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
猪笼草科猪笼草属植物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是菲律宾棉兰老岛的汉密吉伊坦山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200~1600 m的地区。它一度被认为是小瓮猪笼草盾叶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之后其被认定是起源于杂交种的物种。其矮胖的上位笼颜色的差异很大,可能具有红色的斑点也可能通体黄色。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的种加词来源于其产地——汉密吉伊坦山,词尾来源于拉丁语,“ensis”意为“来源于”。
植物学史
虽然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被正式描述于2010年,但这个种群在之前就已被人们所知。2007年3月13日,维克托·B·阿莫路索(Victor B. Amoroso)和R·阿斯比拉斯(R. Aspiras)于汉密吉伊坦山(Mount Hamiguitan)顶峰,特别是通往圣伊西德罗(San Isidro)的路径上,采集了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的一份蜡叶标本。采集地的植株生长于海拔1310 m的山林边缘。其标本编号为“V.Amoroso & R.Aspiras CMUH00006494”,存放于菲律宾棉兰老岛(Mindanao)布基农省(Bukidnon)慕斯万山(Musuan)的棉兰老中央大学(Central Mindanao University)标本馆(CMUH)中。
2008年7月22日至24日, 托马斯·格罗内迈尔(Thomas Gronemeyer)、沃尔克·海因里希(Volker Heinrich)和斯图尔特·麦克弗森(Stewart McPherson)对汉密吉伊坦山的其他物种进行实地考察。后来在麦克弗森2009年5月出版的两册专著《旧大陆的猪笼草(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中,该类群被确定为小瓮猪笼草(N. micramphora)与盾叶猪笼草(N. peltata)的自然杂交种。
2010年2月13日至14日,格罗内迈尔与安德烈亚斯·维斯图巴(Andreas Wistuba)回到了采集地。对大量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的幼苗和成熟的攀援状植株进行观察,但并没有发现呈现中间形态的下位笼。那次对汉密吉伊坦山的实地考察的对象还包括了小瓮猪笼草(N. micramphora)、棉兰老岛猪笼草(N. mindanaoensis)和盾叶猪笼草(N. peltata)。
2010年7月,托马斯·格罗内迈尔、安德烈亚斯·维斯图巴、沃尔克·海因里希、斯图尔特·麦克弗森、弗朗索瓦·梅伊(Francois Mey)和维克托·B·阿莫路索共同撰写的关于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的正式描述发表于麦克弗森的专著《食虫植物及其原生地(Carnivorous Plants and their Habitats)》的第二册中。其编号为“V.Amoroso & R.Aspiras CMUH00006494”的标本被指定为模式标本
形态特征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为藤本植物,可攀爬至4 m的高处。茎为圆柱形,成年植株的茎直径约8~10 mm。节间距约4~7 cm。
攀援茎的叶片带柄。叶片为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可长达25 cm,宽至9 cm。叶片末端为钝尖,基部渐渐缩窄成细管状。在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羽状脉丰富,斜向延伸至叶缘。笼蔓大致与叶片等长,上位笼的笼蔓带笼蔓圈。
还未在野外发现成年的下位笼,只有莲座状的幼苗。因此,还没有关于其下位笼的正式描述。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的上位笼的下半部为漏斗形,上半部为圆柱形至略漏斗形。显著的笼肩将捕虫笼分成了两个部分。其可高达20 cm,宽至9 cm。笼翼退化为一对隆起。笼口倾斜,基部向上拉长,形成一个较短的唇颈。唇通常是圆柱形的,但偶尔也会为略微的呈扁平状。唇可宽达1 cm,唇肋间距约0.3 mm,内缘有很短的唇齿,最多仅长达1 mm。笼盖为心形,宽达5 cm。笼盖下表面均匀的分布蜜腺,此外在笼盖下表面的基部还具有一个突出的附属物。在笼盖基部的后方具有一根分叉的笼蔓尾,其可长达4 mm。上位笼通常为通体奶白色,但也可能为黄底红斑。唇可为奶白色、带红色条纹或深红色。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的花序总状花序。其雄性花序大约可长达70 cm,宽至3.5 cm,一个次级花梗带两朵花,部分花梗无苞片。该关于花序的测量数据来源于2008年7月23日对模式产地植株的实地观察。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通体披被浅棕色至白色的粗短毛被,在叶片的边缘尤其明显。
生长环境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是菲律宾棉兰老岛东达沃省(Davao Oriental)圣伊西德罗的汉密吉伊坦山顶峰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200~1600 m的地区,特别集中于海拔1400 m的位置。
分布范围
其主要陆生于山地森林极其边缘处。未在汉密吉伊坦山顶峰山脊以下的高原矮小植被地区,即称之为矮小森林(Bonsai Forest,pygmy forest)的地区发现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其通常生长于部分遮荫,且降雨量极高的位置。汉密吉伊坦山由超基性岩(ultramafic)组成,但由于森林地表具有大量的腐殖质,所以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并不需要生长在超基性土壤中。在模式标本产地,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肉眼观察每50平方米约有2~3棵。仅观察到幼苗和成熟的攀援状植株,未发现具有下位笼的植株。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与棉兰老岛猪笼草同域分布,与小瓮猪笼草和盾叶猪笼草生长于同一海拔高度。后两者常见于更开阔光照更充足的地区。还未发现关于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这可能是由于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的花期与其他生长在汉密吉伊坦山的猪笼草不同。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正式描述的作者们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评估了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的保护状况,将其列为易危(Vulnerable)等级。他们指出,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比小瓮猪笼草和盾叶猪笼草更具有局部性,其仅分布于山上的几个地点且集中了种群的大部分。汉密吉伊坦山是汉密吉伊坦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Mount Hamiguitan Range Wildlife Sanctuary National Park )的一部分。来访者只允许在向导的帮助下攀登汉密吉伊坦山。如果东达沃省政府申请将汉密吉伊坦山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获得成功,那么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的野生种群在未来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杂交起源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最初被假定为小瓮猪笼草和盾叶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因为这两个物种也存在于汉密吉伊坦山的高地山坡上。它与它的假定亲本具有许多相似的形态特征,如类似小瓮猪笼草的捕虫笼形状和类似盾叶猪笼草的毛被。但它独特的淡色上位笼是这两个物种都不具备的(盾叶猪笼草的上位笼未知)。此外,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也生长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它通常生长于山地森林及其边缘的部分遮荫的地区,而小瓮猪笼草和盾叶猪笼草通常生长于更开阔的地区。
野外的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表现出的形态似乎很稳定且一致,未发现过渡形态。该物种被认为是自保持且独立于假定亲本的物种。在模式产地发现了很多幼苗。考虑到这些因素,正式描述的作者们写道:“我们认为这不可能是一个近期的杂交种,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不符合杂交初期阶段的表象。”
其他假定的杂交亲本包括胡瑞尔猪笼草(N. hurrelliana)、毛律山猪笼草(N. murudensis)和有柄猪笼草(N. petiolata)。
相关物种
正式描述的作者们将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与小瓮猪笼草、棉兰老岛猪笼草和盾叶猪笼草进行了比较。这些物种被他们认为与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之间具有密切近缘关系。小瓮猪笼草在各方面均较小,且植株除花序外大部分无毛被。棉兰老岛猪笼草上位笼更为细长,形状与其明显不同。同时,棉兰老岛猪笼草的叶片末端为急尖(或窄钝尖),而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为钝尖。其独特的捕虫笼和笼蔓形态也与盾叶猪笼草不同。此外,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很容易长出上位笼和攀援茎,而盾叶猪笼草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1 09:07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