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日,
武汉市人民政府和
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市校共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以下称研究院)。2010年10月28日,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以下称新能源大楼)正式动工兴建。2016年7月11日,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研究院以
清洁能源的低成本规模化利用和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为主要研究领域,致力于技术研发、人才建设、项目孵化和产业投资,建设成为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产业要素聚集地和行业政策智库。
发展战略
研究院按照“市校共建、开放式运作、企业化管理、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面向武汉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需求,利用
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武汉市的政策与市场资源以及武汉新能源大楼的标杆效应,在能源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形成一批核心技术与专利、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
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和技术依托。
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16-2020),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创新基地,使之成为武汉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标志。
中长期目标(2020-2030),成为世界知名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创新中心、成为新能源产业的要素聚集基地、成为促进中外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平台、成为新能源政策及低碳经济研究的国家智库。
发展思路
一个愿景: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
两项职能:科技创新——以自主研发、合作研究、平台资质建设为主,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创业服务——以创业孵化、投资服务、大楼运营为主,建立新能源产业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三大方向:传统能源的清洁化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低成本规模化利用、通过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总体能源利用效率。
四个平台:
技术研发平台:
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能源(电力)互联网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干专业研究中心及事业部。
项目孵化平台:新能源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智慧能源省级专业化众创空间、专业化的创业服务运营团队、若干孵化项目团队。
创业投资平台:武汉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若干合作投资机构。
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能源装备在线监测平台、锂离子电池检测平台。
五支队伍:自主研发团队、高校入孵团队、创业人才团队、龙头企业团队、创业服务团队。
新能源大楼
新能源大楼由武汉市政府投资建设,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绿色仿生建筑。位于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未来科技城内,总建筑面积68480平方米,整体高度128米。大楼以“马蹄莲”为设计理念,寓意“能源之花”,象征着希望、卓越和繁荣。
大楼包括1栋主楼和5栋裙楼,采用风、光、水、储多能互补供能模式,是研究院实施的多能互补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为各类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提供实验平台。大楼由荷兰荷隆美公司和上海现代规划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获得中国绿色建筑最高标准评级——三星设计标识和三星运营标识,并通过了英国建筑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
BREEAM认证,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建筑新标杆。
研究领域
整合
武汉城市圈内和国内外新能源相关领域的科技资源,研究院在
风能、
太阳能、
生物质能、
智能电网、新型动力电池及储能、碳捕捉及存储、节能与减排、能源政策与低碳经济研究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
运作
新能源研究院将按国际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院长。新能源研究院的建设将完全同国际接轨,创新运行和奖励机制,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充分体现开放性,实现研发成果社会共享,实现学术性、先进性和产业性、经济性的完全结合。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