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工学院
武汉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武汉大学工学院位于武汉市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由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选址、规划、筹资,美国著名建筑师开尔斯主持设计建成的中西合璧式近代大学校园建筑。1930年至1936年建成。
学校规模
占地面积200多公顷,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等五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试验所、学生宿舍、饭厅、俱乐部、18栋教授住宅楼、牌楼、水塔等。该建筑既遵循“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原则,又引用了西方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达到了整体建筑美与单体建筑美的完美结合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是中国近代最强的5个工学院之一。
老武大的机械系,电机系,矿冶系,土木系都是全国一流的。
在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
机械系,电机系(电子和电气工程)调整到了华中工学院,这两个专业今天还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机械系的一部分后来做工程材料,今天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力。
师资力量
张嗣瀛,1948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机械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叔子,男,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1951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机械系,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崔昆,男,1925年生,崔昆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现任华中科大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垣 男,1933年生于湖北宜昌,1951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电机系。磁约束聚变技术、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矿冶系,被调整到中南矿冶学院,今天中南大学的前身,是中南大学的核心专业。
黄培云(HuangPeiyun),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6-1952任武汉大学教授,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南工业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粉末冶金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刘业翔,男,1930年生,武汉人,1949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矿冶系。1979-1982年留学挪威工业大学。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业翔教授是我国著名冶金、材料及工业电化学专家,在轻金属冶金、熔盐电化学、功能电极材料、新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土木系,被调整到 今天湖南大学的前身,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湖大土木,今天还是全国八强,湖大的王牌。
土木系水利组,扩充成立了武汉大学水利学院,但是也没有逃过院系调整,50年代成立了武汉水利学院,在2000年的院校合并中,又回到了武大的怀抱,成为了武大水利学院。
谢 鉴 衡
国内外著名泥沙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博导,1925年生于湖北洪湖。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土木系。曾主持长江葛洲坝枢纽泥沙问题的研究。
国立武汉大学电机系为例
1940年代到院系调整前培育了如下一些院士
张效祥,1943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欧阳予,1948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俞大光,194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留校任教至1950年,1995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岑可法 ,1952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动力系学生,1953年调至华中工学院,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还有很多教学名师:
康华光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25年8月出生,湖南衡山人。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工程学系。
学过《数电》《模电》的都应该知道康老师。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2 21:47
目录
概述
学校规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