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
意义上说,任何语言都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换言之,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
脱离社会集团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是这些做法和信念的习惯决定了人们特殊的生活方式。反过来说,只有
深入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生活方式及其生活细节,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
现象
2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5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强调,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予以纠正。
2月21日,恰逢
国际母语日,汉语目前在世界各种语言中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其他国家学习汉语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就此我们专访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部门负责人、各个国家驻外记者,以及语言学专家进行解读。
我们为何爱上中文
尼古拉斯(中文名:开朗):学习一种和母语截然不同的语言对自己是一种挑战。
开乐(开朗的好朋友):我一直觉得中国男人很帅。我要努力学习中文,毕业后争取在欧盟的驻北京办事处工作。
林孝镇:大学毕业后爸爸督促我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你应该学习掌握中文。
虚拟世界中的现实
美国国务院“美国不能不设立中文网页”
在当今世界,英语几乎垄断了所有媒体。为此,众多的国内学者惊呼“保卫汉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迅速增长,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
据不完全统计,在影响世界的国际组织、国际公司、国际媒体和世界知名大学中,有上百家拥有中文网站和网页。美国国务院设有中文网页,其信息局中文网工作人员说:“随着近年来中美之间的不断合作和交流,美国人中掀起一股学习汉语文化的热潮,就像中国的重要官方网站不能不设英文网一样,美国也不能不设立中文网页。”
芬兰国际组织圣诞老人寄来中文贺卡
来自芬兰的圣诞老人祝福中心开设了中文网页,2004年圣诞节期间还为中国众多儿童邮寄了中文圣诞贺卡。
美国最权威的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英国的《财经时报》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都开设了中文网页。《华尔街日报》的英文网站网管说,中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流媒体都不可能忽视中国文化的影响。据了解,《财富》杂志所评出的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大约2/3已经在中国开设了分支,并大部分开设了中文网站。
欧美学汉语人数年增40%
据统计,2003年全球各类学习汉语人数为3000多万。隶属教育部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相关负责人说,“汉语热”已成为全球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2000年以来,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很快,欧美国家学习汉语的增幅更是保持在每年40%左右。
韩国:来华留学人数世界第一
“将来这一局面会被打破的,汉语将取代英语成为韩国学习人数最多的外语。”《经济日报》驻汉城记者曹世功说。在中国,韩国留学生的人数已经是世界各国来华留学生中最多的。
日本:懂汉语成为找工作筹码
懂汉语成为日本人找工作的一个筹码。《金融时报》驻日本东京记者马玉安介绍,在大学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已超过法语、德语等语种,仅次于英语和韩语。日本社会上有汉语培训班,有时由于人数太多,甚至会有报不上名的情况。
法国:汉语增长比英语增长快
在法国,学习汉语的人也很多。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的黄小姐表示:“法国是欧洲第一大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欧洲许多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如果要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高级考试,都必须来法国。”据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介绍,汉语在法国发展势头很快,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的年增长率是2%-4%,汉语则高达38%。
英国: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
《经济日报》驻英国伦敦记者张芝年表示,在英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和中国有生意往来的年轻人大多学过汉语。
专家解析:各国需求汉语人才导致全球“汉语热”
语言学专家张维佳教授说,全球“汉语热”升温有着深刻的背景。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通晓汉语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有了较大增加。
第二,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撩开了以往神秘的面纱,走到各国友人的面前,汉学也因此成为“
显学”。
第三,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民众更想直接了解当代中国。
面对“汉语热”某些方面准备不足
张维佳教授说,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所学的专业正在发生变化,已经从单纯学语言扩展到学习科技、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比如在北京大学留学的3300多名学生中,有近一半人是来攻读语言以外的其他专业的。
这种持续升温的“汉语热”给全球推广汉语教学带来了良机,但也带来了挑战。张教授对此表示:“面对‘汉语热’,我们在某些方面还准备不足。比如:对
汉学和汉语的宣传力度略显不够、海内外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有待加深和拓展、教材建设应进一步加强等。”
汉英杂糅网络词语“污染”汉语
据张教授介绍,虽然全球正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但国内个别群体却在一些场合“污染”着汉语,如:汉英杂糅表达方式、网络特殊词语、变形汉字等等。这种现象应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但也不必过分担心。张教授说:“汉英混用现象是正常的,任何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在
语言生活中都会遇到,就是发达的美国也有不少来自汉语形式的
文化词,但并没有影响美国英语的健康发展。我们的语言政策和规范就可以解决部分问题。而且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海外正在涌动的‘汉语热’也会鼓起人们对民族语言的信心。
背景介绍
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
其实,教授任何一种语言无非是加深了解另一种别样的文化而已。
是的,目前的时代仍是一个以英语信息与交流为主的世界,国际贸易和国际政治是这样,文化和艺术交流也是如此,至少每天国际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95%是英语,就连中国大陆每年上千万的学生参加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也是一项明确的佐证。
不得不承认,语言问题上还是存在决定意识,强势语言流行的背后正是美英强势文化的魅力使然。真的,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少会去学一种非洲小国或越南山区的方言,更不要说主动对他们的文化感兴趣,除非是强烈的商业利益或是普渡众生的信仰力量为目标,否则,人们的意识总是习惯随大流。
事实上,海外正在掀起的汉语热,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民族自信心的上升,另一方面也是全球化形势下跨文化交流需求与日俱增的效应所致。除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全球商人目光外,到如今大量中国制造的输出,欧美人士频繁涌入中国为止,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经济实力的增加,渴望了解经济成长背后的文明机制优势也在情理之中。
甚至可以说,是老外要了解中国,接触中国,投资中国,体验中国,还不如说是中国古老的文化魅力正在重现生机与光彩。
中国的文化是方块字的文化。五千年以来,她是精神上滋润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语种之一,她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文化礼仪和生活习俗深深影响了亚洲地区的民众。在漫长的农耕社会的变迁中,她所积淀的文明之果,是人类历史中最精华的灿烂篇章。
全世界至今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中最先进的语言。比如,在数千年前,汉语也有罗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人们渐渐把那些无用的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
过去完成时那么啰嗦。到了今天,她还居然和高科技世界融会贯通,无论在电子技术上,还是互联网系统中,中文语言以她特有的简洁、明快、高效沟通超越了现代技术沟通的局限,为中国人的创造力增添了翱翔的翅膀。
这仿佛应验了一句古话,叫做: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主要影响
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据相关数据统计,《
牛津英语词典》中有二百余个包含中文渊源的词汇。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汉语借词已经在
英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英语中各类汉语借词不断涌现。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如:Confucius(
孔子)、Laozi(
老子)、Tao(道/道教)、TaoTeChing(《道德经》)、fengshui(风水)、Mandarin(官话)……这些词语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文体娱乐方面:“kongfu(功夫)、Tai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政治经济方面:“lianghui(两会)”一词,是由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早带头使用,渐渐地,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各大国际媒体的通用词汇;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有趣的是,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现在,yuan还可以用来泛指钱(money)。
其实,汉语词语进入英语词汇系统,或多或少地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英化”改造。改造方式有音译、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例如,汉语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腊词“nautēs”(航行者)组成英语单词taikonaut(太空人),主要用来指中国航天员,现已收录
牛津词典中。而最先由海外华人创造的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如今这个词已经成了英美国家里不少人打招呼的常用语。
同时,汉语词汇进入权威英语词典也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核。“所有词语被收录于词典之中时,都要考虑它的通用程度和使用频率。”
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外来词加入词典的时候,通常要考虑多种因素。“形象化地说,就是要看
母语为英语的人能否十分自然地去使用这些词汇,‘外来语’的感觉是否在逐渐弱化。如果一个词被媒体广泛使用,而不仅仅是出现在某篇报道之中,我们肯定会考虑收录它。另外,将汉语词汇纳入英语词典时,还需要考虑这些词语的直观程度,像‘guanxi(关系)’、‘hukou(户口)’这样的词语在我们看来就挺直观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汉语流行词汇有望被收录在
英语词典之中。像maotai(茅台)、Pekingopera(京剧)……这些词语在母语为汉语的群体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那么,它们“出口”后,在英语中也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中山大学
周海中教授认为,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必然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