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总称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总称,称为水平地带性。在广阔的区域内,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的相互组合决定着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水平地带性是相对于垂直地带性而言的地带性。
概念
纬度地带性是热量条件随纬度有规律地变化而出现的植被由南向北呈带状分布。经度地带性是由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大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导致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从而使植被从沿海到内陆呈带状分布。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地球植被分布
地球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已为许多植物地理学工作者所研究。早在1933年,布罗克曼-耶罗什(Brockmann-Jerosch)和留贝尔(Rübel)根据欧洲和非洲西海岸植被分布状况,绘制了理想大陆植被分布模式图。他们假定地球表面是均一的,海洋又位于大陆西侧,气候的大陆性由西向东增加,当然,这种分布模式图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瓦尔特曾经作过一张“平均大陆”植被模式。在一张植被图上把所有的大陆合在一起而不改变它们的纬度,在图上充分表现了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差异以及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差异。如南半球南半球海洋面积大,基本上没有寒温带和寒带;在40°N和40°S之间的大陆东侧,由于信风的影响而完全没有干燥区域,而在大陆西侧亚热带荒漠伸展到沿海。
一些学者也探讨了植被-气候之间的定量关系,并计算出一定的气候指标作为划分植被带的依据。比较有名的有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划分和吉良的温暖指数。吉良(Kira)的热量指数计算公式为:
WI=Σ(t-5) WI-温暖指数, t-平均温度
其中n为t>5℃的月数,t为月均温。
他根据热量指数划分以下各带:WI=0:极地永冻带;WI=0-15:寒带;WI=15-45:亚寒带;WI=45-85:冷温带;WI=85-180:暖温带;WI=180-240:亚热带;WI>240:热带。他还把温暖指数和柯本等的干燥度指数结合起来,作出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生态气候图,在水热二维空间中划分植被带。
1964年,瓦尔特绘制出了较准确表达地球植被分布的世界植被图(图5-15)。该图虽然作了很多简化,但表示了地球上不同区域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以下根据该图概述地球植被分布的规律:
欧亚大陆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可以用以下三个系列来表达:
(1) 东部(太平洋沿岸):从北到南依次出现冻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
(2) 内部(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从北到南依次出现冻原、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
(3) 西部(大西洋沿岸):从北到南依次出现冻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林
比较大陆东岸和西岸可以发现,东岸的落叶阔叶林仅出现在沿海,在内陆迅速尖灭,而西岸的落叶阔叶林可以深入大陆内部很远的距离,原因是大陆东岸冬季受盛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沿岸又有寒流经过,气候寒冷而干燥。此外,西岸的落叶阔叶林比东岸更靠北,原因是西岸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为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冬季气温偏高。
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受到强盛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常绿阔叶林发育,而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则为硬叶常绿林(地中海沿岸)和亚热带荒漠(北非)。
2.非洲
非洲植被分布的总体特征是赤道两侧基本对称,纬度地带性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热带雨林仅限于几内亚湾和刚果盆地,这与暖洋流和海洋性气团带来的湿润气流有关。而大陆东部同纬度的印度洋沿岸的索马里由于受季节性寒流经过以及来自内陆的干燥东北信风的影响,出现荒漠。
3.北美洲
北美洲大陆东岸和欧亚大陆东岸相似,从北到南依次出现冻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整个北美大陆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森林,经度地带性明显。这种经度地带性的出现主要与大西洋暖湿气团带来的水分从东到西逐渐减少有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4.南美洲
南美大陆东部和中部的植被分布与非洲相似,但相同的植被带所处的纬度偏南。在西部(安第斯山脉以西)由北到南依次出现亚热带荒漠、硬叶常绿林和温带森林。
南部的阿根廷从东到西依次出现草原、荒漠和森林,经度地带性明显。
5.大洋洲
整个大洋洲的植被格局为接近圈层状分布,由内向外依次出现荒漠、稀树草地和森林。
中国植被分布
经度地带性分布
中国地域辽阔,北部和南部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存在差别。以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部为暖温带、温带和小片寒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南部为亚热带和小片热带,东部为森林,西部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
在草原带,植被从东到西依次出现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化草原。在荒漠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半荒漠、典型荒漠和极旱荒漠。
纬度地带性分布
以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和青藏高原的东缘为界,可以将中国划分为东部湿润区和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两大部分。
在东部湿润区,由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耕作植被受到热量条件的影响也出现相应的分异,在寒温带和温带分别为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和耐旱作物,在暖温带可以达到两年三熟或三年四熟,亚热带以一年两熟为主,在热带地区则为一年三熟。
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由北向南依次出现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和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相应的耕作植被在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带依次为一年一熟的旱作以及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旱作,在高寒荒漠带则无农业植被,在高寒草原带只能局部种植青稞,在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则为一年一熟的青稞或春小麦。
规律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由于地形的复杂可分为东西两部分。首先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 +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 +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 + 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 + 暖温带荒漠带一高寒荒漠带一高寒草原带一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5:40
目录
概述
概念
地球植被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