史主义逐渐成为历史科学的重要血脉。基佐学习德国历史主义并成为这一思想在法国的早期代表之一。他坚持行动与思维的联合,而历史主义为他的历史演进方法和民族国家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他坚守历史的个体价值,却没有因此落入那种单子论历史学的路数。基佐史学的内核是文明的渐次展开,是神圣的自由与秩序法则。他认为,历中个体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但它始终被置身于社会整体进程之中只有体现社会整体意志时才能被解释。其结果是所有个体均被剥夺其特有权力成为整体或欧洲文明的追随者。18世纪末叶开始,历史学家出现了新的学科诉求,寄希望于将对历史事实的表述与对历史过程的总体认知相融贯。基佐敏锐的觉察到这种转变,他理想中的史学是追求事实与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史学类型既有哲学的眼光又有中学的坚守,可称为“历中哲学”。他将“历中哲学”进一步扩展为涵括方方面面的总体史学,并名之曰“文明史”。基佐延续了培根的学科分类法,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以及史学实用主义倾向。基佐相信,历史学是实践科学,其重要性也在于效用。为此,他思考的重点是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过去与现实的关系。他不仅要叙述历史、阐释现实,甚至要筹谋未来。基佐看到了历史对人生的意义,看到了人的核心地位,却又将绝对的“文明化过程”抽象地高置于人类生活之上,令历史又被终极意义规范和决定、被一种假想的科学绑架,这是基佐文明史观的虚幻之处。
创作过程
本书作者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系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出生于尼姆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于1794年被雅各宾政府处死。他随母流亡国外。
1805年回到巴黎学习法律。1812年任巴黎大学历史学教授。他曾参加第一次波旁复辟(1814),成为君主立宪制的鼓吹者和“空论派”团体的成员,并在《论代议制政府及法国现状》(1816)一文中解释该团体的政纲。
复辟王朝时,基佐同科拉尔一起领导着“空论派”集团。这是一个半保守主义和半自由主义的政治团体,既反对人民的最高主权,也反对君权神授说,主张“中庸”之道。1816年,基佐发表了《论代议制政府和法国的现状》,提出了建立英国式代议制政体的纲领。他认为,国王和议会两院决不是三个相等的权力机构,而是单一和最高的政权的组成部分;各部部长没有任何个人独立的权力;议会的多数既不能建立政府,也不能推翻政府。
1820年2月,王位继承人贝里公爵被刺。极端保皇派气焰嚣张,推翻了温和的德卡兹内阁。不久之后,基佐亦被解职,重返巴黎大学讲课。由于他的讲学和发表的政论文章不合当局口味,1822年被开除教职,直到1828年才得以重返讲坛。此一时期基佐发表了《欧洲文明史》。在这本著作中,基佐严厉地抨击贵族特权的捍卫者,赞扬代议制度,热情地描述了资产阶级的兴起以及它从封建贵族手中夺取政权的历史。
作品鉴赏
基佐的文明史观中有着思辨历史哲学的深刻内涵,这种文明史观既体现了法国普遍史的学术传统,又表现出19世纪工业革命惠及日常生活而令人们普遍滋生的技术自信,德国思想助益于基佐将历史视作有机整体,建基于这些认识上的历史新秩序即“文明史”符合历史学的总体性诉求,是为总体史的滥觞。正是对总体史的诉求使基佐在后世法国年鉴学派那里收获盛誉。另外,从法国甚至欧洲学术史的脉络中看,关于文明或进步的任何讨论都不是由基佐首先提出,然而他的历史论述却有效的确立了文明与进步两个观念之间的联系,如今,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得接受这种联系。
进步观念即便没有科学意义,却依然具有伦理价值。正像基佐所言,是自由而非专制更符合人性。在基佐看来,真正的历史包涵三个维度,即科学、实践和道德。历史学除了求真的任务之外,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并且要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介入生活,这样,进步的意义就凸显出来。基佐承认历史的复杂性,他依然勾勒出文明历史的两条线索:其一,阶级斗争是文明进步的外在因素;其二,人们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则是其内在的、精神上的动力,也是文明展开的根本原因。从基佐的叙述中亦可看出,他的文明史先是被其降格为一部充斥阶级斗争的社会史;一部欧洲史被撰述成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终极目标的历史。基佐在写作中也表现出从个例到普遍事实的随意置换等等,存在诸多经不起推敲之处。基佐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对欧洲文明史的书写使得他在构建欧洲文化认同的思想家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他指出近代欧洲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及欧洲各国内部的差异,看到文明多样性的益处,但同时又将这些差异放置在等级明显的体制之中,试图为欧洲文明的中心地位寻找根本原因。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Francois PierreGuillaume Guizot(1787-1874)系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著有:近代史课本《欧洲代议制起源史》(1822)、《法国史概论》(1823)、《有关英国革命回忆录集》(1823)、《英王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在位时期英国革命史》(1827-1828)、《欧洲文明史》(1828)和《法国文明史》(1829-1832)等书。在七月王朝(1830-1848)期间他是君主立宪派首领之一,在法国政治生活中颇有影响。1832-1837年,他任教育大臣,提出“基佐法”,确立了所有公民均可接受初等教育的原则。
参考资料
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2005-09-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5:35
目录
概述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