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克彩虹鹦鹉(学名:Trichoglossus rosenbergii)是鹦鹉科、吸蜜鹦鹉属的鸟类。体长25-30厘米。羽色鲜艳,头部呈深蓝色,后颈呈大片黄色。胸部和侧腹呈红色,胸部有非常浓重的靛蓝色条纹,腹部呈靛蓝色,其余上体和尾巴呈亮绿色。喙为红色。
动物学史
椰果彩虹鹦鹉(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红胸吸蜜鹦鹉(T. forsteni)、
橘黄彩虹鹦鹉(T. capistratus)、叶华丽鹦鹉(T. weberi)、红领彩虹鹦鹉(T. rubritorquis)、
彩虹吸蜜鹦鹉(T. moluccanus)和比亚克彩虹鹦鹉(T. rosenbergii)在1994年全部是“椰果彩虹鹦鹉”(T. haematodus)的
亚种T. haematodusT. rubritorquis
形态特征
比亚克彩虹鹦鹉体长26厘米,体重100-157克。该物种以前被归类为椰果彩虹鹦鹉的一个亚种,它们与这位近亲有很多共同点。比亚克彩虹鹦鹉头是蓝色的,红橙色的胸部有大量的蓝色条纹。腹部覆盖着一个大的深蓝色斑点。颈后面一道宽阔的黄绿色领纹,在颈与头顶的交界处有一条细红线。上体和翅膀呈绿色。翅膀的底面有一条橙色带。喙和
虹膜为红橙色,腿为灰色。
近种区别
比亚克彩虹鹦鹉可能与椰果彩虹鹦鹉指名亚种混淆,但比亚克彩虹鹦鹉头部的紫色更浓,胸部的羽毛边缘更宽。颈背上的黄色条纹更加发达,并以红色突出,这是一个重要的辨别特征。翅膀下面的飞羽上有一条很粗的橙色带。
栖息环境
该物种是低地鸟类,可以生活在海平面至海拔800米的地方。它们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和景观中,从人类住宅区和集群到森林、椰子种植园、稀树草原和红树林。
生活习性
行为
在自然栖息地,比亚克彩虹鹦鹉会形成小而吵闹的群体,在树冠中寻找食物。它们经常与其他鹦鹉物种混群。夜幕降临时会形成共同的栖居点,通常会聚集数百只。
叫声
比亚克彩虹鹦鹉定期发出尖锐、刺耳、循环的叫声。当它们进食时,可以听到高亢的叽叽喳喳声。休息时,这些鸟会发出轻柔的鸣叫声或悠扬、清晰而有力的接触叫声。
食性
在野外,比亚克彩虹鹦鹉的食物主要是花蜜和花粉,但也吃无花果、柠檬、木瓜和芒果等水果。比亚克吸蜜鹦鹉也特别喜欢
马六甲蒲桃的果实。它们也吃飞蛾的
若虫和昆虫的幼虫。
分布范围
比亚克彩虹鹦鹉是印度尼西亚
比亚克岛和
苏皮奥里岛的特有物种。最后的定居点是苏皮奥里岛的剩余森林(M. Halaouate in litt. 2013)。根据“GlobCover 2”土地分类 GIS层(Arino等人 2012年)得出的分布的森林面积估计为1,572平方千米,其中排除了小于1平方千米的碎片。如果所有这些区域都被该物种占据,则最大占用面积(AOO)将达到2,780平方千米。
繁殖方式
比亚克彩虹鹦鹉在自然环境中,筑巢一般从9月开始,持续整个10月。然而,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可以找到活跃的巢穴。它们求偶表演的特点是轻拍,使它们能够展示翅膀下侧的美丽图案。比亚克彩虹鹦鹉也会低着头巡游,行点头礼,将翅膀展开成扇形,并用喙的折弯来强调这些动作。一对比亚克彩虹鹦鹉会在树洞中很高的地方筑巢,一般不用材料填充树洞。每窝产2-3枚卵,雌性独自孵化24-27天。幼鸟直到80天大才离开巢穴环境。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11月3日——易危(VU)。
种群现状
根据专家认定,初步估计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为3,000-4,000只,基于该物种范围内的相遇率(M.Halaouate in litt. 2012年)。因此,估计种群规模在2,500-9,999只成熟个体的更宽范围内。由于有报告称该物种数量显著减少,因此需要重新估计其密度和种群规模,但如果没有新的估计,则保留现有值。
趋势解释:根据2021年的报告表明,该物种正在经历快速且令人担忧的种群减少。来访的观鸟者注意到,该物种在2019年很难找到,而5年前它很常见(Bergmark 2019年)。然而,相遇仍然很常见,大多数前往该岛寻找特有鸟类的人仍然找到了该物种(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