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于1999年8月,由原武汉市市艺术创作中心、
武汉市艺术研究所、武汉文化音像社合并组成。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艺术生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楚风汉韵与精品名牌相结合,走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文化产业之路。2001年,文化部授予该中心“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前身是1979年市文化局恢复成立的戏剧工作室。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各专业剧团的创作人员集中学习文件,了解时事,深入工矿、农村、部队,体验生活,制定创作计划。对大型题材的剧本,组织精干力量,集体攻关。1989年,市文化局为加强戏剧创作队伍建设,集中力量创作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推动戏剧艺术向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戏剧艺术的多方面需求,成立“艺术创作中心”,附设在艺术处,其任务在于组织各专业剧团创作人员进行剧本创作,征集、评议并推荐上演剧目,了解、搜集国内外戏剧创作信息,发现并培养戏剧创作人才。在这一期间,各专业剧团创作人员创作演出了享誉全国的一些好剧(节)目,楚剧团根据何祚欢创作的儿子系列小说《养命的儿子》,改编成楚剧,上演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武汉歌舞剧院创作上演的大型歌舞诗乐《
楚韵》,应邀进京为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演出,以其恢弘的气势,深邃的内涵,浓郁的楚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夺得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和1993年度“文华新节目奖”等5项文华奖。市京剧团著名作曲家李连壁创作的6首京歌,参加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戏歌大赛,其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满分列为十佳之首,《酒神曲》也以第四名列入八十佳,成为大赛中唯一获双奖的作曲家。武汉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小品《杠子、老虎、鸡》,在全国第二届戏剧小品比赛中,获三等奖。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现设有艺术创作编导室、理论研究室、《艺坛》编辑部、信息资料室、音像制作室、陈伯华艺术工作室。总公司下设电视剧制作部、经营部、演出部、广告公司等。全中心(总公司)拥有高级职称者达31人,占全中心55%以上,是武汉高级编导人员较为集中的文化单位。市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省、市管专家赵瑞泰同志任主任,顾桂荣同志任党委书记。
该中心将向开放型、综合型、多功能的艺术创作、研究、产业为一体的目标迈进。力争在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文化产业三个方面上层次、上台阶。面向华中地区辐射全国,为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共创盛世文化的繁荣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