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鳗鲡(学名:Anguilla anguilla),鳗鲡目鳗鲡科鱼类。身体细长,皮肤粘滑,呈棕色、黑色或橄榄绿色,腹部黄色,一些成体可能呈银色,最长可达1米。体圆细长,下颔比上颔长;鳞片隐藏鱼皮肤之下;成鱼的背部黑灰绿色,腹部为银色。
分布
自然分布于大西洋,包括地中海、波罗的海、北非摩洛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海域,1990年代引进到常见流域开展人工养殖,为外来种。
生态特征
降海洄游鱼类。冬末春初洄游至马尾藻海产卵,柳叶鳗向欧洲大陆迁移,在大陆沿岸和河口变为玻璃鳗,之后进入淡水生活。
外形特征
身体细长,皮肤粘滑,呈棕色、黑色或橄榄绿色,腹部黄色,一些成体可能呈银色,最长可达1米。
欧洲鳗鲡体长60-80厘米,极少长于1米,特殊的例子可以长达140厘米。
体圆细长,下颔比上颔长;鳞片隐藏鱼皮肤之下;鳃孔在圆形的胸鳍前;幼鱼背部体色为橄榄色或灰褐色,腹部为银色或银黄色;成鱼的背部黑灰绿色,腹部为银色;延长的背鳍与臀鳍、尾鳍汇和鳍,形成一个独特的鳍从肛门到背部中央最少有500个软鳍条。背鳍起点在胸鳍后方远处;臀鳍起源些微地在肛门后面。
栖息环境
幼、成鳗栖息河川、河口、潟湖,喜钻洞潜居。
生活习性
欧洲鳗鲡是一种降河
回游产卵(catadromous)鱼类。
以虾、蟹、贝、海虫维生的肉食者。
虽然与欧洲鳗鲡有关的日本鳗鲡(Japanese eel,Anguilla japonica)研究显示部分物种族群从未迁移至淡水中生活,而生活在海洋或入海的栖息处。欧洲鳗鲡进入淡水后色素产生变化,其腹部会变成黄色。有假设认为黄色有助成为保护色,可以令猎食者较难注意。其黏滑外层认为可以抵抗盐度改变。
繁殖方式
每年秋季成熟的鳗鱼,其眼径变大,内脏萎缩,生殖腺肥大,体色由黄褐变银灰色,将开始作长途的产卵洄游作准备,经常选择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由河川降海在到大西洋的马尾藻海产卵,其受精卵会在春季和夏初被发现,幼体时期(柳叶鳗 Leptocephalus)则利用三年时间向欧洲迁移。有如玻璃鳗(glass eels),欧洲鳗鲡可以到达欧洲沿岸及进入河口。进入淡水前欧洲鳗鲡变成鳗线(elvers)。她们把大半生花在淡水中。
分布范围
欧洲鳗鲡原产于
大西洋,包括
地中海、
波罗的海、北非摩洛哥、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等海域。
中国:
世界: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普路斯,捷克,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冰岛,伊朗(int),爱尔兰,以色列(int),意大利,肯尼亚(int),拉托维亚,黎巴嫩,利比亚,立陶宛,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纳哥,黑山共和国,摩洛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int),斯罗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突尼斯,土尔其,乌克兰,英国,美国(int),西撒哈拉。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保护动物,中国暂无。
人工饲养
养殖条件
养成池面积150~400平方米,池深l.2~l.5米,池坡度应稍比
日本鳗养殖地坡度大。排污并规格(1.0一1.2)米x(l.2~1.8)米,控温、排污、增氧等配套设施完整,鳗池顶用黑色塑料薄膜遮荫,占养殖总面积75%。
白仔池池底为水泥底结构,黑仔池、养成池以水泥底及三合土底为佳,其次为沙石底。
旧池使用前,用200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7~10天后排干水,灌水后用20一30毫克/升高锰酸钾全池泼洒,2天后,清洗干净并检查池有无渗漏后进水,加入50毫克/升光合细菌(含量>3.0X109个/毫升),建立有益微生物种群优势,2~3天后使用。
新建池用2~3毫克/升草酸浸泡7天后,清洗干净,再用7‰食盐水浸泡7天,清洗干净后按旧池方法消毒。
苗种放养
(一)白仔苗的选择与放养
1.选苗 选择健康、活泼、透明、无外伤、规格均匀、体色一致的欧洲鳗苗,黑苗比例不超过2%,规格为每千克2700一3200尾,还要注意苗的产地,如1~2月进法国苗,3月后最好进英国产的头批苗。
2.放苗 欧洲鳗苗包装袋内水温为8~10℃,投苗时白仔池水温与苗袋水温相差应小于5℃,投苗前应先把充氧的苗袋放入池中0.5~l.0小时,待袋内外的水温一致后,将鳗苗袋在池内网箱中打开,让鳗苗主动游入网箱内,并不断在箱外鼓动流水,捞除泡沫污物,稍等片刻,由2人在水中将网箱缓慢朝一方向(最好逆水方向)提起,让鳗苗主动游入培育池中,不能主动游出的为死伤苗,及时捞除。苗种最适放养期为12至翌年2月初,最迟不超过4月中旬。
3.放养密度 白仔苗放养密度为600~800尾/米2以稍稀为宜。
4.盐度与温度、水位调节 放养白仔苗前,池水加入食盐,盐度为7,白仔苗投放24小时后开始升温,升温速度始缓末快。开始2~3天,每4~6小时升温0.5℃,至18℃后,升温速度可稍微加快;直至24~26℃,保持稳定。升温过程,每天下池捞取死伤苗,并换水5~10厘米,慢慢去除盐分。投苗时水位0.25一0.30米,养殖过程中缓慢升高,养殖20天后升至0.5~0.6米。
(二)黑仔苗的放养
1.黑仔鳗消毒 黑仔鳗通过筛选、搬运等操作,造成鳗鱼皮肤擦伤,易引起细菌感染,所以应在放养当天傍晚,用35毫克/升中药鱼血宁消毒,12小时后大量换水。
2.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
3.水温与水位 水温要求在25℃左右,每天温差控制在1℃左右,水深0.6一0.8米。
(三)幼鳗种放养 在放养进养成池12小时后用35毫克/升中药鱼血宁十3毫克/升高锰酸钾全池泼洒,12小时后换水1/2以上,避免鳗种引起细菌性感染。水位控制在0.8~1.0米,水温控制25℃左右。
饲料投喂
欧洲鳗的营养需求与
日本鳗有所不同,在生产实践中直接使用日本鳗饲料常会造成三类苗比例高达30%~50%,生长速度明显低于日本鳗,除了养殖措施原因外,营养不平衡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通过大量研究实验,得出欧洲鳗的营养需求量推荐值见表3-11,维牛素及矿物质添加量推荐值。
(-)白仔鳗的饵料及投喂
1.开食饵料丝蚯蚓的准备
(l)丝蚯蚓暂养池 丝蚯蚓暂养池要建立在注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积5~10平方米,高度0.2~0.3米。池上方要遮荫,保证池内阴凉、挡雨。
(2)丝蛆蚓的漂洗 购进的丝蚯蚓一定要放进暂养池内暂养,让微流水不断漂洗,并经常翻动,让丝蚯蚓排净体内污物,并洗出死虫,反复多次,洗净污物和死虫。
(3)丝蚯蚓的药物处理 投喂前的丝蚯蚓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杀菌处理。避免鳗苗因摄食丝蚯蚓而得病。丝蚯蚓可用1一2毫克/升水溶性氟哌酸浸泡消毒30分钟,并可于每千克丝蚯蚓中添加1克水溶性北里霉素一起投喂。
2.开食及诱食
当水渴升到24一26℃、池水淡化至2一3时,保持1天后,即可开始诱食。诱食时间从夜间开始。前三天用碾碎后的丝蚯蚓浆由全池泼洒并逐渐向食台集中的方式进行,第一天投饵率为苗体重的8%一10%,吃食后第二天起每天可递增投饵率5%~8%,第四天开始定点投喂丝蚯蚓全虫,并及时将鳗苗诱至食台摄食,日投饵率为苗重的35%~45%左右。
投饵时停开增氧机30一40分钟,采用灯光诱食上台,灯功率为15~25瓦,投喂前开启,食完关闭,并逐渐将饵料台由地底向水面提升,直至水面下3~5厘米。
每天分4次投喂,每6小时1次,量的分配应按照晚上多、白天少原则进行,每次摄食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剩余丝蚯蚓应及时捞除。
3.饵料转换
经过25~30天投喂丝蚯蚓后,白仔鳗规格达到800尾/千克左右,即可开始饵料的转换。每天3餐。此时投饵率降至10%左右,第一、二天丝蚯蚓:白仔料为3:1,第三天丝蚯蚓:白仔料为1:1,第四天丝蛆蚓:白仔料为1:3,第五天全部投喂白仔料,白仔料日投饲率降为6%~8%,并根据鳗苗吃食情况好坏酌情加减。
(二)黑仔鳗的饲料及投喂
黑仔苗培育一般投喂黑仔饵料。选别后规格较小的黑仔苗仍可投喂白仔饵料,大规格黑仔苗可通过白仔饵料转换为黑仔饵料(转换方法与培育白仔苗时饵料转换一样)投喂。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水、鱼油及维生素等,加水量一般为饲料量的1.3~1.5倍,鱼油添加量一般控制在3%以内,盛夏高温季节,鱼油的添加量应在2%之内或停止添加。黑仔苗阶段,由于鱼体仍较小,饲料加工时一定要搅拌成柔软、黏性强、不易流散的团状后方可投喂。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5~6时、下午5~6时各投喂1次。上午投喂量一般占总投饵量的40%,下午占60%,每次投喂量以20分钟内吃完为宜。日投饵量的增减一般根据每天吃食状况及鳗鱼活动状况和天气情况来调整,正常每5天调整1次投饵量。盛夏高温季节,池水水温超过28℃以上时,要控制日投饵量,切忌过饱食。一般情况下控制在3%以内,若换水量有限时,日投饵量直控制在1.5%以内。不同规格黑仔鳗投饵率。
(三)幼、成鳗的饵料及投喂
投喂幼鳗饵料或成鳗饵料,日投饵率。由于幼、成鳗养殖阶段,历时较长,一般要经历夏、秋、冬季及第二年开春后的饲养,故各个时期的喂养管理有所不同。
1.夏季高温期 由于放养的鳗种规格较大,在高水温条件下,大规格鳗种的摄食状况及活力均不如小规格鳗种,故此时期要适当控制投饵量,一般日投饵率控制在3.0%以内,鱼油添加量要控制在2.0%以内。如吃食情况差、水源供应紧张可停止添加鱼油或只添加1.0%,日投饵率可控制在1.5%以内,以避免欧鳗高水温期摄食能力较弱且摄饵时间较长,造成饵料散失而导致水质腐败恶化。一般每天投喂2次,早晨6时、晚上6时各投喂1次。此时早上投饵率占全日饵料量60%一70%,下午为30%一40%。当水温28℃以上每天只投喂1次,日投饵率小于1.0%。
2.秋季 进入秋季,气候凉爽,气温、水温均较适宜欧鳗的生长,此时为欧鳗生长的黄金季节,此时期可适当增加投喂量,日投饵率可提高至2.5%一4.0%,鱼油添加量一般为2.0%一3.0%,秋季欧鳗的摄食状况及活力均较强,生长也较为迅速。
3.冬季、开春期 冬季气候逐渐变得寒冷,此时水温逐渐下降,一般来说,欧鳗对于低温的适应能力要比日本鳗强,只要日水温波动不大,即使水温只有14~16℃时,欧鳗的摄食状况及活力仍较好。如供气条件许可,可将池水温度加热到20~22℃,如供气量有限,可将池温控制在18~20℃,尽量避免池水温度日温差波动过大。此时投饵率一般尚可达到1.2%~2.0%,鱼油添加量为l.0%,如养殖规格较大,供气不足,只要简易搭盖薄膜保温,一般在南方地区,池水温度尚可维持在14~16℃,投饵率尚可维持在0.8%一1.2%。此时欧鳗生长较缓慢,饵料转换率较低,为此可改为日投喂1次即可。至第二年开春后,气候又逐渐转暖,水温也逐渐缓慢上升,欧鳗的摄食状况及活力也逐渐增强。此时欧鳗的规格已较大,多为出售选别后回池的旧鳗,故应采取缓慢上升的方式提高日投饵量,一般投饲率可上升至l.12%~2.0%,鱼油添加量为1.0~1.5%。幼、成鳗阶段不同水温下的投饵率。
日常管理
(一)水质管理
1.水源 欧洲鳗养殖成败,水质因素作用重大。为了使养殖生产能健康顺利进行,选择一个好的水源为首要基本条件。根据欧洲鳗的生态特性,水源应充足,日供水能力为养殖用水100%以上的山溪、水库或深井水,若使用河水,必须经蓄水池过滤处理。
2.养殖过程水质管理 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影响养殖鳗鱼的正常摄食生长,同时亦为病害预防的重要环节,水泥池精养模式以清水养殖,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各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l)设置调温池 由于欧洲鳗鲡苗种来自
法国、
英国等
欧洲地区。捕捞季节水温较低,并经低温长途运输方到达各养殖场,其体质较弱,因而在放养时,水温的较大变化将导致批量死亡及影响培苗效果,因而设置调温池,用于白仔放养及培育,可有效提高成活率及其生长速度。所谓调温池,即用1口空池将水温预调至与苗袋或白仔池相似水温后,再用于白仔池换水,这样既能保证白仔池水水温的稳定,又有利于其正常摄食、生长。
(2)定期检测水质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鳗鱼正常摄食、生长。因而,为了保证养殖池水质,应定期检测养殖池水质,一般要求3~5天检测1次,发现问题可采取大换水加强排污,或利用水质改良剂等进行处理调节。尤其是砂石底池塘更应重视池底老化积淤后导致的水质恶化,一般要求3年更换1次池底。
(3)排污及拔臭 为了保持池水清洁,每天投饵后2~3小时要作彻底排污,同时洗刷池底及池壁。白仔期还应用虹吸法吸污,要求将粪便彻底排出并将池底、池壁及饵料台洗干净。并每隔2~4小时拨臭1次,至排出水不显脏物。排污时,排水量视不同池水条件及养殖过程而异。
(4)气候环境突变时的水质管理 在欧洲鳗养殖过程中,气候及环境突变时,往往会引起水源水质突变,此时更应注意水质管理。在暴雨季节,雨水将大量地表泥土或有机物冲入河流等水源中引起水质PH、溶氧及铵态氮等水质指标突变,此时若仍按正常换水,不仅会影响鳗鱼摄饵,往往还会导致病害的暴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沉淀池的,应将水源水沉淀24小时,并使用生石灰15一20毫克/升全池泼洒并沉淀,并于使用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6~8小时后,再使用。无沉淀池,应停食,仅少量换水;换水量一般为10,并使用含氯消毒剂及水质改良剂,用来消毒及改良水质。利用河水等水源的养殖场,应注意农田使用农药后,农药排入水源中对鱼体产生的毒性,此时亦应先停止换水,或将水处理后再换水。
(5)利用遮阳网、黑薄膜及休息台 在养殖过程中,水温对其生长影响重大,因而在夏、秋季水温超过26~28℃、气温在30℃以上时,为了保持适宜水温及避免强光刺激,应使用遮光设施。要求遮光率为80%以上,或使用黑薄膜覆盖池塘。春冬时,拆除遮阳网,让阳光照射,以利于水温升高。在周年养殖过程中,于饵料台上方完全遮光,以利鳗鱼摄食。为了避免鳗鱼钻入砂底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在幼鳗及成鳗养殖池中设置栖息台,让鳗鱼于栖息台栖息,生活在水质相对良好的环境中。栖息台一般根据池塘大小设置,300平方米以上池塘设置2-3个,150~300平方米池塘设置1一2个。放于投饵台两侧。
(二)各养殖阶段管理
1.白仔期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 保持稳定
水温,每天温差控制在1℃。每天排污4次,分别于投饵后2一2.5小时进行,采用虹吸法吸污并洗池,每次排污、换水量在1/2左右,然后慢慢进水,约2小时左右达到预定水位。日换水量为原池水体的200%以上。每3~5天进行1次水质理化因子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水质调控处理,尽量使水中各项理化指标在适宜范围中。可使用20毫克/升光合细菌,5~10毫克/升底质改良剂以及15毫克/升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水质改良。
(2)鳗苗选别 白仔苗养殖45~50天左右,其规格增至300~600尾/千克,需进行选别。选别前需停食1天,分养池的水体环境最好与原白仔池相近,分养时间在温度较低时进行,利用鱼筛分选,分作3种规格筛选,分筛后剩下的较瘦小白仔再重投丝蚯蚓进行喂养。分筛完成后12小时,应用3毫克/升高锰酸钾和35毫克/升中药鱼血宁全池泼洒消毒,12小时后换水1/2以上。
(3)日常工作 白仔鳗池要有专人负责管理,昼夜有人值班,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检查,采取相应措施。排污时要及时捞除死伤苗,并仔细检查死伤原因,及时处理。经常观察鳗鱼摄食及游动情况,做好记录。
2.黑仔期饲养管理
每次摄食后,将饵料框刷干净,捞除多余饵料。每天早晚投饵2小时后要排污,并彻底刷干净池底及池壁,每次换水50%。每5天左右定期测定1次水质并抽样镜检鳗鱼1次。
黑仔鳗每隔30一40天筛选五次,进行分养,方法同白仔鳗。同时适当适时淘汰三类苗。大小分化显著是欧鳗生长的特点之一。尤其投苗期越迟,三类苗比例越高。同时,驯养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三类苗比例。三类苗比例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质环境及采用特别饵料来降低其比例,但经过2一3次选别后的三类苗,长期处于摄食状况不佳。营养状况差的条件下,其体质虚弱,极易诱发病害。从经营管理及成本核算上看,应适时将其淘汰,从而确保一、二类苗的正常生长。淘汰的时间可根据养殖规模、池子配套情况、水源紧张程度、供热状况等来确定,一般在第三次选别后即可开始淘汰。
日常管理同白仔鳗。
3.幼、成鳗期饲养管理
(l)水质管理 欧鳗对水质的要求较日本鳗高得多,加之成鳗养殖阶段历经夏、秋、冬,春四个季节,各季节的水质管理要求各不相同,故对水质管理尤其不容松懈。
①春季 随气温与水温的缓慢上升,温度变化大,要注意控制投饵,勿饱食。
②夏季 注意降温,每天换水100%,尽可能采取微流水方式。夏季白天水温高而夜间水温稍低,故夜间换水量可加大,池水可适当加深至1.3一1.5米。
③秋季 日换水量80%以上,注意加盖保温膜。
④冬季 由于气候寒冷,水温较低,水温最好加至20℃以上,最低不低于15℃,为保持池水水温的稳定,减轻锅炉的供气压力,池水可适当加深,同时换水量可适当减少,一般日换水量为全池的60%~80%。由于换水量较小,因此水质指标如铵态氮、硝态氮等值均偏高,故要采取定期泼洒20毫克/升光合细菌,或5一10毫克/升水质改良剂,或15毫克/升的生石灰进行水质调节,降低铵态氮、硝态氮等水质指标。
(2)选别及日常管理 在养成阶段,鱼体规格大,不适于用鱼筛选别,常用鳗鱼专用选别器分选,常造成严重损伤,影响生长及暴发病害。因此,选别时间可适当延长,一般饲养45~60天选别1次,选别时间宜于阴雨天及夜晚进行,同时彻底清洗消毒养殖池,方法同白仔鳗池。日常管理同白仔鳗期。
其他养殖方式
欧鳗其他养殖方式还有循环水养殖方式、海水网箱养殖方式及土池养殖方式,其中国内主要是海水网箱及土池养殖方式。这两种养殖方式,白仔苗培育阶段及越冬阶段均在室内水泥池进行。从黑仔鳗至成鳗养殖过程分别在海水网箱及土池中进行。下面简单介绍这两种养殖方法。
(一)海水网箱养殖
海水网箱养殖具有设施投入省,养殖成本低,不受淡水资源的限制。网箱大小在6.0~15.0平方米之间,每个鱼排由20~30个网箱组成,每个网箱之间间隔30~40厘米,每个鱼排之间间隔50~80厘米,网目依鳗种大小而异,网箱深度3.0米,入水深度2.5米,每个网箱设置1个饵料合,网箱上遮盖黑纱布。放养密度,规格300~400尾/千克的每平方米放养1.5~2.0千克,规格100~300尾/千克的每平方米放养 20~5.0千克,50一100尾评克的每平方米放养5.0一10.0千克,20一50尾/千克的每平方米放养10.0一20.0千克。一般放养2一3天即可开食,1周后即可正常投喂,投饵1天2次,早上6时、下午6时各投喂1次。用黑仔饲料,加适量清洁淡水制成团状,投喂于饵料台上,日投饵量在2.5%一40%左右,10一15分钟内吃完为宜。每15天更换网箱1次,鳗鱼摄食、活动均正常时,不必药浴消毒鳗鱼,而是带水操作,尽量不惊动鳗鱼,以免影响其摄食。
(二)土池养殖
1,池塘条件 要求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单口池塘面积以0.3~31公顷为宜,池深1.2~2.5米。
2.鳗鱼放养 池塘清塘,并配备抽水机、增氧机等。
3.日常管理 主要水质管理,PH要求7.0~8.0,溶氧要求保持5毫克/升,同时配备增氧机,透明度30~40厘米。换水:秋季、春季每3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5%~30%;夏季每天换水1次,时间为下半夜,每次换水在10%一25%之间。
4.投饵 夏季投饵在早上6时和晚上6时以后,冬季则安排在中午2一3时水温最高的时候。投饵时应添加鱼油,并随水温变化而增减。
种群现状
2009年3月13日 《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秘书处3月13日宣布,《公约》的174个缔约国将对欧洲鳗鲡(European Eel)实施新的监管措施。今后所有的欧洲鳗出口都需要获得出口许可证,而只有在出口国的科学家确认现有贸易水平不会对欧洲鳗的生存构成威胁、欧洲鳗的种群数量符合正常标准时,才能颁发出口许可证。进口国则需要确保所有进口的欧洲鳗都伴随有出口许可证。
自从1970年代开始,到达欧洲的欧洲鳗鲡数目下降了约90%(可能甚至为98%)。至今并不清楚此现象为正常的长期周期或是反映鳗鱼数量的普遍下降。潜在可能原因包括过度捕鱼、寄生虫如粗厚鳔线虫(Anguillicola crassus)、河流障碍物如水力发电厂,与及北大西洋振荡(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漂流的天然转变。部分学者研究显示多氯联苯(PCB)污染可能是数目下降的主要原因。
野生种群
中国:
全球: 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欧洲鳗鲡种群数量下降了约90%,根据世界粮农组织2006年报告,2001年欧洲鳗鲡捕捞量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前的1-2%;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捕捞量统计,1968年达20,278吨,1975年下降至16,110吨,1985年12,665吨,1995年8,706吨,2005年5,059吨,种群处于下降趋势。
人工繁育
中国: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鳗鲡生产国,全国共有养殖场3,000多家,年实际产量约12-13万吨。后由于鳗苗紧缺,鳗鲡养殖受到很大影响。
全球:
资源状况
自1970年代起,欧洲鳗鲡的天然资源显著下降,目前尚不清楚原因。2007年被濒危衍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附录二,停止苗种出口。我国已在多个省市开展工厂胡和池塘养殖,并有一定养殖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