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
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下设小流域土壤侵蚀与森林水文机理与过程、荒漠化生态修复机理与过程、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机理与过程等3个研究方向。
所依托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为我国本研究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及博士授权单位,它隶属于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对国内此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带头和示范作用。
拥有ELE全自动荒漠化监测系统、RC-30HFW大型人工降雨模拟系统、HP9000图形工作站及RS-GIS-GPS软件等大型研究设备和6个野外定位开放实验基地,这些基地横跨我国的黄土高原、华北土石山区、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区、长江中游三峡库区、北方风沙区等区域,基本覆盖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所制定的分区。可以完成降雨、径流、泥沙的自动半自动监测、荒漠化动态监测、小气候动态等诸多项目的研究。
实验室现有人员52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3名,教授21名,副教授22名。另有国内外兼职教授、副教授10名。45岁以下的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优秀校比例。50%以上教师具有在国外研修的经历,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被评为部级突出贡献专家,3 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2人获政府特殊津贴,2人进入林业行业跨世纪人才工程,1人进入国家跨世纪人才工程。
本实验室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紧跟国际发展前沿,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急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继续加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发生机理方面的研究,建立评估预测各种水土流失形式的数学模型,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不同流域尺度森林植被结构格局与水文功能过程规律、土地荒漠化的动力学机制、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与结构设计、{TTc牛逼}逆境条件下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开展创新性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并注意扩大科技成果应用与辐射范围,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