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陵
宋太祖赵匡胤陵寝
永昌陵,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南15千米西村镇北的龙洼,在永安陵西360米,沱村东南500米许,永安路西侧。
历史沿革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十三日,宋太祖灵柩发引,二十五日掩闭皇堂,葬于永安陵西北,即永昌陵。
建筑格局
永昌陵位于坞罗河南侧、西村北,东邻其父赵弘殷永安陵,西靠其弟宋太宗永熙陵。永昌陵由上宫、下宫、孝章宋皇后陵、章怀潘皇后陵以及两个陪葬墓组成。永昌陵下宫地势南高北低,从陵区南端的鹊台至北神门石狮,南北落差达17.3米。永昌陵陵区东西231.6米、南北235米。四面中央各辟一门。门址宽约18米,四门外各置石狮1对。陵园南门与乳台间距142.5米,乳台与鹊台相距155米。二乳台东西间距50米,二鹊台东西间距54米。陵区南门与乳台间是神道,神道东西间距45米。神道对称列置各种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华表、石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各1对,石马及控马官、石虎、石羊各2对,“藩使”3对,文、武臣4对。永昌陵四门外有石狮,南门石狮北有武士,南门内陵台前有宫人。由于常年平整土地,永昌陵陵区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鹊台至北神门处有八阶台地,每阶逐次降低0.8~2.7米不等。
据《宋史·礼志》记述,永昌陵原有皇室陪葬墓15座。墓主人见于记载的有许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楚王元佐夫人冯氏、将军惟正亡妻裴天等。
文物遗存
鹊台2个,东西并列,间距42米。两鹊台为夯土筑成,平面大致呈方形。乳台2个,位于鹊台之北115米。西乳台东西并列,也为夯土筑成,顶部隆起,平面略呈长方形。东乳台底部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高3.2米;西乳台底部东西长11米,南北宽6米,高3.6米。
宫城位于神道石雕像的北端,南神门距乳台基址约165米。宫城四周的神墙,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在,存有四神门两侧的门阙和四隅的角阙基址。神门两阙台的间距一般为15米,门阙与角阙基址的间距在85~90米之间。根据现存门阙和角阙基址的位置看,宫城平面呈方形,边长约为240米。
陵台位于宫城正中,距四神朗台的距离为93~97米。永昌陵陵台底边长48~55米,高14.8米。陵台现呈方形覆斗状,台顶平坦,四坡面斜直。顶部东西长18米、南北宽14米,底部东西长48米、南北宽45米,高14.4米。
华表高5.8米,宽1米,下为方形基座,上置莲花形柱础。柱身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渐收杀,柱顶为仰覆莲间以宝珠上加合瓣莲花结顶。柱身菱面雕刻为减地和单线阴刻两种,画面内容有云龙纹、长颈宝瓶和卷草花卉等。在巩义市宋陵的华表中,永昌陵华表雕刻最佳,构图精美,线条流畅。
石象长2.55米、宽1.1米、高2.15米,驯象人高2.23米、宽0.79米、后0.56米。石象身躯庞大,造型雄伟,身披华丽的锦绣,背置莲花座,象鼻拖地,面饰辔勒。象取立姿,腹下镂空。驯象人头戴包头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块玉带饰物,双手拱于胸前,执驯象物。
瑞禽高2.2米、长1.73米、宽0.63米。整体似圭形,浮雕层叠山峰,两侧和顶端未雕出山峰纹。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只马首、龙身、鹰爪、凤翅、雀尾的怪禽。东列瑞禽是巩义市宋陵现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余均为马首)。
角端高2米、长2米、宽0.8米。角端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它象征着吉祥、嘉瑞。其形象为独角,前唇特长,或卷或伸,四足如狮,两肋雕有双翼。
石马高2.1米、长1.8米、宽0.74米。控马官高2.7米,胸宽0.7米、厚0.5米。石马马身上雕饰出鞍、鞯、镫、缰、羁、铃等马饰。控马官头戴幞巾,身著长袍,手执杖或缰。
石虎高1.7米、长1.3米、宽0.55米。身躯庞大,雕刻细致,造型逼真。
石羊高1.6米、长1.2米、宽0.5米。造型浑实,通体素面。
“藩使”高约3米,胸宽0.85米、厚0.68米。宋代文官以宰相为首,武官以枢密使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饰相同,其区别仅在文臣执笏板、武臣拄长剑。文武臣头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长袍,腰系方块玉带。
永昌陵四门外各有一对石狮。石狮左牡右牝,牡狮卷鬣,牝狮披鬣。南门外二狮为行狮、立姿,相顾对视,高1.9米、长3.08米、宽0.82米。东、西、北门石狮皆蹲踞昂首,高1.58~2.05米,长1.7米,宽0.7~0.9米。
镇门武士1对,位于陵园南门之外、石狮之北,高约4米,肩宽1.1米、厚0.7米。武士像高大、勇猛,头戴盔,身著甲,手执兵器。
宫人2对,分别位于南门内、陵台前。宫人高约3米,肩宽0.57米,厚0.4米,戴幞头,穿窄袖长袍,面部清秀,似为宫女。
文物价值
永昌陵规模宏大,地上建筑宏伟,石刻翁仲高大,奠定了宋代皇陵的建制。石刻造像为宋代早期石刻的代表作,既不同于永安陵,也不同于汉、唐陵。它以甲字形设置陵园建筑和石刻放置布局。排列集中的石刻群,比唐陵集中,石刻也雕凿细腻。
历史文化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建隆元年(960年)至开宝九年(976年)在位。世为涿州(今属河北)人,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积功至殿前都指挥使,拜定国军节度使。六年,升殿前都点检;恭帝即位,改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初,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平定李筠李重进叛变。次年,以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石守信高怀德等重要禁军将领兵权。继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平定南方诸国:乾德元年(963年)平荆湖(荆南、湖南),乾德三年(966年)平后蜀;开宝二年(969年)亲征北汉;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开宝八年(975年)平南唐。在进行统一战争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选精壮地方厢兵为中央禁兵,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将领拥兵谋反。平定湖南后,各州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又派文臣京、朝官任地方知县、知州等,代替军人掌地方政权。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权,并监察地方官。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其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政策,对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
保护措施
1982年2月23日,包含永昌陵在内的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永昌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南15千米西村镇北的龙洼。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永昌陵:从巩义站出发,路程大约12千米,约需21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3 16: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