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
陆军兵种
步兵,陆军中徒步或乘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作战的兵种。包括徒步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山地步兵和重装步兵、轻装步兵等。主要装备有步枪机枪火箭筒、轻型火炮反坦克导弹、防空火器、汽车、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等。能独立或在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下作战。主要担负近战中歼灭敌人,夺取或扼守地区、阵地的任务。可搭乘直升机、登陆工具,遂行机降登陆作战任务。步兵是陆军中人数较多的兵种,在地面作战中具有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
步兵,陆军中徒步或乘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作战的兵种。
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步兵有徒、卒、徒兵、徒卒、武卒、锐士、技击、带甲等称呼。汉以后通称步兵。夏朝,主要是徒步作战的徒、卒,使用石、骨、竹、木质的刀、戈、镞、矛、斧、铲、棒等原始兵器,并开始使用青铜兵器和护身装具。西周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步兵主要随车作战,车、步合成编组,并大量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铁兵器,弓弩、短剑和戟用于作战,金属头盔、铠甲和皮革制甲胄已配备部队。《周礼・夏官》记载有军、师、旅、卒、两、伍的编制序列。公元前541年,晋国大夫魏舒率军与狄人交战,“毁车以为行”(《左传・昭公元年》),改车兵为步兵。随后,中原诸侯国纷纷效仿,独立步兵逐渐崛起。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钢铁兵器和抛射兵器大量使用,特别是郡县征兵制的兴起,大量农民被征召入伍,步兵迅速发展成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作战灵活的独立兵种。宋初,开始配备火器,进入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期。
朝始建专配火器的步兵。19世纪60年代后,政府开始仿造、购买西方近代枪炮,步兵逐渐进入主要装备火器的时代。步兵主要按武器装备、作战方式编制,便于管理编组。编制规模和名称各朝不尽相同。清后期,新军按镇、协、标、营、队、排、棚的序列编制。
中华民国时期,步兵的规模和装备有较大发展,配备大量仿造和购买的西式武器,确立的基本编制序列,仍然保留军队主力的地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在革命战争年代,规模不断扩大,一直是作战主力。初创时只有6个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已发展到200多个师。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有时还与地方武装和游击队混合编组,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额因时而变。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全军步兵的组织编制和番号得到统一。一般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序列,采用“三三制”编组。装备在战争年代主要靠缴获而来,初期部分步兵还使用冷兵器作战,解放战争后期有了较大改善,主要装备有步枪、机枪、火箭筒和迫击炮等,但仍处于以劣势装备同敌人作战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抽调大量步兵建制单位组建、发展特种兵,同时在步兵部队内部增编特种专业部队、分队,步兵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经过多次精简整编,步兵编制趋于统一,结构更加合理,训练更加正规,素质不断提高。1955年、1960年、1969年,先后将一批步兵师改为摩托化步兵师。1983年,开始组建机械化步兵师,其编制内有机械化步兵团、坦克团、炮兵团、高炮团和专业兵分队,步兵编配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1985年,根据地理、气候和任务,确定了不同类型步兵部队的编制。随着装备的更新和作战需求,步兵部队的编制结构将不断调整变化。
公元前第4千纪,古埃及就有步兵。前6世纪后,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等国以步兵为主要作战力量,区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重装步兵是主力,配备有矛、剑、匕首和护具。轻装步兵协助重装步兵作战,使用投掷兵器而无护具。公元4~10世纪,欧洲国家的步兵开始衰落,只起辅助作用。14世纪后,步兵陆续配备火枪、火炮,战斗力大为提高,逐渐恢复成为军队主力。15~16世纪,出现步兵连、营、团、旅。18世纪,有了步兵师的编制。18~19世纪,欧洲各国又出现轻步兵,配备短步枪和轻便装具,以火力支援重步兵战斗。进入20世纪,轻、重步兵的区别消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用汽车、装甲车输送步兵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组建大量机械化步兵部队。战后,美、英等国主要发展机械化步兵;苏联军队将所有的步兵都称为摩托化步兵;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称机械化步兵为装甲步兵。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增加机械化步兵的比例,增编隶属步兵的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配备射程远、精度高、射速快、体积小、全天候的步兵武器,改进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和作战保障系统,加强各种条件下的战备训练,力求从多方面加速步兵建设,以适应信息化局部战争的需要。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7 12:44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发展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