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魁海,男,
相声演员,北京人,
满族,生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卒于1962年农历壬寅年。
少年时家庭贫困,以炸油条为生。后拜
相声名家李少卿为师,学演相声。经常演出于京津等地。他的表演,捧逗皆能,单双俱佳,且活路宽泛,说唱皆精,表演火爆,风格独特。他曾整理改编《闹公堂》这个节目,并首演成功,后京津
相声艺人争相学演。
常连安、
常宝堃父子还曾灌制过唱片,影响很大。1956年加入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其传人有
魏文亮、
魏文华、
张文霞等。
武魁海先生被
相声界公认为“活路宽泛,使活全面”的相声名家。
他的代表曲目有《汾河湾》《学梆子》《学叫卖》《
捉放曹》等,其
单口相声(“八大棍儿”)也不同于他人,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使活的口风是
评书,但翻包袱却是用
相声的手法,尤其是对
评书中“拨口”的运用,更较他人胜出一筹。
武魁海的徒弟是
魏文亮,师徒都是
相声界的佼佼者。天津
相声业内都知道,
武魁海曾信誓旦旦地说过:“我一辈子不收徒”。可他又是怎么收下
魏文亮了呢?
原来是在1952年的一天,
武魁海到南市的永和茶楼“串门儿”,当天,有
魏文亮的母亲魏墨香的时调,可巧,她因为拉肚子不能演出,可又不能“误活儿”,怎么办呢?已经上了学的魏文亮拉着
魏文华的手,说:“走,咱去顶妈妈的场!”魏文亮姐弟俩到了茶楼,“管事”的不认识他们,在魏文亮说明了情况,“管事”的又看了他们带着的大褂,就让他们上了场。他俩说的是《汾河湾》,唱得地道,“包袱儿”响脆,观众笑得捧腹。
转天上午,
武魁海就找到了魏家,魏墨香知道他是一个“腕儿”,见他突然到来,便热情接待。他说明了来意,要收
魏文亮为徒。魏雅山、魏墨香夫妇当然高兴,可是,曲艺行里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武魁海曾说:“我一辈子不收徒。”今天这是怎么了?难道要推翻自己的诺言?是的,
武魁海他宁可被人说是“言而无信”,也不愿意这块能培养成才的好坯子成为别人的徒弟。当然,
魏文亮能拜他为师,更是求之不得,稍做准备,就“摆知”了。爷爷辈儿的
张寿臣、
尹寿山、
李寿增来了,叔叔辈的
赵佩茹、
常宝霆、
朱相臣、
阎笑儒、
班德贵、
刘奎珍、
张振圻……都来了。好热闹!
武魁海说:“我武魁海说话不算话,这可是大闺女上轿,头一回。干嘛要收这孩子?屁憋的?可不是。不为别的,一句话,眼睁这孩子招人喜欢,是说
相声的料儿,好料儿。老少爷们儿们不信,没关系,呆会儿各位吃着、喝着,就让这孩子说一段,看看这孩子‘活’使得怎么样,也是看看我有没有眼力。寿老(
张寿臣)、寿山叔、寿增叔,佩茹大哥……都在这,还有各位,听了孩子的‘活’后,都说说我该不该收。如果说‘该收’,就让孩子拜各位师爷,拜各位叔叔、大爷。如果说‘不该收’,没别的,今儿‘摆知’的钱我掏,我不收了,让孩子玩去!”
此时的
魏文亮已经会说20多段
相声了,他想,
武魁海听过他说的《汾河湾》,心里有底,就来个照方吃药,还说这个段子。他是“人来疯”,当然也有演出的实践,根本不“顶呱”(春典,即怵头),说了后,有了
笑声、掌声。
张寿臣说:“魁海,该收!这孩子交给你,我放心!”
武魁海先生,“捧、逗”俱佳,并有许多绝技。在“
柳活”(即唱功)上,
侯宝林大师曾称赞他说:“
武魁海学唱
河北梆子《辕门斩子》、西河大鼓、靠山调,堪称绝活儿……值得我学习。”在“说”上更绝。他说“八大棍儿”,不但能说上十天、二十几天,关键是绝在结尾处。大多数艺人,是用“扣子”(
评书术语,即悬念)结底,把观众“抓”住,让观众转天再来。他不但如此,而且与众不同的是,在每天结束时留下的“扣子”,同时也是一个“雷子”包袱儿,让观众的心悬着,可是却又笑着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