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脚龙竹
禾本科牡竹属植物
歪脚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 Chia et J. L. Sun)是禾本科牡竹属植物,竿高20-30米,直径20-30厘米,梢端下垂,在基部数节常环生气根;节间圆筒形,基部数节间短缩并常在一面鼓胀而使上下节斜交成畸形;箨耳不发达;箨舌高6毫米。花枝无叶或有时具叶,呈大型圆锥花序状,其枝条每节着生1至数枚假小穗;花柱甚长,柱头单一。果实未见。
形态特征
竿高20-30米,直径20-30厘米,梢端下垂,在基部数节常环生气根;节间圆筒形,基部数节间短缩并常在一面鼓胀而使上下节斜交成畸形,竿下部的正常节间长17-22厘米,幼时密被白粉;节内具一圈宽为3-4毫米的黄棕色绢毛带;枝下高3-5米,主枝常不发达。竿箨在不分枝的各节迟落或宿存;箨鞘厚革质,初呈黄绿色,长于其节间,背面疏生柔毛,腹面在脉间被小刺毛;箨耳不发达;箨舌高6毫米;箨片直立而稍外展,背部疏生柔毛,腹面在脉间被小刺毛。末级小枝约具8叶;叶鞘幼时被毛茸,以后变为无毛;叶耳无;叶舌高1.5-2毫米;叶片长20-40厘米,宽4-6.5厘米,两面均疏被柔毛或近于无毛,次脉10-13对。
花枝无叶或有时具叶,呈大型圆锥花序状,其枝条每节着生1至数枚假小穗,枝的节间长2-4厘米,被绒毛;小穗略扁,长3-3.5厘米,宽6.5-7.5毫米,先端渐尖,含5或6朵小花,最上方的小花仅剩下外稃;颖2片,长1.2-1.5厘米,背面被微毛,多脉,先端具小尖头;外稃与颖相类似,长1.7-2.5厘米;内稃背部具2脊,脊间有5脉,先端2裂;花丝长1.5-3厘米,互相分离或在基部有时靠接而成为易于分离的花丝管,花药长8-12毫米;花柱甚长,柱头单一。果实未见。
近种区别
该种竿高大,与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 Munro.)不相上下,是中国所发现的最高大竹子之一。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低中山平坝和河谷地带。适生环境年均气温16-22℃,最冷月均温在1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到-5.4℃,全年无霜期3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00-1800毫米,相对湿度78-86%。土壤以深厚、肥沃、疏松和湿润的沙质壤土、冲积土或黄棕壤土为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和云南南部佤族、傣族和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歪脚龙竹分布非常狭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南的沧源、西盟和孟连3个县,中心分布区处于北纬22°09-23°30,东经98°56′-99°37。
繁殖方法
利用母秆、枝为材料,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1-2年生壮苗作定植苗。
栽培技术
整地及基肥处理:提前30-60天挖好定植塘,塘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50厘米或80厘米×80厘米×60厘米,暴晒一段时间。用杂草炼烧后回填表土,毎塘拌入10-15千克农家肥或有机肥作基肥,让其充分腐熟一段时间后再移苗定植。
定植密度及季节:每公顷330-405塘,株行距为5米×5米或5米×6米,每塘植苗3株,毎公顷植苗90-1215株。定植时间以立春后的2-4月为最佳,最迟不能超过5月。
苗木处理及定植方法:起苗须带宿土,无宿土的竹苗在起运前和定植前须用稠泥浆作2次浆根(蔸)处理。在水源方便的条件下,也可在定植塘里作成泥浆后,将竹苗移入并让泥浆淹没整个竹根蔸,再经2次培土踏实即可。定植时可采用直栽或斜埋均可。
抚育及管理:定植成活后除毎年注意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外,还须在春季扒晒竹根蔸,同时每从追施人畜龚尿或其他有机肥约20千克,或追施复合肥约2千克,最后培土埋蔸。竹笋出土后的7-9月间,再追施有机肥2次,毎次每从约20千克。入冬以后深翻垦覆1次,并将杂草翻晒后埋入土中,作为有机肥料。
主要价值
歪脚龙竹单株竹材和竹笋的生物量均居同类龙竹之首,其材质优良,用途广泛。竹笋略苦,经加工后可食用,是优质材笋两用竹种之一。
参考资料
歪脚龙竹.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