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简,是出土于甘肃省
武威市旱滩坡古墓群、
磨嘴子汉墓群的四批
汉简,共500多枚,其中《仪礼》简、医药简、王杖简被认定为
国宝级文物。
1957年,
旱滩坡古墓群出土了480枚木简,其中469枚为《仪礼》简,11枚为日忌、杂占。
武威汉简数量多、保存好、内容丰富、史料珍贵。其中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被认定为
国宝级文物。
1959年,武威
磨嘴子汉墓群6号汉墓出土469枚《仪礼》简。这批汉简绝大部分是木简,每简长约55.5——56.5厘米,每简有字60个左右,都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上有削改和阅读的记号。
武威出土的《仪礼》简分为甲、乙、丙三种。甲本378简,有《士相见》《服传》《特牲馈食》《少牢馈食》《有司彻》《燕礼》《大射》七篇,除《士相见》一篇完整外,其余六篇均有缺失。乙本有《服传》一篇,37简,同甲种《服传》内容相同,只是简形短小狭窄,字小而密。丙本34简,《丧服》经一篇。根据
陈梦家先生研究,武威简本《仪礼》既不是今文的两戴本,也不是刘向的古文本,而很可能是庆氏礼的一部分,对研究《仪礼》的版本、流变、思想内容和文字训诂具有重要意义。
武威出土的《仪礼》简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它是九篇完整的《仪礼》,对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它不是散乱的残简零札,而是完整齐全具有页码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再次它是所有出土木简中保存最完整的简册,大多数墨迹如新,虽稍有残损,但每一篇的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页码和顺序。这样完整的《仪礼》简,是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
1959年,武威
磨嘴子汉墓群18号汉墓出土木简10枚,出土时简次已乱,史学界称之为“王杖十简”。简长23.2-23.3厘米,宽约1厘米。简文记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幼伯受王杖事,录有西汉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和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诏令。
1981年,武威
磨嘴子汉墓群18号汉墓出土《王杖诏令册》26枚。每枚长23.2~23.7厘米,宽0.9~1.1厘米,背面都有编号,今见“第一”至“第廿七”,中间缺“第十五”,简次顺序明确,内容包括建始元年、元延三年关于
高年授王杖及关于汝南郡王安世等坐殴辱王杖主弃市的诏令。上述诏令涉及对高年鳏寡残疾人的优抚,是研究汉代养老制度的重要资料。
王杖十简与《王杖诏令册》互为补充,记录了两汉时期尊礼高年、优抚老人的诏令和案例,是研究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关系的重要资料。西汉时期,国家对养老尊老制度曾有过三次大的变革,即惠帝时期的免除老幼刑罚、宣帝时期的高年赐王杖和成帝时期的放宽受王杖的年龄限制,可史书对这三次变革中的后两次却没有明确的记载。“王杖十简”特别是“王杖诏书令简”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千百年来史学界围绕“年七十赐王杖”产生的许多疑问弄清了基本面目。
1972年,武威
旱滩坡古墓群出土木简78枚,每枚长23~23.4厘米,一类宽 0.5厘米,另一类宽1厘米;出土木牍14枚,每枚长22.7~23.9厘米,厚0.2~0.6厘米。简牍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临床医学方面,有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记载以及治疗方剂。方剂有“治伤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等30多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药物学方面,列举了 100多种植物、矿物药,并且详尽地记载了这些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药方法等。针灸学方面记载了三里、肺输、泉水等穴位及用针方法、禁忌等。这些医药简牍是研究汉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