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
南怀仁奉命为清廷铸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便是其中最优秀的炮式之一。此炮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铸造完成,是一尊铜炮,重3公吨、炮长310 公分、口径12.5 公分、用药5 斤(斤)、生铁炮子20 斤;炮身全部铜绿,凸纹镌楔精美,花文、蕉叶文、回文、乳钉文、莲花文俱全,底左右也有满汉铭文。
火炮简介
清康熙年间,
比利时传教士
南怀仁奉命为清廷铸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便是其中最优秀的炮式之一。此炮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铸造完成,是一尊铜炮,重约4吨、炮长310 公分、口径12.5 公分、用药5 斤(斤)、生铁炮子20 斤;炮身全部铜绿,凸纹镌楔精美,花文、蕉叶文、回文、乳钉文、莲花文俱全,底左右也有满汉铭文。光绪26年(1900年),
八国联军进占北京,联军统帅
瓦德西(Von Waldersee)把许多战利品从中国带回柏林,其中包括了数尊《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这些炮後来变成德国「威廉梭收藏馆」的重要展品。1930年,德军扩张军备,熔部分火炮,逃过此劫的炮被转到英国成为私人收藏,1994年奇美购得两尊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并展示於博物馆外草坪上,是研究古代火炮的最佳素材
历史背景
平定“三藩之乱”
清初,平西王
吴三桂、平南王
尚可喜、靖南王
耿精忠分镇云南、广东、福建,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魏源《圣武记》载:“朝廷终不夺我滇,益固根蒂,为不可拔,踞桂王五华山旧宫为藩府,增崇侈丽,尽括沐氏旧庄七百顷为藩庄。……尚可喜老病,以兵事属其子之信,以酗虐横于粤,耿精忠以税敛暴于闽,皆为三方患。”《清圣祖实录》云:“朕以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驯致不测”,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十一月,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次年,称周王。先后夺占贵州、湖南、四川。十三年,耿精忠谋反,攻入浙江、江西,十五年尚之信(尚可喜子)接受吴三桂的“招讨大将军”印,也响应三桂。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八载:“康熙十三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叛应吴三桂,” 其他地方与吴三桂素有联系的汉将也纷纷附逆,很快占据江南六省及陕、甘等地。这就是史称的“三藩之乱”。
“
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皇帝决定用武力平叛。他一面调派八旗劲旅前往荆州,阻截吴军渡江,一面发兵江西,切断吴、耿会合之势,并在兖州、太原屯驻重兵,作为调遣军力应援各方的机动力量。周密的战略部署,使战局得以暂时稳定,但各个战场的清军却难以进取。其原因是这几支叛军原为清军精锐部队,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记》载:吴三桂“专制滇中十余年,日练士马,利器械”,面对严重形势,康熙皇帝意识到必须重视武器装备的制造,特别需要多制轻便火炮,俾越山渡水以利行军之用。
火炮铭刻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尾端用满、汉文铭刻:“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铸造,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用药十斤,生铁炮子二十斤。星高六分三厘。制法官南怀仁、监造官佛保、硕思泰,作官王之臣,匠役李文德、颜四。”炮名为康熙皇帝钦定,时共铸制61尊。
南怀仁生于1623年10月19日,字勋卿,一字敦伯。比利时人,康熙初来中国传教。《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二载:“时汤若望方黜,杨光先为监正,吴明火亘为监副,以大统术治历,节气不应,金、水二星躔度舛错。明火亘奏水星当见,其言复不售。乃召南怀仁,命治理历法。南怀仁劾光先、明火亘而去之,遂授南怀仁监副”。 康熙八年三月,以推历正确,上命礼部询钦天监官,九年六月,南怀仁改造观象台仪器,十二月,仪器成,擢南怀仁监正。
为平叛“
三藩之乱”,从康熙十四年至六十年,清中央政府所造的大小铜、铁炮达905门之多,而其中半数以上是由南怀仁负责设计监造的。《熙朝定案》和《清朝文献通考·兵十六》载南怀仁造炮513尊。加之徐日升、安多合著的《南先生行述》载,南怀仁共造炮566尊。
南怀仁康熙二十七年卒,谥勤敏。他是唯一身后享有谥号的传教士。这与他在康熙朝铸造火炮的历史功绩有关,康熙帝在南怀仁死后曾说“自
吴三桂变乱以来,制造炮器有他的军功”。
火炮分析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制造,据《钦定大清会典图·武备》载:“二十八年造者二,一曰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前合廾后微丰,底如竹节。重自三千六百斤至七千斤。长自九尺六寸至一丈一尺一寸。杂锲花文、蕉叶文、回文。隆起十道。皆锲星文。近口为照星,底左右镌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铸造武成永固大将军。用药十斤,生铁炮子二十斤,星高四分九厘。制法官南怀仁,监造官佛保、硕思泰,作官王之臣,匠役李文德、颜四,清、汉文。小者受药五斤,铁子十斤,载以四轮车,辕长一丈五尺,铁环七,馀俱如神威大将军炮车之制。”又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工部·军火·铸炮》载:“二十八年,造大炮六十一位。钦定名为武成永固大将军。重自三千六七百斤至六七千斤,长自九尺七寸五分至一丈二尺,膛口自三寸八分至四寸九分,用铁弹自十斤至二十斤,火药自五斤至十斤,铁轴炮车均全。”查考《清朝文献通考·兵十六》也有同样记载。
火炮图样
《钦定大清会典图·武备》刊有南怀仁设计此炮图样,与端门西广场陈列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相似,炮身前细后粗,有八道宽箍,每道宽箍由数道细箍组成。炮尾有盖如覆盂,上有球形尾珠,中部两侧各有一炮耳横出,借以安在炮车架上。端门西广场陈列的火炮上铭刻“星高六分三厘”,与《大清会典图·武备》载“星高四分九厘”,只是“星”高了一分四厘。其次是火炮重量差距较大外,其余均在文献记载的范围内。实测此炮有关数据为:炮口内径15.5厘米,炮口外径46.15厘米,炮尾底径52.87厘米,炮长362厘米,膛深330厘米,炮体估重约4吨。炮车轮径120厘米,轮宽15厘米。原炮车已残损,陈列的炮车与图二对比,实为炮车的后半部。
火炮构造
该炮属前装式火炮,即火药与弹丸由炮口直接装入,采用火绳点火,炮管内无膛线,为滑膛火炮。炮体为铜制,中部稍后两旁置耳轴,用以支撑、平衡炮体和调整俯仰角度,增强火炮杀伤范围及火力机动性。该炮原藏于北京东交民巷德国大使馆内,1946年由北平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从该使馆运回收藏,直到1999年才在端门西广场陈列,与观众见面。在61尊大炮中,除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一尊,和《中国火器史》载日本的箱崎八幡宫也藏有一尊外,其余下落不明。
火炮价值
这尊火炮迄今已有317年的历史,它体型硕大,花饰精美,代表了当时铸造火炮的最高水平。体现了
南怀仁与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才智,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
光绪26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联军统帅
瓦德西(Von Waldersee)把许多
战利品从中国带回柏林,其中包括了数尊《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这些炮後来变成德国“威廉梭收藏馆”的重要展品。1930年,德军扩张军备,熔部分火炮,逃过此劫的炮被转到英国成为私人收藏,1994年奇美购得两尊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并展示於博物馆外草坪上,是研究古代火炮的最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