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汉语常用字,读作sǐ,最早见于
甲骨文,其本义为生命终止,后引申为无生命的、难活的、不活动的、行不通的、拼命地、不顾一切地等义。也作姓氏。
死,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2)、
金文(字形3)和
篆书(字形4、5、6)在字形上十分相似,左边都是具残骨的形状,右边是一个人形,从其姿态上看,像是在躬身下拜凭吊死者。甲骨文(字形2)从人(或从人之跪跽形)从歺(尸骨)会意。春秋战国金文(字形4、5)的构形基本与甲骨文相同。《说文》小篆(字形6)整齐化。汉代隶变(字形8、9、10)后
楷书写作“死”。
“死”本义为生命终止。《
甲骨文字诂林》:“
罗振玉说,象生人拜于朽骨之旁,死之义也。”后“人”旁讹为“匕”而成“死”字。死之本义甲骨文已见,《
合集》17059:“π(人名)不隹(唯)死?”(π不会死吧?)西周金文又常假“死”为“尸”,义为主持。康鼎:“王命死(尸)嗣王家。”“死(尸)𤔲王家”意即主司王室之事。
《
广韵》息姊切。《
集韵》《
韵会》《
正韵》想姊切,𠀤斯上声。《
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又叶息利切,音四。
宋玉《九辩》:愿徼𡴘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艸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