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府志
历代撰修的方志
《汉中府志》又称《汉南郡志》,是历代撰修的方志,总卷数为32卷。
图书简介
《汉中府志》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滕志”的基础上续修而成,增补了700余年之事迹。共32卷,分50目,内容丰富,考订精详,体例完备。原刻版在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战争中毁于战火,民国13年(1924)又将旧版重新刻印,并把清道光九年(1829)汉中府,知府杨名飚所辑节烈数百人事迹作为第33卷,刊附于后。
《重刻汉中府志》据[嘉庆]《汉南续修郡志》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重印于西安,主管再版官员林捷等人。全府志十二册,分为三十三卷。
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2010年后,汉中地方志办郭鹏点校[嘉庆]《汉南续修府志》本。鉴于《汉中府志》系文言文体、繁体字竖排,一般读者翻阅,仍难以读懂,我省地方志专家、原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鹏先生近来致力于旧志整理,对《汉中府志》进行了勘误、校注。一部150万字的《〈汉中府志〉校勘》,经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向国家新闻出版社总署审报,列入2010年度全国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予以出版资助,该书已经完成最后的校对,于年底面世,这部“久违”的古方志以新的文本流传开来。
版本源流
[嘉靖]《汉中府志》
10卷,明张良知纂修。张良知, 山西安邑县人。举人。明嘉靖间,以知州官汉中府同知。
这部府志完成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九月。分舆地、建置、田赋、水利、职官、宦迹、选举、人物、典礼、丛纪10门。叙事完备,考证严谨,尤其是对汉中的历史沿革考证详尽,为全书精华所在。此志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今藏北京图书馆藏有原版书、山东省图书馆(存卷1至卷7),及台湾、日本、美国藏有胶卷。陕西省图书馆藏有胶卷一个。
日本收录了大量原刻本藏于台湾的晒像印刷本。这些中国抗战时期北平图书馆托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善本地方志,后运往台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的明代善本方志,日本也有其晒印本,这类书大约有110余部。当然有些日本也藏有原刻本。那么除去日本收藏的,只藏于台湾的约有90部之多。这些书在大陆多以胶卷形式收藏,个别的有一些残卷或抄本及后来的刊本,包括[嘉靖]《汉中府志》。
[万历]《汉中府志》
汉中知府崔应科主修,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1611~1616)修,已失传,但消息不确,存疑。
[顺治]《汉中府志》
6卷 ,清冯达道纂修。清顺治十三年(1656)刻本,6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志修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共6卷,内容记载较为简单,后人称此志“虽云典雅,而搜罗未免简略”。该志现据著录现藏北京图书馆,或云已佚,盖误。
冯达道,江南武进(江苏常州)人。任汉中府知府。冯达道,字惇五,号鹭蓉,武进东乡五牧十里堡人(今横林余巷),顺治丁亥科二甲第39名。历官户部云南司主事、江西司员外郎、福建司郎中、辛卯顺天乡试同考官、钦差督理清江浒墅关务,任陕西汉中府知府,升任山西河东转运使。诰授中宪大夫,晋授中议大夫。所至皆有政声,重视地方文献,其中顺治十三年修成《汉中府志》6卷、康熙十一年修成《重修河东运司志》10卷,两志均有自序,现北京图书馆有藏。
[康熙]《汉南郡志》
24卷 清滕天绶修,和盐鼎等纂。这部郡志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分24卷,前14卷为各府县山川、形胜、风俗、赋税、灾祥、秩官、兵防、公署、祀典、选举、人物等记述。后10卷为艺文,占的篇幅最大,分诗、策、书、表、碑铭、记、序、传、赋、疏、文、状等目,内容丰富,记载详细。卷前有滕天绶自序。此志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12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今藏西北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或说已佚,待考。
滕天绶,奉天府辽阳州(辽阳市)人。荫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广东湖州府同知调任汉中府知府。
[嘉庆]《汉南续修府志》
32卷,清严如煜纂修。这部府志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滕志”的基础上续修而成,增补了700余年之事迹。共32卷,分50目,内容丰富,考订精详,体例完备。
原刻版在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战争中毁于战火,民国13年(1924)蓝培源等,又据旧版重新雕印,并把道清光九年(1829)汉中府知府杨名飚所辑节烈数百人的事迹作为第33卷,刊附于后。
古方志重印是地域古籍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汉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古方志重印当推清嘉庆年间汉中知府严如煜(?—1826)续修的《汉南郡志》一书的重印。民国13年(1924),《续修陕西通志》开局修纂,檄令各道县采集事迹,汉中各县士绅亦倡言修志,风动一时,急需《汉中府志》以资参考,时任汉中道尹阮贞豫察知嘉庆《汉中府志》木刻板已毁于战祸,在士绅康次衡家藏有《府志》善本,乃捐资七佰块银元,前任道尹王寿乾捐资六佰块银元,由邑绅王捷三督办校刊,历夏秋冬三季,于省城西安重行刻板印刷。此志尚有清嘉庆十九年(1814)原刻本,12册,今藏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及台湾。
1983年6月,因《汉中府志》历经60年时代变迁,已缺稀难觅,致使关心和研究汉中地域历史的人士很难有机会查阅此书。中共汉中地委宣传部为使这一精品佳志不致淹没,从汉中中学(原汉南书院)搜求到一部完整的民国重刻本,在汉中地区科技情报所复印、装订200套,每套12册。仿民国重刻本手工线装,外套兰色布面函封,显得古色古香,基本上恢复了民国重刻本的原貌。由于复印和手工装订成本较高,区区200套书流传范围无疑是有限的,绝大部分藏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每套书成本价300元,以当时的工资水平,少有人问津,故流向民间渠道的书甚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印本的《汉中府志》似乎“消失”了,但也有一些有心人从民间“淘”得此书。著名藏书家卢慧杰先生曾从一废品收购站以论斤称重的方式,花十多元钱购得一套,这件“捡漏”的事在《卢慧杰古建筑三十年随笔》(华夏出版社出版)亦有记载。另一位叫张选军的藏书爱好者花500元钱从朝阳路一旧书摊上购得一套。这些都堪称是《汉中府志》流传中的幸事。
历史评价
[道光]《褒城县志》主修官
光朝魁(连城山人雪轩氏)评:
自秦汉置汉中郡,汉水之所环绕也。隋避讳,尝改曰“汉川”。其地多在汉北,故汉晋每称曰“沔北”。今强被以“汉南”之名,则是“尔雅”荆州之域矣(《尔雅》汉南曰荆州)。
《汉书》以汉中本属楚地,系翼轸分野,但汉之汉中郡包有今之兴安、郧阳府地,当属翼轸无疑。今汉中之凤县,本汉武都之故道县,略阳本武都之沮县,宁羌兼得广汉之葭萌,当入井鬼秦分,余县仍属轸翼。旧《志》断谓尽属井鬼,似不若从《汉志》之为妥也(《晋书》汉中属参九度)。星野条所引史志,多与原文不合,且谓井柳、鹑火之次属秦分。夫鹑火乃周分野,安得属秦?又引《后汉志》注:太白主华阴山、凉州、雍州、益州,乃讹凉为梁,岂知汉之益即梁,而凉即雍乎?
栈道云褒谷,汉高入南郑由之。考《高祖纪》,高帝实由杜南蚀中之国,不由褒谷,及送张良归,乃至褒中耳(《纪》详,《传》省)。东汉无至正年号,盖魏宣武正始四年修石门道,至永平二年毕工,而东汉之永平四年亦有修栈道事,遂讹称为东汉至正、永平间事耳(石门铭“至正四年”,亦当作“正始四年”,事见《魏书·宣武本纪》。羊公疑是羊祉)。
唐沈佺期有《夜宿七盘岭》诗,则岭路已开,是知避石门之险而走岭上,不自元,明明矣。
康熙二十八年,总督葛思泰修栈道,误称郭大司马。
斜谷至凤州界一百五十里,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二间。“板阁二千九百八十二间”(见宋《大安军图经》)。此凤以北至郧县道也,误引为褒城栈道。
《黑河图说》篇整〔缜〕密,义亦精通,但沮漾既合,方可称沔,今谓黑河即沔江,一名沮水,岂其然欤?《汉志》谓沮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今略阳也。今《志》谓出留坝紫柏山,存考。《华阳图说》篇极有关系,叙次亦清晰。
《郡县建置序》,杂乱难解。元汉中道已属陕西省,乃云汉中隶秦自明始,开头便错。既曰“在唐虞曰雍州”,又曰“《禹贡》为梁州”,又曰“舜梁州,《周礼》并雍州”,又曰“当夏殷之间”,叙三代事已颠倒无序,前段杂钞《隋书》及《通典》、《通考》诸书,统论《禹贡》之梁州兼包四川、云南,非专指汉中也。梁州之专为汉中,自隋唐始。谯纵反数年,未尝出蜀境。是时杨盛使子抚据汉中。今谓“纵据之”,盖误读《宋书》耳。唐兴元府虽领支郡,而兴、凤、洋各自为州。今云“兴元领州县二十五”,且有洵州、驴州等名,亦非德宗以后所有。若武都略阳,唐时并无此县。至金州属山南东道,更非西道所辖矣(荒谬太甚)。又云“周改曰汉川,统州县二十一”,列于唐后,岂以宇文周为五代后周耶(光义、褒中乃宇文氏郡县名)。
建置表本《陕西通志》,甚整齐,惟增改数条不合。
汉汉中都尉治褒中汉阳乡,盖汉郡皆设都尉,掌兵,或不与郡守同城(犹今之分防同知)。乃云“褒中初设都尉治,元凤六年置县”,岂谓是褒中都尉乎?
城固释名,“始城而冀其巩固”,不知《汉书》本名城固。西乡释名,“与夔之东乡对,故名”。不知西乡本南郑之西乡(见《班超传》),晋时已为县,若川省东乡,乃自唐始置县耳。略阳释名,“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不知汉略阳本不在此,大致山南水北曰阳,略字义尤多(见《丹铅录》),岂专为“武略”乎。
古梁州地数千里,今云“南郑东南百八十里有梁山,四围中三十里甚平,是古梁州治”,何也(晋梁州治南郑,三代时统以牧伯,必各有本国地矣)?
赧王三年,秦惠文之后十三年,取楚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然楚威王已言:“秦有并汉中之心。”非秦始立此郡名也。
凤州,云“春秋氐羌所居”。按氐羌之来久矣,然《春秋内外传》未尝言及氐羌确在何地(氐、羌本二种,内又各分数种,恐不得尽在凤地。略阳为白马氐地,亦未必其在战国时也)。
《后汉志》注:建安二十年,分汉中为汉宁、安阳、西城、上庸四郡,别置梁州。今引袁宏《汉纪》云:“分凉州置梁州,并属冀州”。“凉”、“冀”二字并当作“益”(汉中未尝属凉州,又不得并属冀州)。
汉封侯有乡侯、亭侯之别,非尽以县国也。班超封定远侯,注引《东观汉记》曰:“其以南郑之西乡户千,封超为定远侯”。蔡伦之封龙亭侯,邑三百户。诸葛孔明之封武乡侯,当同此例。今于后汉增定远、龙亭、武乡等县,亦何妄也。惟蜀汉尝置南乡县(晋改曰西乡),可附后耳。
晋武帝孙迪(淮南王子)及固(吴王子)并封汉王。今曰“武帝子”,非也。
宋《州郡志》:“义熙末,梁州还治汉中之苞中,所谓南城也”。是南城即在苞中。宋甄法护之弃梁州,萧思话之复梁州,并在此。至北魏之南城县,乃在城固境耳(今云“晋梁州尝治城固”,恐误)。
蜀汉于城固筑乐城,沔阳筑汉城,未尝改二处县名。今引《华阳志》,未确(乐、汉二城当相近,为倚角,如《华阳志》说,亦嫌稍远)。
南朝宋、齐、梁并得汉中地,建置何不一及。西魏无专史,附入北周州郡可也。北魏有东益州、南岐州(西魏凤州),并当补。
元已废长举入略阳,移沔州治铎水。明洪武七年始省铎水,降沔州为县,非洪武废沔州,长举入略阳也。
褒城西南路,自塘口子至白岩河、南阡垭、土地岭、两河口,交南江县;西北路,自云雾寺至竹垭子,交沔县。按白岩河在南郑,其两河口当亦在南郑,非在褒城之两河口,而高阡垭、竹垭子则两县图皆无之。
汉陈仓即今宝鸡;废邱,章邯所都,即今兴平。非今留坝之陈仓道口废邱关也(陈仓疑即唐仓,废邱,或作费邱)。
褒城山惟中梁、连城、牛头、金华、云雾最著(中梁、金华,与南郑县接;云雾与沔县接)。若天成、覆斗、青锉、云梦等山,不见于图,盖大山中之一支耳。尤可怪者,玉映山有麒麟洞,而云“向人不识此山”。岂有山而人不知?盖不知其有洞耳。至衙岭,《汉志》在武功,今眉县(《明史》云然,《锥指》并同),乃云“在褒县北九十里,今无可考”,不亦异乎。
褒谷、斜谷本是二谷,即云相通,决不得以“曹操之出斜谷,武侯之由斜谷”,谓即褒谷也(志亦在疑,尚为有识)
逊水即让水,乃廉水之别派,不得以褒水为逊水也(《明史》“西南有让水”。按:宋范柏年云:“居廉、让之间”。当为褒城人。《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柏年,梓潼人。徙居华阳”。华阳在今褒城西境)。
嶓冢有二,前人论之详矣。今谓嶓冢背临氐道,前接葭萌。不知氐道汉属陇西,今秦徽境,去宁羌(汉葭萌)六百余里,安得相接?《蜀都赋》“嘉鱼出于丙穴”。丙穴在沔阳,然宁羌之嘉鱼洞,略阳之大小丙山,褒城之鱼洞,在在有之。《水经》“桓水自西倾至葭萌,入西汉,即白水也”。又,浊水亦名白水,出浊城(在今成县),合河池、两当水,入西汉,是白水不独仰源故道水也。《明史》分西汉水、嘉陵江为二。今《西汉水说》,本《禹贡锥指》,而舛讹特甚。
大散关在宝鸡县南,和尚原在大散关外,似不在今凤县地。《魏公行状》云:命吴玠控险于凤翔之和尚原。《吴研传》:兀术自宝鸡结连珠营,攻和尚原,则和尚原当在宝鸡矣。仙人关在凤县,杀金坪在仙人关右。今谓“坪在略阳西北”,盖与凤连界也。
晋桓宣为梁州刺史,镇襄阳,劝农亦在其地。今府城东有美农台,云是桓宣故迹,且以宣为汉时人,不可解。
唐武德中于西县置褒州,元于铎水置褒州(今沔县东)。唐开元中,改梁州为褒州,仍治南郑,则褒城不得有褒州。故址惟今沔县之旧州铺,盖即元褒州故址也。
赵子龙据箕谷,盖在褒城之北,今云在西南。且以为郑子真隐此,殊非(辩见人物门。《方舆纪要》箕谷在宝鸡县东南四十里,为赵云、邓芝疑兵处。恐此时虽声言出斜谷,未必远屯至此,仍以在褒为是)。
北魏廉水县属褒中郡。宋廉水县省入南郑,然其地则南、褒分辖也。唐武德中,析绵谷县置金牛,后省入西县(今宁羌有金牛镇),非省入褒城。黑水废县、云雾废县,并云在褒城。考唐天复时,西川王建将攻金牛、黑水、西县、褒城四寨,则是黑水寨,非县也。云雾山中有山镇,亦未尝为县(志云有石碣,曰龙坪镇)。
《水经注》褒水出衙岭,迳大石门,又东南迳三交城,又东南迳小石门,历褒口,是大石门近衙岭,小石门近褒口,相去甚远。今两石门殊混。《石门颂》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厥”犹其也,误为杨厥,岂知古人颂体不称名乎?妫墟,见《前后汉书》,今独疑之,岂古书皆不足信乎?
戚夫人,定陶人,《史》、《汉》有明文。今西乡有戚夫人故里及墓,其然乎?否。
仇池在河池,见《前后汉书》,今甘肃徽、成间,不在略阳(唐凤州亦称河池郡,然自别有河池县)。隗嚣、来歙所争之略阳,本汉天水郡地(汉为略阳道,晋为略阳郡)。此略阳乃汉沮县,安得有隗嚣台。
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见《明帝纪注》,今咸阳县地,不得在城固。
鬼谷,《史记注》在阳城(《苏秦传》),又曰在云阳(《甘茂传》)。今褒城何以有鬼谷先生墓?
褒城县,宋始移治山河堰北,元又移山河堰东南,并未筑城。《志》所称张寅、陈彪相继修葺者,县署,非城也。至明宏治时,始筑城耳。南、褒、沔地,互相出入,如柏乡、孤山寺、玉泉、石灰窑、扭项铺、廉水县、新集(即沙河集)、新街子,则南、褒之所共有也。钢厂、柿子沟、头道河、二道河,则褒、沔之所共有也。
唐以前汉中总统之官,在汉则如益州刺史王阳、王尊,在晋则如梁州刺史周访、甘卓等皆是,何云自唐以前总统之官无可考耶?宋则利州转运使为总领官,是曰漕司,而安抚使为帅司,提刑为宪司,常平为仓司,今并不列,而但载宣抚诸使,亦失考矣(宋汉中不隶陕西,而隶四川)。即如《艺文》内所载转运使李虞卿、田谅,提举常平史照,提点刑狱张口,皆总领官也。明分巡守道,本以布政司之参政、参议,按察司之副使、佥事为之,今反谓明巡道无专衔,何也?
知府在汉为太守是矣,若晋梁州刺史所统八郡,不当在知府之列。且张光、周访在甘卓前,桓希在司马勋后,今尽倒置。至张轨为凉州刺史,前凉之祖,与梁州何涉,乃竟庙祀府名宦祠,尤无谓也。汉《田叔本事》,张敖得赦,乃拜汉中守,何尝佐萧何转饷乎?灵帝时板楯蛮反,遣太守曹谦宣诏赦之(此太守或巴郡,或汉中),今云“安帝时有郑禅矫诏平羌”,未详何据?晋桓希乃桓玄党,为毛璩所斩,乃反云“与璩坚守拒玄”,殊非。张光时李运、杨武,乃王如贼党,非光之参军。甘卓镇襄阳,兼荆州牧,与桓宣、周访之督梁州,并在襄阳,不在汉中。吉挹为魏兴太守,死难在今兴安府,亦非汉中。历考史传,如汉之张印、董炳皆汉中守,即《纪事》内所载苏固,《石门颂》所载都君、王府君王升,皆汉中守也。又晋怀帝时有杜孟治,穆帝时有司马康,宋有萧承之,梁有夏侯道迁,皆为汉中太守。他若梁州刺史,不可胜数。即如晋之张殷、王敏、杨亮、索邈,苻秦之潘猛,宋之甄法护、刘道产,齐之王元邈,梁之杜怀瑶、崔景慧,后魏之元英、元罗、杨椿,并为梁州,已见《建置》、《纪事》,何自忘之耶?尤谬者傅竖眼而以为梁人,杜幼文而以为魏人,则南北不分矣。
唐山南西道节度使兼领梁州及兴元尹,则郡守即统领官,今并载于节度及知府条,似复。一鹿晏宏而分为吴宏、晏宏,竟劈为三人。
牛蔚,僧孺子,治梁三年,其弟牛丛为西川节度,非山南也。
鹿晏宏逐节度牛勖。牛书似即牛勖之误。五代时唐道袭等系蜀将,亦非汉中守也。
宋燕王德昭、秦王德芳,皆遥领兴元尹,实未莅任。光美为兴元尹在建隆时,尚未伐蜀。文彦博以山南节度使衔致仕,均非实任。嘉定中权兴元府事赵希昔,误为赵希。元兴元劝农使,不得为统领官。
兴元少尹如房武、韩孚、孙伾,并见《世系表》,若张知骞稷州刺史,地在武功,无预汉中,且圣历时人,此时尚无兴元府也,何有少尹。孟郊为参谋,亦非少尹。汉中佐吏,若主簿段崇,门下史王崇、原展,五官椽〔掾〕程信,上计椽〔掾〕程苞,见《后汉书》。五官椽〔掾〕赵邵、属晁汉疆,部椽〔掾〕王宏、史荀茂、张宇、韩岑,太守丞杨颗,书佐王戒,行丞事韩服,都督椽〔掾〕魏整,见《石门碑》。又褒中主簿王颙,见孙樵《新路记》,似可补入。又宋有南郑令晏袤(见《石门碑》),南郑主簿张应昴(作《褒城县学记》)。褒城有何涣之,修县学,明有府照磨马天碉,修褒城学,亦可补入。
绍兴间始分南郑置廉水县,不得宣和中有县令施为可。
褒城知县张锦等,盖在正德时,非隆庆间任。
宋元浩,以右班殿直监商税,非知县也。宋解思忠等并县尉,误列主簿下。宋杨桂孙、李涣为学官,若是庆历时,不当在庆元后。
明教谕游玑、闵愚,名下并多一自字。汉无西乡县,何得有知县余谦。隋河池太守萧瑀,可补入凤县下。唐沔州在今汉阳府,不得有刺史贾载期构秋兴亭于今沔县。宋沔州判高稼等在今略阳,不在今沔县。沔州之移治,自元始。元废长举县,入略阳,明降沔州为沔县,非明改沔州也(改兴州曰沔,自南宋始)。
汉李翕,乃汉阳阿阳县人(误作河阳),为武都太守,造郙阁,何得谓汉时有兴州知州乎?北魏杨文度为略阳太守,正此略阳(后魏侨立略阳郡于武兴)。
唐薛大鼎、房武、严砺,见节度,又见兴州。宋李虞卿为转运使,刘珙知兴安军,商应为顺政令,李良佑兴州判官,见《白水路记》,今并以为知兴州,非也(又以商应为商应程,以李良佑为良佑)。邵伯温兴州提刑,犹今之按察使,非知州也。元知沔州李舜臣,当系今沔县。元至元中,已移州治于铎水矣(《职官志》屡云“见名宦”,而实别无《名宦传》)。
汉晋时,文武不分职,如蒋琬、费祎之为都督,岂得列之武职。周鲂乃吴鄱阳守,不为晋之都督。他如周鲂、李崇、李晖、郑余庆、吴璘等,既入文职,又列武职,不亦赘乎?
田赋门所称原额者,本谓原额若干,增减若干,实在若干,不得概以原额实熟混之。起解、存留二项亦未分明。
人物,他县未及考,但褒城之郑子真乃谷口人,今醴泉县。薛伯高为道州刺史,乃河东人(见《唐书·世系表》及《柳子厚文集》),今蒲州府,何以列入褒邑?秦宓云:“三皇乘祗车出谷口”,即斜谷,亦非谓箕谷。
欧植以长葛教谕摄县事,死流贼难,考《明史·史义传》有长葛典史杜复春、举人孟良屏、诸生张范孔,而不及植。岂当时御史苏京所采二百四十九人中所遗脱耶?
凤县牛一豸,为固原学正,王辅臣劫之,不从。当为本朝人,不应列明代。
《广舆记》宋伯威,大安军人,进士,调神泉尉,祖母黄,年老,不忍之官。黄疾,伯威剔左臂肉食之;继母杨,疾,复剔臂肉进,并愈。事闻,诏予升擢,不赴,遂隐,号无辩居士。宋大安,今宁羌州,可补入《人物传》。
汉略阳属天水郡,在今秦州秦安境。郭荷,非今略阳人,且荷六世祖整,为汉人。荷乃晋人耳。晋杨氏,本仇池氐,后世为武兴王,非略阳产。南北朝之垣氏、权氏,俱天水郡之略阳,非汉中之略阳也。李迁哲、李袭志,今汉阴人(魏直州,唐为汉阴县)。他如吕婆楼、何妥,均非此略阳人(锡光,附循吏《任延传》,但曰汉中人,未知是沮县否?隋何妥,西城人,盖今兴安府)。
邓先,见《晁错传》,师古曰:邓先犹言邓先生也,一曰名先。今既列之《征荐》,又列之《贤良科》,亦嫌其沓。先有子章,修黄老言,显诸公间。可补入《城固人物》。张骞以军功封侯,非以远使封也。
唐宋时无举人之名,陈玫、王邦臣等盖举进士不第者耳,但恐当时举进士者亦不仅此数人。《选举》中,但曰知县、知州、同知、县丞,而不详某县某州,未免太略。汉中之号东川,以与三巴相接故也(蜀为西川,巴为东川),未尝以西乡为东川县也。张桓侯封西乡,张嶷子瑛亦封西乡,盖仍系乡侯。
程信为五官椽〔掾〕,击破羌寇,未闻死难也(与《纪事》相背,删掾字亦非)。
学校书院中规条,多系天下通行常事,何待详述?
府学名宦祠,张轨为凉州刺史,范柏年亦不善终,似可不祀。
《物产门》诸谷蔬花果,非汉中所独有,何烦详注?
《祥异》所述井鬼星象,通言秦分,且汉中一曰属翼轸,一曰属参九度,不必专系秦之分野。
更始二年,刘嘉击延岑于冠军(今南召县),犹在南阳也。是时延岑未尝据汉中。迨建武二年,岑攻嘉,嘉走,岑亦旋去。今载岑据汉中于更始时,亦不合。建武八年,帝征隗嚣,于汉中无涉,此时隗嚣据陇,公孙述据蜀,有汉中。
郑勤死羌寇,先是太守董炳亦死羌寇,当补。王崇为门下史,不应删去“门”字。
灵帝时,王国围陈仓,及皇甫嵩破国,并于汉中无涉。张鲁断斜谷,《三国志》作“断绝谷阁”,今作“断斜谷关”,此时未尝设关也。建兴六年,丞相亮由斜谷伐魏,但扬声由斜谷取郿,其实出祁山也。魏延请直从褒中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亮不从,但遣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耳。
亮拔西县千余家,西县似泛指南安等郡,非确属汉之西县也,解为今兴安府者尤谬。建兴十年,丞相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木牛流马。此黄沙当即今沔县之黄沙驿,《魏书》“沔阳有黄沙城”,则黄沙之名久矣,何并遗之?
萧讳,即萧承之,字嗣伯,齐高帝之皇考,故《宋书》称萧讳,今宜改称承之。梁自天监四年,夏侯道迁以汉中降魏,至大同中复取之,简文后复为魏有。魏正始二年(即天监四年)始取汉中,其先与南朝争汉中者杨氏耳(南朝立南秦州,寄治汉中,以杨氏为北秦州)。
唐以陇西郡公瑀为山南西道防御使。今曰“陇公瑀为梁州都督”,殊非(后第五琦为江淮度支使,请市轻货,溯江汉,上至洋川,令汉中王瑀陆运至扶风以助军,从之,则中兴之功,瑀与有焉)。
陈奇瑜围李自成于车箱,在兴安境,当与汉中接壤。贼陷麟游,击贼整厔,并与汉中邻境,故附记之可也。
韩信《登坛对》、李固《灾异对》、《遗黄琼书》等篇,详《史》、《镒》中,原可不录。曹洪《与魏太子书》载《文选》中,却剪去首尾,便无味。惟《郙阁铭》、《石门颂》篇,作金石文,自当全录。柳子厚《江运记》、雷简夫《白石〔水〕路记》诸篇,事关利病,当录。孙樵《兴元新路记》、《褒城驿记》,文极佳,何以不录?(党崇雅《修栈记》亦切实,可录),其他修城、修堰、修学、修庙等记,附各项下,节取其要,删其浮词可也。
《韩退之权相国碑》明云“居天水略阳”,自晋分置略阳郡(领四县),治临渭,唐人每称郡望,故略阳权氏犹系以天水。后魏《地形志》“略阳郡属秦州”,虽侨置略阳郡于武兴,不列《地形志》,而隋唐初不以略阳为郡县名。宋末始改顺政县曰略阳耳。杨廷和《修县记》甚雅致,今于李瓒上脱书“成化间”,几疑瓒亦洪武时官耳。《张桓侯庙记》谓“移封阆中王”,大谬;又谓“改封桓侯”,不知“桓”,其谥也。《城隍灵应记》尤俚。
绍兴二十二年,利州东路帅臣杨庚请修褒口六堰,在吴璘前。
乾道五年修山河堰,安抚使吴侯,当是吴挺,今谓是吴拱,未详。按:吴玠子拱,知襄阳府京湖招讨使,璘子挺世任汉中。
何大复谓:“褒斜异谷”,良是。刘绍周驳之,无理取闹。大复《略阳庙学记》:略阳,自汉历唐宋,为沔州,失考核矣。《题咏》可附各山川、桥寺下;尤无取者,如《玩汉水》、《上汉王》等诗,尽属骈枝;至商州之武关、剑南之汉州,更难牵扯。杜子美之《飞仙阁》,岂在宁羌?苏子瞻之《仇池石》不在略阳(并可不录)。
《拾遗》中,如王仁裕之放猿巫峡,蒲洪之蒲生九节(《魏书》苻氏,称作渭氏),凉州之县名鸾鸟,葛由之入蜀成仙,汉中王瑀之听太常吹笛,郑交甫之遇汉滨二女,张温之遇汉滨老父,秦昭王时之射杀白虎,武都女子之化为丈夫,聂隐娘之遇昌裔,与汉中毫无关涉。若张鲁之画地成河,更不成话。
大抵汉中多附会汉初事,如萧何追韩信于韩溪,樊哙造桥于马道,曹参修堰于山河,事属可通。若戚氏村(戚姬生处)、冉家山(冉闵故址)、相公山(载之别墅)、隗嚣台、陈仓道、古梁州、美农台、曹操城、郑子真宅、钓鱼台、扁鹊城、张良辟谷处、蔡伦造纸坊、建文崖、鬼谷墓、萧何墓,则半属无稽也(张良赂项伯得汉中,却又不载)。
考历史,褒城有汉阳乡(《汉书》)、唐公防祠(《后汉书》)、甘宁关(《唐书》)、汉阳关、让水(《明史》),又南郑有玉女山(《唐书》),沔县有铁官(《汉书》),城固有姚墟舜祠(《后汉志》),南郑有黄牛山,西县有百牢山、街亭山(《隋书》),华阳有萧何城,沔阳有黄沙城,及《水经注》之万石城、汉庙堆、大石门,并略而不著,何耶?所引书,若《元和郡县志》以为《郡国志》,《后汉书》以为《东汉书》、《史记》以为《秦史》,且有一语而重复数见者,有改换与原文全不符者,岂出于众手,未经校对欤?
(连城山人雪轩氏妄评)
唐上元中,党项寇凤州,刺史萧死之。五代周显德二年,克蜀,凤州都监赵崇溥不食死。今凤县不祀愧与崇溥,岂褒忠之义乎?明主簿吉永祚、教谕李之蔚,并宜祀。宋庆历中,分陕西四路,曰秦凤、泾原、环〔怀〕庆、鄜延,虽凤在所辖,而汉中诸县实不预焉。褒城旧《志》,明知县易道粹守鸡头关,拒流贼;知县茹秉忠,城陷不屈,死,当入名宦祠。又汉太守郑勤屯褒中御羌,战死,亦宜祀于褒,而以主簿段崇及王崇、原展等配。
唐景云、开元中,十道按察使三置三罢,开元二十年分置十五道采访使,是时尚无节度使之名也。
天宝初,置沿边十节度使(不在中土),《方镇表》至德元年始立山南西道防御守捉〔御〕使,广德元年改为节度使,寻降为观察使。建中元年复曰节度使。今谓长寿中有薛大鼎,天宝中有房武、元结、贾耽为节度,不亦谬乎?又光启元年置武定军节度使,治洋州,升兴凤团练使为防御使,治凤州。二年,改兴凤防御为感义军节度使,今并不言所治,而以感义节度列山南西道中,亦谬。乾宁四年,更感义曰昭武,今不先叙感义,而遽云“更曰昭武”,似改武定曰昭武矣。薛大鼎,隋时未为官,唐高祖初起,授山南道副大使(此时山南所指甚广)。今云隋仁寿间,大鼎为兴州刺史,唐长寿间为山南节度,相去九十年,势不相及,况武后长寿时尚无节度耶!房武为房碹从兄弟,为兴元少尹,当在德宗时,今曰“天宝中刺兴州”,“又为节度”,恐不其然(天宝时不名兴州,亦无此节度)。元结,肃宗时为节度参谋,非节度使。张献诚,守珪子,为山南西道节度,弟献恭代之,兼领东川,何录献恭,而遗献诚耶?李勉为梁州刺史,非节度使,盖宝应时犹称防御使也。郑余庆先为严震山南幕府,后为节度。裴玢,疏勒王裔,本非京兆人。咸通中,以吴行鲁代牛蔚为节度(无吴洪)。《归奚三崔等传》归融,开成间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奚陟为右拾遗,间道追车驾,至兴元,授翰林学士。今曰奚融为节度使,俟考。牛氏居下杜樊川,唐时为万年县地,不应称曰下杜人。
唐柳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杖杀南郑令权奕;大中时,卢钧为山南西道节度;长庆中裴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萧邺,懿宗时为山南西道观察使。可补。崔琯,太和时,慰抚山南,会昌中为节度,其采访宣谕使亦无专官也。
虞允文、王炎并为四川宣抚使,开府汉中。《志》载吴璘、赵鼎等,而不及允文、炎,岂知兴元本隶四川耶(府名宦祠,祀允文)?元有兴元、金、洋经略使,郝天章修流珠堰,正是总统官。若白贲、田季,既分载洋县,则不辖兴元矣。唐诸王吴王恪、蒋王恽、汉王元昌,皆为梁州都督。臧希让,既宝历中为节度使,又宝应中为梁州刺史,相去六十年,必有一误。李端终杭州司马,未知是兴元少尹否,咸通五年,张云贬兴元少尹、李仁瞻梁州长史、李铦南梁州司功参军(表见《世系表》)。王质,山南西道节度副使;唐彦谦,兴元参军,表为判官,迁副使;周墀,山南行军司马;崔从、卢钧,皆为山南推官(并见《本传》)。宋史祁,通判府军事(见《修堰记》),可并补入府丞倅职也。唐王晬为南郑令,见《李勉传》;权奕为南郑令,见《柳仲郢传》。郑珣瑜,表为南郑丞,不应。元祯时中有宝明府、黄明府,盖褒城令。《拾遗记》光武时有汉中太守丁邯,《李郃传》“后使者一人为汉中守”。《石门铭》有王府君造石蔌事(或即王升)。《世系表》孙盖秦,汉中守;唐贾曾,洋州刺史;苏检,洋州刺史;萧瑀,隋河池太守(即凤州);马勋,凤州刺史(见《严砺传》)。严震,凤州刺史,又为凤、兴二州团练,治凤十二年。王宗浩,兴州刺史(王《建置》),并当补入《职官》。
北魏赵遐,假征虏将军,镇南郑,可入《武职》。唐璿,即休璟,为凉州都督,圣历中破吐番,非梁州都督也。吐番亦未尝寇梁州。梁州都督李行褒,见《韩休传》。兴州镇将孙邺,护褒斜有功,见《郑畋传》,可入《武职》。《唐书·僖宗纪》鹿晏宏逐兴元节度牛勖(牛勖,唐书又作“牛顼”)。武定节度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昭宗纪》山南西道节度杨守厚陷夔州,武定节度杨守忠寇梓州,感义节度满存奔兴元,西道节度王万宏叛附王建,武定节度拓拔思恭(即李思敬)叛附王建,昭武节度李继忠奔凤翔。又《肃宗纪》上元二年,党项寇凤州,刺史萧懊死之,尤不宜殁之《职官》中也。杜鸿渐、李抱玉兼山南西道副元帅,陈敬瑄兼山南西道指挥招讨使,亦统领官也。裴耀卿子泛,梁州都督;东眷裴道子,魏南梁州刺史(见《世系表》)。王建以王宗贺权兴元留后(并《职官》)。
两庑中,公肩定、公良孺、左人郢、步叔乘、奚容蕞、公夏首,皆复姓也,似不宜称公子、左子、步子、奚子。
《后汉书·西羌传》段崇死寇于永初四年;程信破羌于元初元年,相去五载。今串为一事,又有严孳、李容诸人,未知确否?而以郑勤为郑廑,以王崇为王宗,则误。唐宰相世系,以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为汉中李氏,虽《本传》称博陵安平人,而实汉中李郃之后也。《北魏书》皇甫徽,朝那人,非汉中籍。《魏书》李忻荣,张九亮、姜永,并汉中人,亦未确指为南郑籍。陈文矩为安众令,妻李法姊,有贤行;李伯英,李固婿。李基,字宪公,偃师长;李兹,字季公,为长史,并李固子,可附《固传》下。
秦李崇,南郑公。魏杨集始,汉中郡侯、武兴王;杨绍先,汉中郡公、武兴王;隋汉王谅;唐汉王元昌;越王贞,始封汉王,敬宗子;梁王休复,薛王子;略阳公珍(嗣岐王),皆封爵也。褒国公李麟,从元宗于蜀,未尝赴肃宗行在也。贞观十一年,诏宗室功臣世袭封地,梁州都督汉王元昌、金州刺史段志元,国于褒,令世袭刺史,非仅虚封而已。明瑞王名常浩,以天启七年之国,与惠王同时,而不与福王同时,后奔重庆府,为张献忠所害。《志》“失其名,不知所终”,何不观《明史》耶?
《纪事》,晋咸康二年,不书成帝。唐中和三年,不书年号。景福元年,不称昭宗。梁乾化元年,仍称开平。令阅者眯目。李茂贞、王建之陷兴元、洋、凤,从《纲目》书“取”,似不若《唐书》之书“陷”为严核也。汉李郃,户曹吏;姜永,梁州别驾、汉中太守,皆官于本郡者。牛蔚为山南节度,治梁三年,忤中人去,后避乱遁山南,故吏民喜,争迎候道;病,子徽扶蓝舆,历阁路,及前谷,再遇盗,感其孝,得免。后蔚卒,徽居梁汉,终丧,尽礼(可入《拾遗》中)。朱玫兵逼乘舆,僖宗走宝鸡,杜让能从,俄而狩梁。时栈道毁,间关险涩,未尝暂去帝侧。帝次褒城,擢让能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按,元〔玄〕宗幸蜀,德宗幸梁,僖宗幸蜀,或路由骆谷,独此言次褒城,则走褒谷无疑矣,盖唐置邮马驲〔驿〕于文川(见孙谯文)。是时,石君涉栅险要,烧邮驿,帝由他道以进。他道即褒谷也。
《魏延传》:“亮出北谷口,以延为前锋”。北谷盖斜谷也。亮卒,延烧绝阁道,先据南谷口。南谷其褒谷乎(《唐书》:洋州南口曰谷,北口曰骆谷,是谠谷亦曰南谷也)?蜀张嶷为抚戎将军,改荡寇将军,战狄道阵亡,子瑛封西乡侯,孙奕晋梁州刺史。今褒城云有张嶷冢,岂因其子孙尝官爵于此欤?而号曰褒德将军,何也?
杨鼎,成化中言:汉中僻处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万数,请暂设监司一人,专领其事,与守臣练士马,修城池。原杰,成化中荐吴道宏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郧阳之有抚治自此始也。金濂,正统元年请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余子俊,成化中抚陕,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
正德六年,陕西巡抚蓝章,以四川寇乱,移驻汉中。保宁贼蓝廷瑞谋据保宁,鄢本恕谋据汉中,廖惠余众奔西乡。总制洪钟下令招抚,廷瑞走汉中,都指挥金冕围之。陕抚蓝章分驻汉中,廷瑞乞还川就抚。章令冕护之出境,至东乡,钟令汉中通判罗贤入其营,本恕来谒,约既定,会官军有杀其樵采者,贼复疑,遂杀贤。《马异传》:贼喻思俸,越宁羌,犯略阳,异与彭泽获思俸西乡山中。《林俊传》:廷瑞奔西乡,越汉中三十六盘,至大巴山,官军追击,大破之。彭泽代洪钟总督川陕擒贼,遂移汉中,请班师。刘天和,嘉靖初抚陕西,讨平汉中妖贼。
张佳印,铜梁人,初以礼部郎中谪陈州同知,后官戎政、尚书、太子太保,被劾,谢病归,有《马道驿诗》,意其归途戏驿丞作也。县旧《志》云:佳印由内阁降马道驿丞,岂其然乎(佳印,字肖甫,又见《文苑》中)。《杨嗣昌传》:崇正〔祯〕十三年八月,贼趋保宁,由间道入汉中,赵光远、贺人龙拒之,贼乃转陷梓潼、昭化。
十四年,良玉撤兴房兵,趋汉中避贼。《陈奇瑜传》:崇正〔祯〕七年,贼自蜀入秦,由阳平关奔巩昌,承畴御之,贼越两当,袭破凤县,分为二,一向汉中,取间道犯城固、洋县,一由凤县奔宝鸡、汧阳,其自四川入西乡者二三万,犯城固、洋县者又东下石泉、汉阴。奇瑜遣游击唐通防汉中,以护藩封,遣参将贺人龙、刘迁、夏镐,扼略阳、沔县,防贼西遁,遣副将杨正芳、余世任扼褒城,防贼北遁,自督副将杨化麟等,驻洋县,贼遁入兴安之车箱峡。《高斗枢传》:十七年二月,朝议设汉中巡抚,兼督川北军务,擢斗枢为右副都御史以往,而汉中地已失矣。
《孙传廷传》:十一年,贼败走宝鸡,取栈道,中伏,大败。过天星、混天星并降。《陈士奇传》:阳平将赵光远,拥兵二万,护瑞王常浩,自汉中奔保宁。士奇责光远,使退屯阳平关南,副使陈纁护瑞王入重庆,城破,及于难。
《曹文诏传》:八年五月,贼犯凤翔,文昭自汉中驰赴,贼尽向静宁、秦安(先是承畴遣文诏,从山阳、洵阳入汉中)。《侯良柱传》:八年夏,总兵良柱扼贼入川路,战凤县三江口,斩首三百七十有奇(三江口疑即西江口)。明 年冬,贼犯汉中,瑞王遣使乞师,良柱督兵与他将同却贼。十年,李自成、过天星等陷宁羌,分三道入蜀。《张令传》:七年,贼犯略阳,令击败之,扼保宁、汉中诸要害,秦贼不敢犯。十二年,张献忠奔兴安,为令所扼,不得入汉中,乃转寇夔州。《刘国能传》:九年,闯王等由郧襄趋兴安,汉中。《曹变蛟传》:十年十月,贼陷宁羌,分三道连陷三十余州县。承畴率变蛟由沔县历宁羌,过七盘、朝天二关,岁暮抵广元,贼已还秦。十一年,变蛟、贺人龙转战洮岷间,六队贼走汉中,为左光先所扼,皆降。惟自成东遁,变蛟穷追之于潼关。《陈奇瑜传》:崇正〔祯〕六年,守备阎士衡斩满天星。《张铨传》:道浚擒贼渠满天星等。旧《志》云:十一年,满天星侵汉中,疑误。七年,奇瑜追贼郧、襄、兴、汉,人龙并有功。十一年,小红狼围汉中,瑞王告急,承畴率人龙兵由两当趋救,贼解去。十三年,献忠、汝才将从间道入汉中,人龙拒之阳平百丈关。《忠义传》:孙玺知扶风县,都御史蓝章以“略阳,汉中要地”,檄玺往城之,工未毕,贼至,县令严顺欲去,玺拔刀斫坐几曰:欲去者视此。乃率寮属坚守,数日城陷,玺被执,大骂不屈,贼脔杀之。顺逃去,诬玺俱逃。子叙讼于朝,赠光禄少卿,赐祭予荫。吉永祚,辉县人,为凤县主簿,谢事将归,会贼至,知县弃城遁。永祚倡义拒守,城陷,北面再拜,曰:臣虽小吏,尝食禄于朝,不敢以谢事逃责。大骂,死之。子士枢、士模皆死。教谕李之蔚、乡官魏炳,亦不屈死。永祚赠汉中卫经历(见《庞瑜传》)。《杨嗣昌传》:十三年七月,惠登相、王光恩相继降。《左良玉传》:良玉击过天星,降之。过天星者,名惠登相,既降,遂始终为良玉部将。县旧《志》:十五年,过天星犯汉中,疑非。《孙传庭〔廷〕传》,十一年春,过天星、混天星等从徽秦趋凤翔、澄城,传庭〔廷〕大破之,贼走宝鸡栈道,屡败。过天星等并降(或十一年降而复叛,至十三年则终降矣)。杨洪,六合人,祖政,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移开平,以功封昌平伯,进侯。子俊、杰,并袭爵。妾葛氏殉死(据此,则杨政、杨璟可入《武职》,而洪本籍六合,更徙开平,转不得为汉中人矣)。
原杰以副都御使,成化十二年,奉命安辑荆襄流民,始置郧阳府,请以吴道宏为郧阳抚治。杰寻被诏为南兵部尚书。蓝章以正德五年为陕抚。今《拾遗》云:道宏继原杰、蓝章为郧抚,非也。《褒志》又以杰属正德中,章属隆庆时,尤谬。
(辛卯嘉平雪轩氏又识)
原文备注
按:此篇原附于清道光《褒城县志》之后。所称《汉中府志》,即清嘉庆严如煜《汉南续修郡志》,令人所查汉中史料,皆依该志。但《严志》错讹较多,光朝魁《汉中府志赘语》指证若干,特予标点后录此,以备参考,以正史实。原文中错讹字在其后用“〔 〕”出正字,原小字注今改用楷体,在 “( )”内标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23:40
目录
概述
图书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