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窑
唐代烧造青瓷的古窑
水车窑,又称梅县窑,是唐代烧造青瓷的古窑。据现有考古资料记载,其窑址约有七处,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的瓦坑口、罗屋坑以及梅县区南口镇崇芳山等地,中心窑场在水车镇瓦坑口一带。水车窑青瓷兴盛于唐代中晚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水车窑青瓷是中原文化和客家梅州本土文化的结合,也是唐代外销量最大的瓷器之一,其通过韩江远销南洋各国
历史沿革
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带来了很多的生产技术,其中就包括很多陶瓷技术。先民们在梅江河边造了一个个瓷窑。而在唐代,梅州还是属于潮州府管辖。明代之前,梅州的手工业均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根据考古专家的数次考察发现,从唐代开始梅州地区就有了陶瓷的出现。且很多水车窑都出土于唐墓,陶瓷发展史中也有窑址可考究。
水车窑出产的瓷器也成为外销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泰国、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今朝鲜、日本、埃及、巴基斯坦、伊拉克、泰国等地,都出土过唐代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广东梅县窑及唐三彩。
“梅县水车窑”这个名字的由来,一开始有很多种叫法。上世纪80年代之前,水车窑的价值还未得到认可之前,名字很多,如“梅州窑”“客乡青瓷”“唐宋客乡窑”等。1983年,专家在水车镇到畲江一带挖掘出不少水车窑的瓷器,是这个地区的一个名片。且周边地区也有其它不同的瓷器,为了区别地区之间的工艺差别,因而最后定名为“梅县水车窑”。
水车窑特点
水车窑于南北朝后期至唐代初期创烧,盛于中晚唐,宋代已少有生产。产品不仅满足当地市场所需,还远销海外。归纳有几个特点:
品种多样,造型丰富
据现有考古资料记载及笔者多年来收集的实物来看,水车窑烧制的产品有碗、碟、杯(盏)壶、鼎、盂、军持、罐、炉、瓶、灯、灶、砚等等。从陶瓷的功用来考察,这些种类可分为祭器、明器、实用器三大类;基本能满足唐代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祭礼、葬礼等所需并有批量销往海外市场。
生产量最大的应是碗和碟。碗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玉璧足葵口碗,四瓣口,又称四出线,四棱线(即碗边开对成四小口?每口有一凸线直下底心);另一类是矮圈足碗,同是四瓣满釉;器物和制作方法极似中国唐代最著名的浙江越窑的产品,唯支烧法有小区别,水车窑是满施釉后在碗外底足擦去三块釉后叉型支具装烧,三块擦痕明显。越窑产品则底不施釉,为圆型垫支烧、露圆形垫痕;此类碗有达34厘米口径的,应专为外销所制。
釉色青莹,温润似玉
梅州水车窑的胎质坚硬、厚实,但欠致密细腻,手指叩之,声音不够清脆。胎色多呈青灰色,深灰色或灰白色。水车窑主要以釉质釉色取胜,其能傲居唐代广东各瓷窑之首,全凭青翠娇嫩的釉色和温润似玉的釉质。釉质分玻璃质感和半透明釉,并有厚、薄釉之分,釉面有开片纹和不开片纹两种。开细片纹者,如宋代哥窑的鱼子纹。釉厚者如厚冰堆积、晶莹剔透。综合实物表明:水车窑大多以玻璃釉为主,上品者如琉璃,似玛瑙,观赏价值极高。其次为半透明釉,无开片纹(出土时间长遇空气变化亦有出现隐隐约约的浅裂纹);釉色有湖水绿色,豆绿色、黄绿色、艾色等,并有褐色的紫衣釉品种,无论何种颜色均朗润清淡、气韵天成。其中以湖水绿色最值一提,比之唐越窑秘色瓷的“千峰翠色”及后世宋代的盖世名品龙泉窑的粉青釉毫不逊色。
光素无纹,不重装饰
大唐时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追尚朴素、古拙、端庄、纯净、实用之风。由此,全国各地烧制的陶瓷大都以光素为主,极少纹饰,以釉面清纯、温润似玉为追求目标,尤其是皇室贵族用瓷。梅州水车窑所制青瓷亦步随此一风潮,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出土品有刻、划花等纹饰者,正如曾广亿《广东唐宋陶瓷工艺特点》一文中描述“广东唐代的日用陶瓷,从出土器物来看,除个别罐、盂镂连线孔外,其余均系素面,胎质厚重,可知当时在陶瓷的制作方面讲究实用,不重纹饰、在釉色方面追求玉的效果,一般唐瓷施釉较厚,就是这个原因。潮州北郊窑和梅州水车窑烧制的产品有不少碗、碟、壶、盆、罐等通体釉面光洁无瑕,色泽青中微泛黄色,晶莹夺目,达到了似玉的要求。”
制作考究,技术先进
根据现有资料表明,唐代梅州水车窑的青瓷制作技术和窑炉选型等方面都是比较先进且极富创新改革精神。基本上吸收了唐代同时期最先进的技艺,与被称为唐代青瓷瓷都——浙江越窑所使用的技艺几乎无区别,有些技术沿习一直还在使用。
总的来说,梅州水车窑在中唐以来,以烧制青瓷为主,当地工匠积极吸收全国各地陶瓷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及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产品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大胆借鉴国外金银器的造型,创造出具有外域风情的瓷品
制作工艺
梅县水车窑制瓷工艺技术与中原及江浙一带的陶瓷工艺是一脉相承的,由于注入了来自中原客家先民的知识技术,使得水车窑的大部分工艺技术与全国各地著名窑场处于同一水平,有的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水车窑其制瓷先进工艺除原料粉碎、淘炼、成型技术的普遍提高外,釉料处理和施釉技术也较以前有很大改进,如普遍施釉土技术等,最为突出的工艺成就和贡献是匣钵装烧技术的应用。匣钵的创用,使中国越窑成为一代名窑,并促成了五代时期越窑“秘色瓷”的新发展。值得称道的是,敏锐、聪慧、善于吸收运用先进手工艺技术的梅县水车窑匠人几乎是同一时期采用以上所列的先进制瓷工艺的,以至于水车窑成为广东名窑,创制出被誉为“南粤秘色瓷”的青瓷名品,并名扬东南亚各国。其中最突出的技术是水车窑的制胚成型技术。中唐时期,梅县水车窑匠人已熟练掌握了制胚技术、其瓷器成型规范,器型规整,尤其是罐、水注、执壶、碗等精品,胎面光净,釉层均匀,构廓流畅,制作十分工整。
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烧造,瓷器釉层的颜色、光泽、表面形态等都与烧造的温度和气体氛围密切相关。可以说,烧造是制瓷过程中最终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一步,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水车窑的烧制技术使用的是中唐时期最新、最先进的匣烧技艺,匣砵装烧可是起身不留任何支撑烧痕,器体光洁美观
除了水车窑本身土质好以外,烧制的技法也大有讲究,不仅温度要在1200到1300摄氏度之间,还运用独有的匣砵装烧,用一个盒子把器物套住来烧制,让瓷器受热均匀。还有很多水车窑青瓷采用的是垫烧的方式,器皿底部呈现“品”字形的垫烧痕,都是为了让器身有均匀的质感。
其他地区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羊宫窑邛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等,河北省烧造白瓷的窑口最多,除邢窑外,曲阳、平阳、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烧造白瓷,有些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以烧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窑,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
邢窑白瓷有细粗之别,细瓷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间施有化妆土的瓷器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地理环境
梅县水车镇位于梅江边,水路交通便利,通过梅州可达潮州,而潮州港则是当时粤东地区的对外贸易港。加上梅州紫砂陶土、瓷土、钾长石、稀土等自然资源丰富,梅县水车地处粤东山区的梅江河畔,该地陶土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因而很快地就发展起来。
历史价值
水车窑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历史年代久远,世界各国及我国博物馆藏有像水车窑年代这么久的青瓷不是很多。全国各地的展览里面80%的东西还是以陶瓷为主。最早的丝绸之路留下来的陶瓷大多是在宋朝,保留下来最早的就是南宋的,唐代的陶瓷屈指可数。”
其二是器型美观,观赏性强。说一个瓷器“本质”好,便是指制作的泥质要好、工艺要高。一般来说,瓷器的烧制要在1250度到1300度之间,而当时温度的掌控全凭工人自己。水车窑在古代陶瓷领域能够有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当时的技艺分不开的。2008年,CCTV的《寻宝》节目走进梅州。水车窑在众多的名贵字画、瓷器、木雕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梅州国宝”。当时,很多的专家认为,水车窑能经历上千年的磨洗,却依旧非常漂亮,可见当时工艺之高;且保存完整,器型美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三是如今存量稀少。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地人都不了解水车窑,刚开始要么就被不知情的农民丢弃、毁掉,要么就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廉价买走。直到21世纪,一些专家、学者在报纸和书籍上发表有关水车窑的文章之后,才引起了广泛注意。由于水车窑是存在于千年之前的瓷器,且在当时只是普通用器,一般的老百姓家中几乎没有特意留下。据专家介绍,现存的水车窑应该不超过两百件,而且99%是古代的墓葬品。
其四是非常具有梅州地域特色。对于水车窑的价值,客家文化研究学者熊青珍认为,陶瓷是一种材料,如果将“客家文化”引入青瓷艺术中去,对于形成独特的客乡青瓷文化将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客家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梅州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考察者和投资者也越来越多,用青瓷艺术去表现它,以此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不失为一种新的延伸。
专家点评
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曾评价:“唐代水车窑的制瓷水平已经达到全国的制瓷水平,和北方窑口的工艺差不多,甚至有些产品已经超过了北方窑的制作工艺。”
广东考古专家杨少祥在《广东唐至宋代陶瓷对外略述》中,对水车窑远销海外的观点也加以说明,“广东唐代生产外销瓷的窑厂,目前所知有潮州北郊、新会官冲、梅县水车……”
传承保护
梅州市收藏家协会从2008年起先后在国家工商总局共注册了与水车窑有关的四个商标,分别是程乡、客乡宝、客乡民间国宝、客都民间国宝,目前开发了5个品种,分别是四系罐、八足砚、簸箕砚、兽足笔洗、棱口盘,接下来还将计划开发双鱼罐等多个品种。
出土文物
20世纪70年代,在农田基建工地屡屡挖到唐墓,发现青瓷陪葬物。20世纪80年代,广梅汕铁路建设前期,有很多民间的坟墓里挖出了青瓷器物,引起了政府的重视。1982年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冯先铭到梅县水车镇瓦坑口、罗屋坑等唐代窑址现场考证,证实畲江镇唐墓发现的青瓷是唐代生产。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土的水车窑古青瓷主要有唐代的碗、碟、罐、砚等40多个品种,其中的精品有四系罐、八兽足砚、双鱼罐、把壶等。2008年,四系罐被中央电视台《寻宝》活动评定为“民间国宝”。这些出土的青釉瓷大多是民间的生活用具,比如吃饭的碗、盛菜的碟、喝酒的杯壶,还有鼎、罐、炉、瓶、灯等等。
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一艘9世纪初的沉船,该船被命名为“BatuHitam”,中文译为“黑石号”,“黑石号”出水6万多件文物,其中,广东地区生产的青瓷,有700多件,其中质量上乘的为梅县水车窑产品。
在水车窑出土的青瓷中,除了生活用品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类别,就是瓷砚。比如唐代八兽足青釉砚是梅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个八兽足青釉砚是在唐代梅州人的墓葬中发现的,唐代梅州人习惯以砚下葬,可见砚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不仅是当时人们日常习字书写的用具,更以明器(即冥器)的身份融入民间习俗中。
不仅在广东本地出土,水车窑青瓷碎片的痕迹还在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地被发现。当年这些精美的唐代水车窑青瓷就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所以水车窑也是目前所知广东最早销往海外贸易瓷的实物例证,代表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中国民间工艺。
水车窑产品的外销,是梅州地区国际贸易历史的生动例证,对早年客家地区华侨历史的形成亦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物展出
2008年9月27日,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走进梅州海选民间收藏珍宝,经过四天层层选拔与评审后,唐代古程乡水车镇的水车窑四系罐从一万多件宝物中脱颖而出,摘取“梅州民间国宝”桂冠。
2019年10月11日,有“梅州民间国宝”称号,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唐代客乡青瓷水车窑首次在梅县博物馆公开亮相。
2021年1月26日,“泛海凌波——9世纪以广府为中心的贸易陶瓷专题展”在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开展,68件(套)“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是首次在穗展出,唐水车窑青釉碗、黑陶罐等文物产自千年前的广东。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0 14:1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