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本作“毀”。形声字。从土,毇省声。战国文字声符或从“攴”,其意符“土”则加饰笔成壬”形。秦汉隶书意符也多作“壬”形,声符中的“臼”形也有许多讹误。从殳、从支亦互见。楷书继承了从殳的写法,而意符从“土”或从“工”。“毁”的本义破坏器物。《说文》:“毁,缺也。”段玉裁注:“缺者,器破也。”引申为毁坏、毁灭。《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掩贼为藏。”杜预注:“毁则,坏法也。”又引申为伤害、毁谤、诋毁等,旧时也做“譭”字。还引申为烈火或焚烧,旧时也可做“燬”字。
又折也。《
战国策》王不搆赵。赵不以毁搆。《注》搆,合其战也。毁,折也。不收赵,赵不能以毁折之兵独与秦战。
又哀毁。《礼·
曲礼》居丧之礼,毁瘠不形。《正义》毁瘠,羸瘠也,形骨露也。居丧许羸瘦,不许骨露见也。
又叶暄规切,音堕。《扬子·太𤣥经》减其疾不至危也,浏涟之减生根毁也。 《韵会》
毛氏曰:凡成败之毁,上声,《
庄子》其成也毁也之类是也。非自坏而隳毁之则去声,《
孟子》毁其宗庙之类是也。恶声令闻之毁誉则毁上声,誉去声,《孟子》不虞之誉求全之毁是也。忌其人而毁之,媚其人而誉之,则毁去声,誉
平声,《
论语》谁毁谁誉之类是也。然《论语》誉字有音,毁字
无音,经史子中成毁之毁,与隳毁之毁皆无音,姑从通用。读书点校者,不可不知。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i5 fi3 kui3 [客英字典] kwui3 fui5 [海陆腔] fui5 fui3 ku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