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属于
绿茶或
黄茶的一个子产品,一芽一叶、一芽两叶
茶青炒制后命名为毛尖。较著名的有
古丈毛尖、
白马毛尖、
沩山毛尖、
都匀毛尖、
信阳毛尖、
大庸毛尖、 合箩毛尖、
秀山毛尖、
赣州上犹毛尖。外形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全身遍布着
白毫,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独特。
品种分类
毛尖具体又分
沩山毛尖,
信阳毛尖豫毛峰河南信阳信阳毛尖茅坪毛尖,
都匀毛尖,
秀山毛尖,
黄山毛尖等。另有拥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产茶大县
竹溪出产的竹溪毛尖,是
湖北省茶文化的一大瑰宝。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该地区
年平均气温为16 C,年平均
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
磷酸盐适宜
茶树的生长。其中品质最稳定的是号称都匀毛尖品牌的匀端是都匀毛尖的标杆型产品
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与《
都匀县志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 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
芽头。
信阳毛尖
产于
河南省
信阳市。该地区山势高峻,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高档毛尖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中档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毛尖茶色泽嫩绿隐翠,香气清高带熟
栗子香,滋味浓厚耐泡,叶底细嫩绿亮。
信阳毛尖产区称鲜叶为茶草、
茶青、青叶、生叶等。鲜叶质量优劣与
成品茶质量关系密切,
温湿度好的地区鲜叶生长好,制出毛尖茶外形油润发亮;温湿度差的生长也差,制成品有干枯感。采大与小也有差别,采早叶太嫩香味不足,产量少,采晚,厚老,茶叶粗老,香味低劣。
白马毛尖
白马毛尖产于雪峰山脉的白马山支脉,与云溪河畔的黄金井相汇,因此而得名。品质特点:其外形是,条索紧结壮实匀净稍弯曲,色泽翠绿光润,
白毫显露。其
内质是冲泡后,香高芬芳滋味鲜爽,汤色清彻明亮,叶底嫩绿均匀。1991年,被评为湖南省级名茶。
圣地毛尖
圣地毛尖,条索圆滑紧细,毫尖显露有光泽,汤色
碧绿明亮,鲜嫩清香,滋味甘醇。是一种产于广西
贵港大小
平天山一带的圆条形
炒青绿茶。采摘一芽一叶,经摊放、青锅、揉捻、烘干、筛选、复香制成。分特级、一至四级。
沩山毛尖
沩山毛尖,产于
湖南省
宁乡县水
沩山的
沩山乡。此茶类属于
黄茶类。外形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透亮,松烟香气芬芳浓郁,滋味醇甜爽口。
叶底黄亮嫩匀。1988年获中国首届
食品博览会铜牌奖。
茅坪毛尖
茅坪毛尖,又称
大庸毛尖,是中国著名
绿茶之一,属
不发酵茶,产于湖南
大庸市。
大庸县位于湘西二武使山北,遭水上游,多崇山峻岭,常年云雾镣绕,霞光漫射,最宜种茶。早在明代,所产茶叶就列为全省四大
贡茶之一。但历来只做
青茶和红茶。解放前贡茶已失传,“四人帮,横行时,茶叶生产也多年徘徊不前,为了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恢复已失传的珍品,迎接和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我们在1979年
春茶时期,清明后到谷雨前,进行试制获得成功,创制出了大众化名茶——大庸毛尖。
江华毛尖
具有数百年历史的
江华毛尖地理环境造就了名茶--江华毛尖。
江华毛尖产于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著名的
五岭山脉之一的萌堵岭余脉分布全境,苍
峰入云,林荫如盖。
江华毛尖,由甜茶采制而成,品茶风格独具特色,当地人常用此茶医治
积热、久泻和心脾不适之症。江华毛尖历史悠久,早在五代时,已被列为贡品。
古丈毛尖
古丈毛尖,属绿茶类,古今名茶,因地得名,产于湖南
武陵山区古丈县,选用适制的茶树品种的幼嫩芽叶,经精细加工制作而成,具有紧直多毫、色泽翠绿、嫩香高悦、滋味醇爽
回甘 古丈毛尖的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初揉、炒
二青、复揉、炒三青、
做条、提毫收锅等八道工序。
官庄毛尖
官庄毛尖,半烘炒绿。
盛于唐代。清
乾隆年间官庄介亭毛尖曾为贡品。主产于湖南
沅陵官庄的介亭、黄金坪一带。传统的官庄毛尖为两揉、两烘的
烘青。建国后,由烘青改为半烘炒。茶条肥壮紧细,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气清爽;汤色翠绿明亮,滋味浓郁,饮后有余甘。
岳麓毛尖
岳麓毛尖产于湖南省
长沙市郊的岳麓山。这里自古产茶。明清年间,岳麓山已是著名的茶和水的产供之地。岳麓山上的茶,
白鹤泉的水,都是当时有名的贡品。
车云山毛尖
车云山毛尖是中国传统名茶,产于湖北与河南两省交界的
桐柏山区,包括湖北
随州和河南信阳。车云山毛尖,历史悠久,从
六安引种栽培,经茶农精工细制,创造出外形紧细圆直,锋豪显露;内质香高味醇,甜凉生津,色泽嫩绿,汤清叶绿的佳品毛尖。在1915年曾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赛展。
合箩毛尖
合箩毛尖产自广东
信宜三唛顶十丈坑一带,已有300多年生产历史,由
杨姓茶农始创,清朝曾纳入贡品,历贡七代皇帝,当地人称“七帝茶”。合箩毛尖属于名优绿茶,色、香、味、形俱佳,其选用清明至谷雨时期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加工采取
长炒青的制法,经摊、炒、揉、定型等步骤,要求严格;干茶紧秀,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持久,滋味鲜爽,叶底匀亮完整。
制作
手工制作
筛分
将采摘的
鲜叶按不同品种的鲜叶、晴天叶与雨水叶、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鲜叶分别用网眼
竹编筛子进行分级,剔出碎叶及其他异物,分别盛放。
摊放
将筛分后的鲜叶,室内通风、洁净的竹编簸箕厚度宜(5~10)cm,雨水叶或
含水量高的鲜叶宜薄摊,晴天叶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鲜叶宜厚摊,每隔1h左右轻翻一次,室内温度在25℃以下,防
太阳光照射。摊放时间根据鲜叶级别控制在(2~6)h为宜,待青气散失.
生锅
采用
炒茶专用
铁锅,锅口面直径84cm(事先磨洗光滑无锈),生锅呈35°左右倾斜,
锅台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与墙贴合。生锅用干
木柴作燃料,锅温宜(140~160)℃,每锅投鲜叶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试探锅温,掌心距锅心(3~5)cm,有烫手感即投鲜叶,用茶把(细软竹枝扎成的圆帚)稍快反复挑翻青叶,经(3~4)min,待青叶软绵后,用茶把尖收拢青叶,在锅中转圈轻揉裹条(将
杀青适度的茶叶,用茶把在锅内顺斜锅自然旋转),动作由轻、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时抖动挑散,反复进行。青叶进一步软绵卷缩,初步形成泡松
条索,嫩茎折不断,然后用茶把尽快将茶叶全部扫入熟锅。生锅历时(7~10)min,茶叶
含水率约55%左右。雨、露水鲜叶,火温提高(10~15)℃,勤
翻多抖,嫩叶水分较多,火温稍高,动作宜轻。
熟锅
与生锅规格一致,与生锅并列排列,呈40°倾斜。在接纳生锅转来的茶叶后紧接操作。锅温(80~100)℃,开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团打散,然后以把
尖团揉茶叶,继续“裹揉”,不时挑散,反复进行,约(3~4)min后,
茶条进一步紧缩,茶把稍放平,进行“赶条”。待茶条稍紧直,互不相粘时,即用手“
理条”(掌心向下,拇指与食指稍张开成“八”字形,其余三指与食指并拢,稍向内弯曲,成抓东西的虎口状。抓起锅中部分茶叶稍握紧,以抓满
手心为宜。然后于锅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劲,将手中部分茶叶从“虎口”甩出,撒开抛到茶锅上沿,茶条则顺斜锅自然滚回锅心),如此反复进行,逐渐形成紧细、圆直、光润的外形。全部过程的操作历时约(7~10)min,含水量30%左右时,立即清扫出锅,摊在簸箕上。
初烘
将熟锅陆续出来的4~5锅茶叶作为一烘,均匀摊开,厚度以2cm为宜,选用优质无烟木炭,烧着后用薄灰铺盖控制火温,火温宜(90~100)℃。根据火温大小,每(5~8)min轻轻翻动一次,经(20~25)min,待茶条定型,手抓茶条,稍感戳手,含水量为15%左右,即可下炕。
初烘后的茶叶,置于室内及时摊凉在大簸箕内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
复烘。
复烘
将摊凉后的茶叶再均匀摊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为宜),轻轻于茶炕上(火温以60~65℃为宜),每烘摊叶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轻翻拌一次。待茶条固定,用手揉茶叶即成粉末样,方可下炕,复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复烘后的毛茶摊放在工作台上,将茶叶中的黄片、老枝梗及非茶类
夹杂物剔出,然后进行分级。
再复烘
将茶叶进一步干燥,达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cm,温度60℃左右,每烘摊茶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叶有
热感即翻烘一次。经30min左右,待茶香显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级、分批摊放于大簸箕,适当摊凉后及时装进洁净专用的
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干燥、低温、卫生的室内。
机械加工
筛分
将采摘的鲜叶按不同的品种、不同等级、不同的采摘时间进行分类分等,剔除异物,分别摊放。
摊放
将筛选后的鲜叶,依次摊在室内通风、洁净的竹编簸箕篮上,厚度宜(5~10)cm,雨水叶或含为,摊放待青气散失。
杀青
机械杀青宜采用适制名
优绿茶的
滚筒杀青机,使用时,点燃炉火后即需开机启动,使转筒均匀受热,待筒内有少量火星跳动即可。开动
输送带送叶,根据温度指示进行投叶,不同等级的鲜叶或含水量不同的鲜叶要求温度不一,进叶口温度宜控制在(120~130)℃,可通过
杀青机输送带上的匀叶器来控制投叶量,从鲜叶投入至出叶约1.5~2min。杀青叶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杀青适度的标志是叶色暗绿,手捏叶质柔软,略有粘性,紧握成团,略有弹性,青气消失,略带茶香。
揉捻
机械
揉捻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
揉捻机,杀青叶适当摊凉,宜冷揉。投叶量视原料的
嫩度及机型而定。揉捻时间高档茶控制在(10~15)min,中低档茶控制在(20~25)min。根据叶质老嫩适当加压,应达到揉捻叶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后有粘湿的感觉。
解块
机械解块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茶叶解块机,将揉捻成块的叶团解散。
理条
机械设备宜使用适制名优条形
绿茶的理条机,理条时间不宜过长,
温度控制在(90~100)℃,投叶量不宜过多,以投叶量(0.5~0.75)kg、时间为5min左右为宜。
初烘
机械设备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网带式或链板式连续烘干机,根据茶叶品质,初烘温度进风口宜控制在(120~130)℃,时间(10~15)min,含水量在(15~20)%为宜。
摊凉
将初烘后的茶叶,置于室内及时充分摊凉4h以上。
复烘
复烘仍在烘干机中进行,温度以(90~100)℃为宜,含水量在6%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