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横跨
江西、
福建两省,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国家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4′13″-117°59′19″,北纬27°31′20″-27°55′49″,保护面积1280平方公里,其中江西区域总面积约278.57平方公里。
景区简介
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福建省北部,景区规划范围79平方公里(其中主景区64平方公里、度假区10.5平方公里、城村景区4.5平方公里),划分为九曲溪、武夷宫、溪南、云窝——天游——桃源洞、山北五个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内独特稀有的自然景观与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相互溶合,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1982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1999年以来中央文明办、住建部、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被世界旅游联合会授予“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组委会评为“年度魅力生态景区”,成为福建省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夷山国家公园横跨江西、福建两省,南至
建阳区黄坑镇,西至
光泽县崇仁乡,东至
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4′13″-117°59′19″,北纬27°31′20″-27°55′49″,包括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光泽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公益林、邵武市国有林场龙湖场部分区域、江西省
铅山县境内的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江西鹅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区域。保护面积1280平方公里。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自然资源登记单元总面积为1001.4114平方千米,其中,权属状况为:国有面积336.3434平方千米、集体所有面积665.0680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地质
武夷山国家公园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坳陷带,出露的地层以早古生界地层为主,岩性为厚层巨大变粒岩、千枚岩、夹大理岩、片麻岩等变质岩系。以晚震旦统黄连组及南岩组占主要部分,次为震旦系变质杂砂岩、粉砂岩等、燕山早期侵入的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等。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随之花岗岩侵入。白垩纪晚期的红色砂砾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岩性对武夷山地貌发育明显,西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凝灰熔岩和流纹岩等构成,东部红色砂页岩地区则往往发育有谷地和盆地。
●地貌
武夷山国家公园属内陆山区,主要山脉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呈西北、东北高,西南、东南低,形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其间有代表特征的区域分别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丹霞地貌区,区内峰岩、山峦一律从西向东单面翘起,西面成20°-25°倾斜,东面则成悬崖。区内以丘陵为主,属低山丘陵地貌,依次从谷地、低山、缓丘、低丘和中高丘排列成梯状分布。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29.2米;最低山峰水光石,海拔240米;中丘天游峰海拔410米。武夷山国家公园东部的地貌类型可分为单面山、桌状山、柱状山、红层峰林、缓丘和断裂巷谷、河流阶地等类型。九曲溪上游保护带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平均坡度在30-40°之间,属典型的中低山地貌。地势自西北往东南方向倾斜,海拔达400-1000米。该区域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0余座,其中九重天海拔最高(1630米)。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山地貌,区内千米以上高峰达110余座,坡度一般在30°-40°。
气候条件
武夷山国家公园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具有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丰富等特点,年均气温17-19℃,最高气温为7月,月平均气温在28-29℃之间,极端高温41.4℃;最低气温为1月,月平均气温6-9℃,极端低温-9℃;年均总积温6633℃;年均降水量1684-1780毫米,主峰黄岗山年均降水量高达3400余毫米。3-4月为春雨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3-24%;5-6月为梅雨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6-37%;7-9月为雷雨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10-翌年2月为秋冬少雨季节,两季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0%。全年降雨日数一般在150天以上,最长达199天。年均相对湿度为78%,其中3-6月一般都在80%以上,以6月最高,达到83%,10月和1月最低,约在75%左右。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约为720毫米,水面蒸发量为1000毫米左右。
水文特征
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
闽江流域上游主要支流-建溪水系的上源区域,主要河流有
九曲溪、黄柏溪、麻阳溪、崇阳溪、清溪河等,均属山地河流。九曲溪、黄柏溪、麻阳溪及崇阳溪上游的主要支流均发源于国家公园西部;
桐木溪发源于桐木关西北,自西向东贯穿公园,于武夷宫注入崇阳溪,长62.5千米;黄柏溪发源于国家公园北部的麻粟坑,自西向东在溪源村流出,之后流经浆溪村、上村、柘洋村、黄柏村,在赤石下林洲注入崇阳溪,在公园内的长度约为8千米;
麻阳溪发源于国家公园中南部,向南经大坡村流出,在建阳区与崇阳溪交汇而成建溪,在公园内的长度约为18千米;
崇阳溪由国家公园东侧流过,流经公园的河段约7千米;清溪河发源于国家公园西北部岱坪村,至东北向西南经西口村、清溪村、大洲村,于百石村流出,在公园内的长度约为25千米。
发展历史
2016年,武夷山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
试点之一。
2021年12月30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2022年5月,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279平方公里的勘界工作全面完成。
2022年6月9日,国家林草局会同福建省、江西省政府召开局省联席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总结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部署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的重点工作。
2023年6月15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平安建设工作推进会暨武夷山国家公园综治中心联盟成立大会召开。
2023年8月19日,国家林草局发布,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17个新物种。同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发布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2024年3月,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消防站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挂牌成立。
2024年5月1日,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运营。
2024年8月,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已建成四座北斗基站,实现了全域覆盖。这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武夷山国家公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植被依次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中山草甸。
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有
高等植物269科2799种(包含亚种、变种),包括苔藓植物70科345种、蕨类植物40科314种、裸子植物7科26种和被子植物152科2114种(包括亚种和变种)。此外,还记录藻类73科191属239种、真菌38科83属503种和地衣13科35属100种。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共有各类保护植物114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银杏、水松、水杉、
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9种:粗齿桫椤、金毛狗、水蕨、白豆杉、香榧、鹅掌楸、厚朴、香樟、浙江楠、闽楠、金荞麦、蛛网萼、野大豆、花榈木、半枫荷、红椿、喜树、香果树、和福建柏;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有28种,其中二级重点保护植物9种,三级重点保护植物19种,稀有种13种,渐危种15种;列入CITES附录II的有80种,除
金毛狗、粗齿桫椤、南方红豆杉,其余全部为兰科植物。
2022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2个新物种,分别命名为细脚小蘑菇(Micropsalliota tenuipes)和武夷山小蘑菇(M. wuyishanensis)。
2024年11月,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3个黄囊伞属新种:华南黄囊伞、鳞盖黄囊伞、暗褐黄囊伞。
动物资源
武夷山国家公园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中印亚界的华中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境内有野生
脊椎动物5纲35目125科332属558种,包括哺乳类8目23科56属79种、鸟类18目59科167属302种、爬行类2目17科52属80种、两栖类2目10科26属35种、鱼类5目16科41属62种。此外,有昆虫31目599科6849种。共总7407种野生动物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CITES附录物种及受威胁物种115种,
黑麂、黄腹角雉等9种列入一级保护;属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种类有97种;中国特有野生动物74种,
崇安髭蟾(角怪)、崇安地蜥、
崇安斜鳞蛇、挂墩鸦雀更为武夷山所特有。
2021年10月30日,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团队公布第一阶段调查成果,其中有一个重大成果,发现两种新物种:两栖动物新物种——武夷林蛙,以及大型真菌新物种——多形油囊蘑,均已在国际生物分类学权威期刊发表。
2022年1月7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发布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的阶段性成果,发现了一批新种。2021年4月以来,发现了武夷林蛙、多形油囊蘑、无凹带蜉金龟、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诺襀、三叉诺襀等6个新种,加上此前发现的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等5个新种,累计发现11个新种,极大丰富了武夷山的物种纪录。此外,还调查到玉兔粘猎蝽、裂小蘑菇、亚洲靴耳等12个中国新记录种以及四川鳞盖蕨、袍波纹蛾、曲星文衣等100多个武夷山新分布种。
2022年8月24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发布,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发现昆虫新物种,该新种于2021年5月,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滴水岩调查时发现,2022年7月,相关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上,命名为璞云舟蛾(Neopheosia pseudofasciata)。 2022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了动物新种,命名为中华粘猎蝽(Ectinoderus sinicus)。
2023年5月22日,第23个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发布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新成果——发现武夷拟网蚊、尖吻拟网蚊、武夷倒毛摇蚊、双斑倒毛摇蚊、扇刺合脉等翅石蛾、戈氏长肢蝶石蛾等6个昆虫新物种。
2023年10月5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正式发布,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黄岗山区域发现蝶类新物种——黄岗山白灰蝶。
2023年12月,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发现哺乳动物新物种——黄岗鼩鼹。
2024年,安徽师大师生科考团队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专项科考中发现脊椎动物新物种——黄岗山蝾螈。
2024年11月,由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和光泽县林业局的相关学者与工作者合作,在知名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上描述了来自武夷山国家公园光泽片区的深山锹属一新物种——齐氏深山锹甲。
主要景点
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有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武夷源森林生态旅游区、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武夷山市、建阳区、邵武市、光泽县境内,总面积5.65万公顷,主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1979年4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晒布岩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六曲溪北天游峰下,是一座岩壁,高达400米,宽约200米,把武夷山风景区隔为溪南山北。
玉龙谷景区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武夷山景区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之间,核心区面积858公顷,以展示明代银矿历史和瀑布群为特色,有玉龙瀑、木龙瀑、照天烛、珍珠瀑、剑池、思乡瀑、九叠滩、伏羲洞、玉龙洞等景点。
福建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光泽县境内,由武夷天池景区、大岐山景区、龚家湾景区和卧牛山景区等4个景区组成,规划总面积达2525.27公顷。
荣誉表彰
1979年4月,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1992年,武夷山被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
1999年12月,武夷山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2017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
2017年,武夷山边界调整项目在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江西铅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
2024年10月,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授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地绿色名录”称号。
设立意义
●自然资源代表性
武夷山丹霞地貌具有代表性,“碧水丹山”的景观组合价值高。自西向东发育了六级夷平面和从中山到丘陵盆地的系列地貌类型,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随着海拔的递增,气温的递减和降水量的增多,依次分布有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温性针叶林带、中山苔藓矮曲林带和中山草甸带5个垂直带谱,植被垂直带谱明显。这种因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垂直分布并不完全符合因纬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水平分布的变化,它表现在构成群落的物种上有所差异外,还表现在群落的镶嵌现象突出以及过渡地带类型更为多样,这种分布规律在中国东南大陆乃至中亚热带具有代表性。
●生态系统完整性
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
武夷山脉北部,闽江上游地区,山地、河流、森林、湿地、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在国家公园均有分布,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温等生态效益方面发挥着功能。
●生物多样性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亚热带中山森林保存完好的交汇地带,是中国陆地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之一,是中亚热带野生动植物的种质基因库。
科学研究
科研设施
●科技楼
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在武夷山市桐木村三港建设了科技楼1座,为地上局部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222.2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42.27平方米。
●观测研究站
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始建于1998年,是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的森林生态定位站。以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建设依托单位,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为技术支撑单位。另在皮坑口黄溪洲建设了2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1座;建成了测水堰3座,径流场3处,野外观测房1座,常规自动气象观测站3个,梯度铁塔1座等设施设备;设立了2400平方米的米槠群落和甜槠群落固定样地,另有50多个生物多样性、植被生长动态、土壤水文、养分循环以及林分碳汇等定位观测样地,样地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
科研成果
1996-2001年,全球环境基金(GEF)在武夷山实施“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开展了“武夷山毛竹纯林化的经营对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目标确立及本底资源调查数据采集与动态监测的方法研究”课题的研究。
2001-2010年,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完成课题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螟蛾科昆虫多样性研究”、“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碳动态研究”、“武夷山中亚热带森林区土壤呼吸沿海拔梯度的变化与影响机理”、“典型生态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建设”、“濒危植物南方铁杉保护技术研究”、“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水分循环监测及数据集中采集信息化研究”、“毛竹林生态系统对2008年冰雪灾害自然干扰的响应机制研究”、“桐木红茶史研究”、“武夷山森林动态大样地建设”、“武夷山大安源森林动态样地建设以及二次调查”和“福建省武夷山市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项目”等12个课题。
历史文化
在新石器时期,武夷山地区就有古越人在此繁衍生息,悬崖绝壁上遗留的“架壑船”和“虹桥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西汉时,汉武帝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干鱼祭祀武夷君。唐代,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并刻石记载。唐末五代初,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里,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称之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文化遗存有:架壑船棺18处;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人活动过的书院遗址35处;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
交通线路
交通
武夷山国家公园以星村镇省道S205-S0311浦建高速-S0312邵光高速-其他道路(光司线)和省道S205-S303-235乡道等道路,分别连接西部的大洲村和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北部的溪源村和程墩村。
线路
武夷山国家公园
①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入口→天游→一线天→虎啸岩→好汉坡。
②南入口→武夷宫→水帘洞→大红袍景区→竹筏码头漂流。
发现新品
2022年1月7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召开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陆续发现的动植物新种11种,中国新记录种12种,武夷山新分布种100多种。
2023年7月,武夷山国家公园8日正式对外发布,随着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的持续深入,科研团队取得重大进展,再添5个昆虫新种。此次公布的5个新物种,是黄隐肩舞虻属的5个昆虫新种,分别为短突黄隐肩舞虻、合斑黄隐肩舞虻、九曲溪黄隐肩舞虻、方突黄隐肩舞虻和武夷山黄隐肩舞虻。
2024年8月23日,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消息,该院联合江西农业大学,共同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了粉褶菌属5个新种,分别为乳白粉褶菌、脉褶粉褶菌、近鹅白粉褶菌、近穆雷粉褶菌、绒盖粉褶菌。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真菌学权威期刊《真菌杂志》上。
保护进展
2022年2月,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加强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天候巡查监管,提升保障国家公园生态安全的能力。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现武夷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
社会影响
截至2023年5月9日,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唯美秋色搬进腾讯文档等一系列“云游”之旅和融媒体项目后,吸引了1500余万公众参与互动,全网8亿人次感受到了国家公园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