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新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
翠竹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9千米,它东临泰宁路,南至爱国路,西到北倚于翠竹公园。共有280栋住宅楼,本村人口约5000多人,外来暂住人口约17000多人。人文环境典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社区。
建制沿革
该村是移民村,1959年修建深圳水库时,将位于库区内的黎围村、草塘围村、大埔村、香园仔、大径村部分、菠萝山等6个自然村从库区移民搬迁合并,故取名水库新村。最先迁址位于现泰宁花园处,称为老围;20世纪90年代初从泰宁花园(老围)迁入现址(新围)。
1959年,属宝安县附城公社新村大队;1961年,属南头区附城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附城公社新村大队;1983年,属罗湖区翠竹街道新村行政村;1992年,属罗湖区翠竹街道新村社区。
移民建村合并的最大自然村是黎围村,有261户,郑、刘、黄、邱、易、张6姓。郑姓,早年从河南荥阳迁移至广东
惠州陆丰,后迁入黎围村;1959年从黎围村迁移至此地。黄姓,早年从东莞田心百菓洞及海丰五云洞迁至黎围村;1959年移民迁此。草塘围有20余户,廖、林、刘、黄、何、李、钟、袁8姓。大铺围有17户,何、张2姓。香园仔有12户,林、李2姓。大径村有11户,张、李、殷3姓。菠萝山有6户,均为张姓。该村组建时有13个姓,现有20多个姓。
地理环境
该村相邻自然村有水贝村、
东湖街道布心村。现位于深圳南部的山间谷地,村后的大头岭山海拔153.24米。
人口民族
2015年末,户籍人口2200人,其中男性1080人,女性1120人;80岁以上27人,最年长者96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191人;海外留学9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35000人。与该村村民同宗的港澳台同胞168人。与该村村民同宗的华人华侨约15000人,主要分布在英国、马来西亚、荷兰、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归侨3人。
民系方言
经济
1959年建村前以农业生产为主。1960年,政府建立水库林场,安置部分村民成为林场工人。1961年后,政府划拨部分水田和旱地,村民恢复以耕田种地为主的农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后,村里开始建厂房和工业区,多出租给港商,也有国内其他区的企业在此租房办厂。1992年,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实业股份公司,开始向商业、房地产业发展。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等。该村气候适合多种果树生长,现在的花果山果场种植的水果品种主要有荔枝(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石碣龙眼、杨桃、柿子等。
地方特产
特色传统食品有红茶果、清明茶果、清明仔、鸡屎藤粄、
艾粄。特色工艺品有箩筐、
凉帽等竹制品。
地方交通
爱国路、太宁路经过该村。
社会事业
1965年通电,20世纪80年代通电话、通自来水,90年代末通互联网,2007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内有
泰宁小学,创办于1999年,2015年有20个班,在校学生988人,教职工58人;为深圳市一级学校。新村幼儿园,创办于1986年,2015年在园幼儿310人,教职工42人。村里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老人活动中心等。1996年,创建深圳市第一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地方文化
该村存有《郑氏族系大典》,由郑自修于2004年纂修。其中收录有郑氏“十二项规训”“八德家训”。2011年郑煌安、郑伟新、郑伟明、廖瑞光、郑裕春等纂修《水库新村村史》。存有《郑氏族谱(上册)》,下梅林村郑氏族谱编纂会于2015年纂修。《郑氏族谱(下册)》,由水库新村郑氏族谱编纂会纂修。
该村每年举办两次盆菜宴,每年年底的股东大地会摆40多桌;另一次盆菜宴是冬至前后,60岁以上老人参加,摆15桌左右。大盆菜是用木盆盛菜,一围摆一个木盆,约10人一桌。大盆菜富有乡土气息,烹饪方法也十分考究。
舞麒麟技艺形成于清末民初。每逢春节拜年、嫁娶迎亲、新宅落成等民间喜庆活动有麒麟表演助兴。麒麟队一般有几组队员更替,加上锣、鼓、钗、唢呐演奏和武术表演等成员,有30一50人。麒麟头一般宽0.8米,高0.7米,小的重3千克,大的重4千克,麒麟眼睛可转动,下巴能翕动。麒麟队每次表演前,按祖传规矩拜祭武师和先祖。舞麒麟全套舞下来共10节,分出洞、挠头、舔脚、耍尾、寻青、采青、醉青、铲脚、拜脚和“聊花园”等。
该村舞麒麟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廖瑞光、郑虎臣、郑宠传。
主要人物
郑裕尧(1875一1953),民国时期建筑交通专家。毕业于
北洋大学,曾任粤汉铁路总工程师,曾与
詹天佑共事。
郑宠传(1889一1964),舞麒麟第二代传人,师从郑虎臣,师徒二人将舞麒麟发扬光大。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