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筹(Ca trù singing)是越南北部一种复杂的
唱诗形式。它所用的是以越南
传统诗歌形式书写的
歌词。
歌筹,又叫做“桃娘曲”,使用越南
民族乐器进行伴奏。歌筹有三名表演人员:一名女歌手,一边用呼吸技巧和颤音创造独特的声音,一边打拍子或敲击一个木箱子;其他两名演奏人员,弹奏三弦诗琴和击鼓,分别演奏出低沉的音调和强有力的声音。一些歌筹表演中还包括
舞蹈。不同形式的歌筹可以实现不同的社会目的,其中包括为拜神而歌唱、为娱乐而歌唱、在皇宫歌唱以及竞技性歌唱。歌筹有56种不同的音乐形式或
曲调,每种曲调就是一种cách。民间艺人通过口头和技术传播手段,在家族内部正式传承歌筹作品中的音乐和诗歌。他们会把这些传授给任何一个想学歌筹的人。
20世纪,接连不断的战争和人们对歌筹认识的不充分导致这一艺术形式遭到废弃。尽管艺术家们为向年轻一代传授古老曲目做出了重大努力,但是,由于歌筹表演者不断减少,加之老一辈艺术家日益年迈,歌筹仍处于濒危状态。
“歌筹”兴起于
15世纪,是越南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主要流行于宫廷中,深受王宫贵族和文人雅士的喜爱。因此这种表演形式在民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并进而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使这种古老艺术能够流传下去,越南河内古街7号举办了一场“歌筹”汇演。
2009年4月7号,第12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学和文化遗产”论坛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以此为契机,河内古街管理处组织了丰富的“歌筹”汇演和交流活动。在演出现场,观众不但能够欣赏到河内“歌筹”名家同台表演,还能跟随特邀的表演艺术家学习有关“歌筹”的基础知识。在古街中表演歌筹可谓相得益彰,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文化生活场景,也更好地体现了歌筹的艺术价值。
2009年3月,越南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将“歌筹”列为亟待保护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