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十六中学(外文名:WUHAN NO.16 HIGH SCHOOL)是武汉市的一所公立中学。
学校简介
“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在美丽的江城武汉,有一所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学校---武汉市第十六中学。原武汉市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钱运录同志为该校题写了校名。悠悠长江水孕育了十六中学近九十年的校园文化。虽历经岁月的沧桑,十六中学依然焕发着青春的风采。
学校概况
武汉市第十六中学现位于
江岸区一元路汉景村。现学校占地面积9703.53平方米,创办于1930年,名为汉口市立女子中学,校址在汉口四民街(今胜利街黄陂路小学校址),当时初中两个班,学生200余人。首任校长周敏。1938年迁至鄂西,并入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女子高中分校。1945年秋返迁汉口汉景村(今校址)重建,将日伪时期的汉口市立女子中学并入该校。改名为汉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学。1946年春,该校有18个班,学生758人。教职工66人,校长李瑜英。1949年改名为“武汉第一女子中学”汪中正任副校长,负责学校管理工作。解放后的首任校长为陈谋慧。1953年曾定为中南区重点中学,1958年实行男女合制,并改名为武汉市第十六中学(即现用名)。1962年曾定为武汉市重点中学。1997年发展为高级中学,2003年经市级督导评估成为“武汉市办学水平示范学校”。
历史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武汉市十六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成为江城的一所名校。“一二.九”运动时,学校成为武汉进步学生运动的基地;“七.七”事变后,邓颖超和史良等“七君子”经过武汉时,曾莅临发表了抗日演说;1948年,党员陈谋慧等先后入校任教,从事地下工作,在地下党领导下发展进步组织,开展合法斗争,组织护校,迎接解放;五十年代,学校在参军参干、抗美援朝武汉防汛中,表现突出,踊跃参军参干,为保家卫国、保卫武汉作出重大贡献。
学校历经沧桑,在奋斗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严谨治学,奋力拼博的良好校风。学校团结全体教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教改活动,成绩显著,“党的建设”“思想教育”、“教学质量”、“后勤管理”、“文艺体育”等方面均荣获省、市、区多项奖励。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学校”,82年被评为省“
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单位,初高、中毕业生合格率和升学率稳步上升。特别是近五年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是
武汉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办学水平先进学校”,中共武汉市委授予全市中学的一所“武汉市先进基础党组织”
师资力量
学校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且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在现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刘胜群的带领下,精诚合作、倾心教育。有在教坛耕耘一生的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有为十六中教育起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年教师;有大学毕业后又回母校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的青年教师……他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团结合作、教育教学、科研氛围浓厚的优秀教师队伍,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担负着十六中继往开来的历史史命,为教育事业的辉煌奉献出一切。全校共27个高中教学班,在籍学生1162人,在籍教职工135人,其中
高级教师46人,一级教师62人。省优秀教师9人,市、区优秀教师40人,市优秀青年教师7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科配套,学历达标,整体素质好。同时学校历届领导都非常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稳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老带新”师徒合同制,规定责任和义务,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通过给青年教师提供机会,挑重担,培养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学校领导岗位、班主任岗位、任科教师等岗位上,青年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级好课评比、公开展示课比赛中,十六中教师都有出色表现,成为十六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特色
学校全面贯彻方针,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女子篮球是该校的传统项目,曾先后三届获武汉市中学生比赛冠军。
第十届亚运会女篮冠军、中国队中锋徐春梅就读该校。数十年来学校人才辈出,向
全国高等学校及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毕业生。留学生、教授、
特级教师、艺术家、作家、医疗专家、企业家、领导干部等杰出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欧美国家。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
陈荒煤曾在该校执教,蜚声中外的美籍华裔作家
聂华苓抗日战争时期在该校求学。著名歌剧演员吴杏华、儿童艺术表演家张承召均曾在该校就读。 学校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为指针,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心全意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宗旨,构建主动发展的教育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探求学校前进的新思路,寻求办学的新格局,抢占现代教育发展的制高点,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做到三年三大步,稳中求发展。
办学格局
思理悟真的智慧课堂
坚持“个性张扬,特长发展”的教学本质,在慢中求快求高,在稳中求变求活。
以课堂作为主阵地,以教育现代化与国际融合为助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性判断、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大课堂,精辅导”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成;通过“思悟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着眼未来、脚踏实地、迈向理想……
激发潜能的评价导向
1.导师制个性化评价
我校对进校学生实行“导师制”管理和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师生双方的互助合作,激发学生潜在能量,实现远大人生理想。
在我校,导师制已经形成了一种常态,导师的职责主要是以交流和辅导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导师还可以通过和学生非正式接触,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感染每一个学子。
2.奖学金激励性评价
学校设立了由杰出校友余河清捐资的“河清助学金”和“博雅奖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表彰和鼓励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和进步。
3.荣誉榜示范性评价
每个学期,学校开展“博雅楷模”、“博雅标兵”、“博雅榜样”评选活动,举行颁奖大会、给予颁奖词、制作荣誉榜,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领导人
毛汉忠校长
毛汉忠 1987年7月至1995年9月赴西藏援教,历时8年,1995年9月起分别在武汉市第30中学,武汉市二七(民族)中学,武汉市第十六中学工作,期间在
武汉市育才高中挂职锻炼一年,
武汉市第六中学借调工作两年。历任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办公室主任,副校长及校长职务。具有丰富的从教经历和丰厚的从教经验,具有优秀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和实践,个人及所管理的学校多次荣获省,市,区级的荣誉和称号。治校理念上,坚持人文与民主相结合,法治与规范相结合,倡导行已有耻,君子不器的教育观,践行爱而后教,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追求求真、雅行、致远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创新人才,为师生终身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周巧兰党总支副书记
周巧兰 武汉市优秀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有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区先进生产(工作)者,区优秀共产党员,区师德建设优秀教师,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发表了《劝导规律及其对教育者的启示》、《心疾当需心医》—谈青少年如何摆脱抑郁心理障碍的阴影 、《漫谈教育信息的嬗变与接受悖论》、《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等多篇论文。制作课件获全国二等奖。辅导学生有20人获省、市级奖励,曾多次荣获武汉国际中小学生楚才作文竞赛辅导奖。主持并参与的教育教学课题获市、区奖。
获得荣誉
2023年2月,入选“2021—2022年度武汉市文明单位(校园)”候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