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其前身是武汉大学中文系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黄焯先生,副主任周大璞先生、李格非先生)。该所成立后,一直是受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指导、资助的二十三家高校实体研究所(中心)之一。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是武汉大学专门建制,属文学院领导,与教育部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的实体研究所。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首任所长
周大璞,继任所长
宗福邦,现任所长
骆瑞鹤。
黄焯、李格非、阕勋初、廖延堂等教授曾为古籍所研究人员。全所现有专职人员10人,兼职人员5人。专职人员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9人具有博士学位。宗福邦(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骆瑞鹤(教授,所长),
万献初教授(教授,副所长),
罗积勇(教授),
于亭(教授),萧毅(副教授),陈海波(副教授),
邓福禄(副教授),
熊桂芬(副教授),
李会玲(副教授)汪波(
资料员)。古籍所兼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两方面的任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古籍所教师及中文系其他一些教师完成了《
汉语大词典》武大编纂组的任务,为《大字典》的成功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全所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由
宗福邦教授、陈世铙教授、萧海波教授主持全所人员投入编纂的《
故训汇纂》(
商务印书馆2003年),受到学术界好评,被誉为是我国继《辞海》、《辞源》、《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之后的第五大语文工具书,是一部
训诂学巨著;该书的出版,也成为武汉大学近年来文科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古籍所正在进行的重大研究项目2项,即省部级项目《古音汇纂》,是《故训汇纂》的姊妹篇;国家级重大项目《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音韵分典》。这两大项目将在今后三、五年内完成。古籍所建所以来,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这就是突出对传统语言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兼及其他相关研究。这一研究特色,得到了全国高校、学校、文学院及其他兄弟所的肯定。2004年,在学校社科部与文学院的关怀下,以古籍所为依托,联合汉语言文化系成立了“传统语言文学典籍整理研究中心”。
古籍所在完成大项目研究任务的同时,一向重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早在1985年,古籍所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即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截至2006年,
古典文献学专业已毕业40多人。在文学院的指导和帮助下,2005年,古籍所被批准增设国学与汉学专业硕士点,2007年开始招生。2005年,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目前有博士生导师6人,已招生,并接受博士后人员。古籍所教师给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古典文献学,文字学,
音韵学,
训诂学,
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代要籍研读,古籍整理实践,人文计算。古籍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规范,讲究实际。实践证明,已毕业的研究生无论在考博还是就业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宽的适应面,颇受多方面的欢迎。
由于有《
汉语大字典》、《
故训汇纂》长期而广泛的收集与积累,古籍所的资料建设具有既全又专的特色,既有古今各类大型丛书的全,又有传统典籍与出土文献的专,更宝贵的是从全国各大图书馆复印回来的一大批珍稀资料,能为大项目的研究与博士、硕士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优越的条件。古籍所还着力建设自己的阅览室和机房,有很好的教学和研究用电脑设施,把人文计算的课程教学与应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