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是
文化和旅游部与
武汉大学共建的跨行业、跨学科、高层次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和
文化产业研究平台和智库。
发展历程
2009年4月,武汉大学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获文化部批准(文科技函[2009]603号),正式命名为“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高校首家“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研究基地;
2011年6月,由财政部支持的文化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成立,与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协同共建;
2014年,文化部与武汉大学共建“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当年开始招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2015年3月,武汉大学报经文化部同意,整合三个国家研究基地,成立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2019年12月,
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研究院“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和“国家文化和旅游财政政策研究基地”。
机构设置
六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国家文物财政政策研究基地,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国家文化和旅游财政政策研究基地;
三个内设机构:文化法制中心,文化信息中心,文化规划中心;
外部服务机构:3家文化文物行业协会(中国文物学会高校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
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湖北省文化艺术交流协会),100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文化第一线”调研网络系统。
科研团队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立足打造多层次的学术队伍,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以专职研究团队为主体,发挥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交叉性强的综合优势,借助于武汉大学“
985工程”拓展项目的支持,组建了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研究院通过签约的方式先后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历史学院、国际软件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社会学系、艺术学系的15位教授及校外的多名学者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全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同仁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不但自主培养了一批立足学科前沿的中青年科研骨干,而且大力引进海内外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构建起一支跨学科、多元化、复合型的学术研究队伍。
在学校的支持与自身不断努力下,研究院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研究团队,涉及中国文化史、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文化法规、中西比较文化、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研究院专职人员有37人,兼职人员20人。其中,资深教授1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3+3选留博后1人、特聘副研究员1人、普通博后7人、兼职教教授20人、科研助理8人、技术人员2人、行政人员5人。
学院领导
调研实践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一直秉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术理念和科研路线,自2009年起,开始了每年两次的“文化第一线”调查,是武汉大学的一大实证调查品牌,成为全国文化领域第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调查网络。
在
文化和旅游部和财政部门的直接支持下,研究院在东中西部选择100家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和代表性文化企业,命名设立“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建立持续的实践观察系统,形成了全国第一个“1(研究院)+100(实验基地)”的新型研究网络。这些既是武汉大学的首创,也是落实国家2011协同创新研究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
2013年,研究院又启动了“文化发展基础数据库建设和绩效评价平台”建设,整合我国相关部委文化类业务数据、研究院的调研数据和网络收集数据等,打造我国第一个文化领域的全量级数据库,为政府的文化政策制定和我国文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机构荣誉
2016年7月,在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网络影响力排名”中,总排名第36位,在文化类智库中排名第2。
2016年12月,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名单。
2017年11月,入选第四届全国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
2017年12月,入选2017“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
2018年12月,入选2018“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
2019年12月,再度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