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协商报》是甘肃省政协的机关报,由省政协主办。1986年1月11日试刊,当时为四开四版周报。当年5月3日正式创刊。创刊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为报纸题词:“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为振兴甘肃献策献计”。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为创刊号题词:“振兴中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
赵朴初为《民主协商报》书写报头。甘肃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主席王秉祥为创刊号题词:“为开创政协工作的新局面作贡献”。民主协商报第一任总编是樊大畏同志。
报刊职能
《民主协商报》是一张既有政协特点,又有统战特色的报纸。其办报宗旨是“立足统战,面向社会”。它以宣传人民政协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旋律,积极反映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声、意见、建议、要求和愿望,为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提供宣传舆论阵地。《民主协商报》创刊20多年来,对全省政协工作起到了宣传、指导、交流经验、传递信息、提供社情、反映民意、广纳诤言、汇集良策、传播知识的作用。并成为联系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纽带,为增进团结、推动经济和谐和社会进步及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版面设置
《民主协商报》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版面生动,栏目多彩。
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版,均属新闻版,先后辟有“有感而发”、“诤言”、“委员风采”、“委员来信”、“献计献策”、“监督窗”、“肝胆相照”、“通讯”、“简讯”等栏目。重点宣传报道:一是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二是宣传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情况、新进展,以及全省各级党委加强和改善对统一战线工作和人民政协工作领导的新鲜经验和做法;三是宣传全省各级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的情况,以及在各市、州、县(市、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四是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报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广泛地参政议政,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做的贡献;五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全省各兄弟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的典型事迹;六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报道大批知识分子扎根基层、扎根农村、扎根山区、扎根戈壁沙漠地区,为甘肃社会主义建设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们在开发西北、发展甘肃科学文化事业中所做出的感人业绩;七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干部,与党外人士广交朋友、合作共事、携手向前、共同完成新时期各项任务的事迹,以及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库”的作用,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的突出成绩;八是宣传报道省政协的重要会议精神,反映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的重要活动,以及全省基层统一战线工作和各级人民政协工作的新情况、新做法、新经验,达到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的目的;九是宣传报道全国政协、各兄弟省、市、自治区政协来甘进行视察、考察和各项专题交流的活动情况,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十是反映全省各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部门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情况,宣传统一战线系统促进和加强作风建设情况。
三版为“史料荟萃”版。辟有“史鉴”、“历史名人”、“史苑撷英”、“文史动态”、“人物春秋”等专栏。“史料荟萃”版主要征集、编辑、出版辛亥革命以来“三亲”史料,选发政协委员和各族各界人士撰写的亲历、亲见、亲闻的近现代史料,为政协委员“以文会友”服务,同时满足社会上广大读者的需要。并针对近现代以来,省内外读者对甘肃省的人文历史和知识知之甚少的状况,陆续选登一些甘肃历史上对全国文化影响较大的古代史料和新发现资料,帮助省内外和国内外人士对甘肃省这片文明沃土的了解。这些史料大部分鲜为人知,篇幅短小,并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颇能发人深省,因此受到读者的欢迎。例如,根据甘肃人士李世军回忆整理的《毛主席同于右任畅谈诗文》、《五帝陵墓今何地》等文,曾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全国多家报纸所转载。《“黄河古象”出土记》、《震撼人心的大地湾》、《敦煌遗画录》、《武威铜奔马出土的前前后后》等史料稿,被《人民政协报》、《甘肃日报》、《
纵横》杂志等报刊转载或同时发表,起到了介绍甘肃,宣传甘肃,以文会友,增进了解的作用。
《民主协商报》扩版之后,曾在三版增加了“
理论与实践”栏目,取消了原辟的“统战理论”栏目。“理论与实践”包涵面较广,不仅发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爱国人士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心得体会,而且刊登有关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工作、各民主党派工作的实践与理论性文章。这类文章有较强的时代特征,观点鲜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较强的指导性。
四版为文化生活版。原为“百合花”副刊及文艺副刊版,“
百合花”取其“聚百家之花、纳百家之言”之意,也体现人民政协的爱国统一战线特点。文艺副刊版主要发表政协委员和各族各界人士所创作的诗歌、散文、杂文、随笔、书画、词曲及小小说等。《民主协商报》在四版扩版后,增辟了“社会之窗”栏目,发表反映社情民意的文稿,尤其是“随笔”专栏中发表的杂文,勇于抨击社会不良风气,对人们起到了启迪和警示作用,曾被评为“全省优秀言论栏目”。先后辟有“随笔”、“民族之花”、“港澳台风情”、“丝路胜迹”、“陇上风光”、“文化名流”、“健康顾问”、“生活之友”、“老年岁月”、“陇原风味”、“珍闻趣事”、“一家之言”、“灯下穗语”、“风起青萍”等栏目。
1994年1月,《民主协商报》扩版为四版对开报纸。扩版后的报纸,大大增加了内容和信息量,版面更加生动大方,这张全国发行的报纸发行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 2007年12月,《民主协商报》改印彩报。
报刊发展
《民主协商报》坚持“开门办报”的方针,不断加强通讯报道网的建设,上世纪90年代在全省和全国各地有280多名通讯员。
《
民主协商报》近年来在“突出主调、办出特色”上狠下功夫,报纸质量不断提高。先后有20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全省各地好新闻评选中获奖。《随笔》专栏曾被评为全省优秀言论栏目。另外,还有一批文稿被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出版的书刊汇编或转载。
历史沿革
《民主协商报》是甘肃省政协的机关报,由省政协主办,是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宣传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人民政协性质、地位、作用的重要舆论阵地,在联系委员和各族各界人士方面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1986年初,五届省政协专门研究了创办《民主协商报》的问题。是年5月,《民主协商报》开始试刊,12月正式出刊。当时为四开周报。省政协党组对《民主协商报》十分重视。党组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党组会议,听取《民主协商报》办报情况的汇报,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994年1月1日,七届省政协举行《民主协商报》扩版新闻发布会,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石宗源、省新闻出版局负责人及省上各新闻单位负责人和各界人士应邀参加,省政协主席申效曾在会上讲了话,并撰写了文章《一定要把民主协商报办得更好》。
1995年4月21日,七届省政协专门召开座谈会,就进一步办好《民主协商报》的问题进行了座谈,听取了省政协办公厅、各专委会负责人及省级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省政协主席申效曾在会上讲了话,对进一步办好民主协商报、更好地发挥政协机关报的宣传作用,提出了要求。
1996年5月16日,《民主协商报》创刊10周年座谈会在省政协礼堂举行。省政协主席申效曾出席会议并讲话。六届省政协主席葛士英,朱宣人、王平、应中逸、杜大仕,省政协咨询员崔国权出席了座谈会。省委统战部、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部分人民团体、新闻出版局和各兄弟新闻单位的领导,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办公厅负责人,本报特邀记者、通讯员代表和部分作者、读者应邀出席了座谈会。省政协副主席贡唐仓·丹贝旺旭发了言。省政协秘书长徐尚和主持了座谈会。总编楼家骐介绍了报纸创刊10年来的创业历程,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设想。省委书记阎海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克俭、省长张吾乐、省政协主席申效曾、省委副书记赵志宏,省委原书记李子奇为创刊10周年题词。顾子惠、黎泉、应中逸、陈伯希等一大批名家为创刊题字作画。
2006年8月11日,九届省政协召开秘书长办公会议,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喇敏智主持会议,围绕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即中央5号文件,专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办好《民主协商报》。会议就报社整体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政协机关综合楼办公用房的配置、采访用车的购置、现有人员力量的加强及报社的发展等问题做出安排部署,提出了具体落实意见。喇敏智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扩大发行培养读者群、强化报社自身素质(改革的思路、创业的精神、吃苦的作风)、创造和改善办好报纸的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希望。这次会议后,报社于2007年4月20日,正式迁到省政协机关综合楼四楼办公。
2009年12月18日,十届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邵克文,党组成员、秘书长石晶来到报社,宣布新总编任命决定,视察了报社编辑、记者和排版室,与报社全体人员进行座谈,提出把《民主协商报》办出特色,成为在全省政协和统战系统有影响的报纸。要求在提高报纸质量、办报水平和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在固定和拓展阅读对象上下工夫,办出自己的风格,把《民主协商报》办成政协和统战系统人人爱看、想看、找着看、存起来看的报纸。并要求报社要严格执行党的新闻宣传政策,紧贴省政协中心工作,为政协履行好三项职能服务;要及时掌握政协系统的重大活动,确定办报方向,在做深、做细上下工夫,把专栏、专刊办出特色和水平。
2011年5月3日下午,《民主协商报》创刊25周年座谈会在宁卧庄宾馆举行,社会各界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省政协主席冯健身,省委副书记鹿心社发来贺信。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委统战部部长刘立军专门题词。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津梁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秘书长石晶主持座谈会。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张余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陈元龙、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瑞民在座谈会上分别讲了话。《民主协商报》老领导代表、省政协办公厅原助理巡视员、《民主协商报》社原总编辑楼家骐,读者代表、西固区政协提案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曾立玺在座谈会上先后发了言。《民主协商报》社总编辑张麟作了致辞。
获奖情况
1987年,《把理想根植于草原》(通讯,本报记者张淑琴)获甘肃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甘肃省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全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
1990年,《提案建议案被采纳是否算船到码头车到站》(标题,本报记者张淑琴)获全国地方政协报好新闻优秀奖。
1990年,《“风库”里为何能留住人才》(本报记者杲再羽)获全国地方政协报好新闻优秀奖,并获全省好新闻二等奖。
1992年,《从大处着眼远处着想》(本报记者马方)获全国政协办公厅主办的首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鼓励奖。
1994年,《三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协工作》(评论,本报记者马方、张淑琴),获全国政协办公厅主办的第四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奇星杯)二等奖。
1995年,《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上实现一个飞跃》(本报记者马方)获全国政协办公厅主办的第五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三等奖。
1996年,《抢救生命线》(通讯,本报记者赵彤)获全国政协办公厅主办的第六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三等奖。
1996年,《三论落实全国政协<规定>》,在全国记协、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华全国农民报协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中获二等奖。
1996年,《生命在延伸》(报告文学,木文)获全省好新闻三等奖。
1997年,《振奋精神,真抓实干》(评论,本报记者楼家骐)获甘肃省政协办公厅主办的全省首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一等奖;《抢救生命线》(通讯,本报记者赵彤)、《抓住难题锲而不舍》(综述,本报记者马方)获二等奖。
1997年,《毕生治水泽陇原》(通讯,本报记者楼家骐)获甘肃省政协办公厅主办的全省第二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一等奖;《水的问题大有文章可做》(通讯,本报记者赵彤)、《认清建议和批评的密切关系,切实履行民主监督职能》(评论,本报记者张淑琴)、《把握敏锐性内涵,使工作再上一层楼》(评论,本报记者马方)获二等奖。
1997年,《她赢得了信誉赞誉和荣誉》(本报记者楼家骐,通讯员何华)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农村宣传研究委员会、中华全国农民报协新闻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大地之光“征文中获二等奖。
1997年,《认清建议和批评的密切关系,切实履行民主监督职能》(言论,本报记者张淑琴)获全国政协办公厅主办的第七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宏宇杯)三等奖,并获甘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甘肃新闻学会主办的甘肃新闻奖报纸作品评选三等奖。
1998年,《高举旗帜方向明——省政协常委会侧记》(侧记,本报记者楼家骐)获甘肃省政协办公厅主办的全省第三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一等奖;《黄河模式对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讯,本报记者赵彤)获二等奖。
1998年,《无用之用大矣哉》(作者张克诚)获甘肃省第十一届优秀杂文评选二等奖,《广告与炒作》(作者臧健军)获群言奖。
1999年,《抓住根本 围绕中心 多做贡献》(评论,本报记者楼家骐)获甘肃省政协办公厅主办的全省第四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一等奖;《拖欠电费——企业学生的话题》(通讯,本报记者赵彤)获二等奖。
2000年,《甘肃省政协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领导带头 选准课题 深入调研 献策立论》(消息,本报记者楼家骐)获甘肃省政协办公厅主办的全省第五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一等奖;《政协重点提案催生省委省政府政策出台 甘肃将为高新技术发展创造绿灯环境》(消息,本报记者赵彤)、《踏实的调研 深切的关怀》(侧记,本报记者杲再羽)获二等奖。
2001年,《情系山区百姓 造福百万人民》(述评,本报记者楼家骐)获甘肃省政协办公厅主办的全省第六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一等奖;《为委员监督撑起一把保护伞》(评论,本报记者张淑琴)、《甘肃教育类政协提案件件有着落》(消息,本报记者赵彤)获二等奖;《省政协委员调研后指出 民族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消息,本报记者杲再羽)。
2002年,《情系山区百姓 造福百万人家》(述评,作者楼家骐)获全省政协好新闻一等奖;《为委员监督撑起一把保护伞》(评论,作者张淑琴),《甘肃教育类政协提案件件有着落》(消息,作者赵彤),获全省政协好新闻二等奖;《省政协委员调研后指出 民族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消息,作者杲再羽),获全省政协好新闻三等奖。
2003年,《民主监督正当时》(通讯,作者于爱云、张恒山)获全国政协办公厅主办的第十二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万里健杯)三等奖。
2004年,《知情出力献良策,团结一心抗非典》(图片,作者杲再羽)获全国政协办公厅主办的第十三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万里健杯)三等奖。
2006年,《老子在甘肃临洮飞升?》(通讯,作者王聪)获甘肃新闻奖三等奖。
2007年,《甘肃科技馆:为伊等得人憔悴》(通讯,作者王聪)获全国政协好新闻(华亚杯)二等奖,并获2008年度甘肃新闻奖三等奖。
2011年,《艰难的重建之路——赴陇南市文县灾区调查纪实》(通讯,本报记者王聪,责任编辑崔莹)获全国政协办公厅主办的第十九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好新闻三等奖;《对“官二代”现象的一声叹息》(记者长河、编辑刘剑琴)获2010年甘肃新闻奖报纸评论类二等奖;2010年1月22日4版(编辑刘剑琴)获甘肃新闻奖报纸版面类三等奖;《甘肃医药尴尬了谁》(记者崔莹、编辑刘剑琴)获报纸副刊类三等奖。
2012年,2011年11月4日4版(编辑崔莹)获2011年甘肃新闻奖报纸版面类二等奖;《养老金改革的脚步别慢下来》(记者长河、编辑崔莹)、《政协作用在全省低保政策中熠熠生辉》(记者长河、编辑王丽娟)分别获甘肃新闻奖报纸评论类、报纸通讯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