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顺宗的永贞革新进行得并不顺利。由于准备不足,顺宗本人对改革决心不坚定,且急功近利,最终导致宦官俱文珍等联合部分藩镇一起向顺宗施压,囚禁顺宗,要求顺宗废除改革。顺宗无奈,只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重臣王叔文、王伾等被贬,“二王刘柳”集团被迫解散,核心人物都遭到了流放,史称“
二王八司马事件”。
王叔文、
王伾后被赐死。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等人的力量,迫使唐顺宗立
李淳(
李纯)为太子,八月又禅位于李纯,是为
唐宪宗,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永贞内禅的结果使得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一百四十六天内发生的“
永贞革新”全盘被推翻。
顺宗被拜为太上皇仅半年后,就归西了。永贞元年(公元806年)正月十八日,宪宗下诏告知天下太上皇染病,次日,宪宗宣布太上皇不治,驾崩,这突如其来的一切看起来太离奇了,像演戏一样。有人说顺宗是被人谋杀,也有人说顺宗是自然病死的。这其中的原因,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明眼人应该都能看出来,从顺宗禅位前后,这里边肯定是有猫腻的。很多人认为,唐顺宗之死为谋杀,唐传奇小说《
辛公平上仙》即为映射这一事件。
唐朝中后期,国家权力长期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盘根错节。改革者只是一小群地位较低的新人,有笔无剑。比如宦官拒不交出兵权,二王一点办法没有。“二王刘柳”一度头脑发热,互相吹捧是
伊尹、
周公、
管仲再世,豪壮得意、不可一世。这种狂热不但引发了普遍的妒忌和敌意,而且也无法冷静驾驭复杂政局,处理多方面牵扯关联。宦官集团则依靠实力强大的藩镇和老臣,实施反击。改革者的权力如同图画山岳,一戳就破,基础太脆弱了。
德宗积弊已深,企图采用“休克疗法”或“震荡疗法”,短短几个月就焕然一新,很难奏效。只有循序渐进,方为上策。但“二王刘柳”担心顺宗不久于世,以百米跑速度接连推出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结果欲速而不达。
改革集团仍然未能逃脱人性弱点。他们在运动中忙于升官,急于求成,一个接一个提拔朋友和熟人。只要团体内有人说“某甲可以担任某官”,过不了两天某甲便已得到这个职位。二王得势时,门庭若市。王伾还专门做了一个收藏礼金的大木柜,夫妇二人在大柜子上睡觉,享受金钱快感,结果授人口实。
改革深入之后,王、韦产生不同意见,窦群事件就是个例子。另外,
王叔文要杀刘辟,韦执谊竭力劝阻。还有个叫羊士谔的人指责革新运动,王叔文也要杀他,韦执谊以为不可。王叔文气得不得了。其实韦执谊的用意,是为了缓解改革者与众多朝官的紧张。韦执谊派人向王叔文解释说:“我并不是违背约定,只是多方设法成就老兄的事情罢了。”但王叔文不能容忍,甚至想杀掉韦执谊。
顺宗的禅位,标志着“永贞革新”成为一次失败的
政治改革,革新运动被扼杀, 唐朝政治更加黑暗,从此唐朝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个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继位的皇帝对前帝的私人,不论是非功过,一概予以驱除。宦官拥立皇帝,朝官分成朋党,本来就有相沿成习的趋势,在
唐宪宗以后,都开始表面化了。
“永贞内禅”并不是发生在唐顺宗
永贞年间,而是在唐德宗
李适去世后。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发生了被迫禅位于李纯的事件,顺宗被拜为
太上皇。此时距离春节还有四个月,为了纪念顺宗,宪宗李纯规定明年为顺宗永贞元年。实际上,顺宗在位的一年多(公元805年),唐年号仍为贞元,唐顺宗即位还未来得及
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