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堡
浙江省温州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昌堡,俗称新城,浙江省温州市东南约25千米的永中镇新城村,总面积33.99万平方米,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历史沿革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王氏祖祠始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都堂第始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王叔果王叔杲兄弟率众筑永昌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世裔桥始建。嘉靖四十年(1561年),永昌堡遭台风毁,王叔果修葺。明万历二年(1574年),布政司祠始建。万历四年(1576年),士大夫祠(右司马第)、左昌桥始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第始建。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昌堡毁。清道光年间,永昌堡有修造。
民国时期,永昌堡有修造。
1982年以来,永昌堡南北城门旁城垛、城楼已经修复。
2002年5月,意大利普拉托省牵头,联合法国巴黎市和西班牙阿利坎特市,共同实施了“亚洲城市项目”,对都堂第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使檐廊、窗棂恢复原有的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风”明“韵”。
建筑格局
永昌堡,明城堡,俗称新城。南北长约757米,东西阔约449米,城高约8米,基宽3.9米,周长2688米。总面积33.99万平方米。设陆门4座,水门4座,敌楼12座,城堞口905个,外有护城河。堡内古建筑包括:王氏祖祠、布政司祠、士大夫祠、都堂第、状元第、王绍志故居及明、清民居30座。总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墙内外壁用块石叠砌,内填沙石。多数由门厅(台门)、前厅、大厅及两侧厢房组成,主建筑明间大多抬梁式,其余穿斗式,多为双坡小青瓦硬山建筑,雕饰较简洁。民居在厢房或两侧常布局客房、书房、厨房等,后院设花园或小菜地。堡内二渠贯穿南北,可通舟楫,渠上架有数座石桥。除西面和东面南部城墙残缺、东城楼早毁以及城垛被破环外,其余尚完整。
建筑特点
永昌堡建筑特点:一是兼具军事色彩和人居生活色彩的私家抗倭城堡;二是明代温州地区具有丰厚人文内涵的文化中心;三是具有明代建筑特色的滨海型浙南水乡。
永昌堡从造型角度看,最大特色表现在檐上,堡内的檐门类较多,屋面外伸形成很深的屋檐,楼房分层处设腰檐,局部屋面升高形成重檐,为保护山墙不受雨淋,产生了山檐,室外走廊多以坡面形式处理,又产生廊檐;在山面或没有腰檐的墙面上开窗开门多加两坡,就是窗檐、门檐;有些食物、种子雪藏在通风、防湿的地方,又创造了檐箱;此外,为了适应沿海风大的特点,在主体建筑山墙的两端往往加披、抵住山墙,增加了建筑物的刚度,同时可遮雨防太阳辐射,这种披屋,扩大了的檐,又派生出另一特色。
永昌堡雕饰建筑特色:厅堂是江南常见的“明上彻造”,建筑中的梁都雕成半月或马头的形式,故称月梁,月梁的雕饰以浮雕为主,在其两端都要雕饰几道弯曲的线条,从粗到细,被称为虾须;不承重的木梁及门窗部分则采用圆雕或透雕的手法,如“喜鹊登枝”的雕花窗饰;承重的木梁因为要承重故只采用浮雕,雕饰一些吉祥图案;大宅门的墙面和脊梁颇具温州瓯越特色,屋脊上有双凤装饰;防火墙上是一个具温州瓯越文化的“糖金杏”型的装饰,有多子多孙的喻意。木雕题材多以戏曲人物故事、祥禽、瑞兽、四季花木等为主,技法有浮雕、圆雕、镂空雕、阴阳雕等,木雕的主要功能是审美、认知和教育;砖雕多见于堡内建筑的大门、屋脊、墙面、影壁等部位。
主要建筑
环海楼
环海楼因“环海为池,适揽朝宗之会”而得名,“环海楼”温州话发音可读“望海楼”,古时登上环海楼就可以看到东海了,但现在因城市的发展已经望不到海了。环海楼占地有700多平方米,里面设有二重门、瓮城、炮道,在永昌堡四座城楼中规模最大。
通市门
永昌堡北门,因直通集镇都市故命名通市门。曾为战时指挥部,占地约50平方米,设有闸门二重防护。楼上建面阔三间,砖木结构,歇山顶的谯楼,门面砌以青砖。通市门虽经战乱,但经多次维修基本保存完整。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是王氏宗族文化的象征,坐落在永昌堡通市门边,是族人王澈所建。宗祠为二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占地约8670平方米,大门是花岗岩结构的石碑楼。正厅上方有一块“奕世簪缨”的匾额,意思是家族世代为官。王氏宗祠分七个展厅,正间的五个展厅分别为“粼谊长存”厅、私塾、正厅、“姻族千秋”厅和“王氏名人”厅,介绍当地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两边侧廊则分别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向游客展示抗倭历史和城堡文化。王氏宗祠后有一幢五间二层楼仿古式的永昌图书馆,藏有永昌堡历代进士举人所著的70多部明版著作图书,图书馆后院还有一个私家花园,亭、桥、池、石、廊兼备。王氏宗祠是永昌堡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宗祠,是王氏族人用来祭祀先祖和讨论宗族重大事项的一个场所。
都堂第
都堂第位于御史巷1号,是明嘉靖年间督察院佥都御史王诤的故居。屋舍为典型的明清东南沿海水乡人家布局,三面临水,坐北朝南,有七间两进,中后院各有轩房三间,以木结构为主,辅以青砖花岗石,整座建筑端庄巧雅。
洞桥底40号(右司马第)
永昌堡洞桥底40号为右司马第,系王叔杲(1517~1600年)故居,坐西朝东。建筑為二进两廂合院式,占地面积约2168平方米。王叔杲是永昌堡的始建者。
上仓1号王宅
上仓1号王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由门台、天井、东西厢房、正屋、后院、偏门台、围墙组成,木构架,硬山顶。民国初曾设当铺,归属恒泰商号管辖。
状元第
状元第位于状元里18号,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系万历年间武状元王名世故居。建筑布局二进四厢合院式,占地面积约2092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为门台、前厢房、前厅、内厢房、正堂,主体建筑结构保存完整。
石桥
永昌堡城内有两条南北走向的上下两河,各穿过水门与城外河道相通。上河位于生活区和商业区之间, 故上面建有五条风格各异的石桥,一桥一式,五桥四样:梯式、彩虹式、坡式、直通式,以及明代万历、成化年间所建的左昌桥、东门桥、连芳桥,保留较好。其中上河虹形式的左昌桥,石拱单孔结构,因桥孔呈圆形,又名洞桥,桥长约12米,石级踏步,桥面均为长条石板,雕琢图案花纹;上河梯形式的世裔桥,在永昌博物馆右前侧,单孔石结构,因桥两面有阶梯与石栏杆,形如楼梯,故俗称楼梯桥。堡外的“望海桥”原为12孔梁式石板桥,称‘十二间桥’,后改为8孔、7孔,今桥长37.80米,桥南北两侧置青石栏杆,并立石狮。望海桥边还有3棵百年以上无柄小叶榕,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树名木,树高几十米。堡外的东引桥,为3孔石桥,桥的东西两侧分别用楷书阴刻“东引桥”、“崇祯四年□建”等字(□为无法识别字),桥面遍刻云纹、回纹等吉祥图案,是研究明代温州地区民俗纹饰的宝贵资料。
历史文化
相关记载
最初的永昌堡东南西北设陆门环海、迎川、镇山、通市,门将砌青砖,设防有闸,门二重,城门上设谯楼。城内开二渠,俗名上河、下河,引水入城,贯穿南北。上河向西开五浃:西宅、状元、三房、西门、上仓;下河向东开五浃:扑树、经魁、御史、板桥、圣门。上河置南水门、会秀、汫头、左昌、世裔、北水门七桥,下河置南水门,东门、东昌、北水门四桥。
王氏家族
永昌堡内居民大都姓王,王氏族人学风醇厚。自明代弘治以来,有状元1名、榜眼1名、传胪1名、进士者13名、副榜4名、举人30余名,著作达100多部。
文物价值
永昌堡是民间自发构建的抗倭城堡,在浙江省现存的抗倭城堡中,永昌堡是唯一一处由民间自发兴建的抗倭城堡,对研究明代沿海抗倭体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明清时期温州文化中心,是浙南水乡风貌的典范。永昌堡以古城堡为外在形象,以上下河、堡内外农田为特色,以居住区内的明清民居祠堂为集中代表的古村落风貌显示了较高的历史人文景观价值。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永昌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1994年,永昌堡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永昌堡浙江省温州市东南约25千米的永中镇新城村。
交通信息
自驾线路: G15沈海(甬台温)高速于温州东出口下,经机场大道—龙江路—龙海路—高新大道—环海东路到达永昌堡景区。
公共交通:温州市区可坐9路,21路,48,49路,62路至永中下,再乘坐三轮车可直达;132路到永昌堡西。
高铁:附近高铁站为温州南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5: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