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导论
罗常培编著的语言学著作
《汉语音韵学导论》是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编著的语言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9年。
内容简介
《汉语音韵学导论》是一部阐述汉语声韵音理的著作,全书分为五讲:第一讲为绪论部分,作者概述了音韵学的定义、功用、研究方法及古今音韵变迁大势。第二讲为声类之分析,介绍了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辨释五音和七音等。第三讲为韵类之分析,对元音进行了分析,解释了等呼、曲韵之六部,介绍了介音和尾音、声化元音与韵化元音、广韵与注音字母中之元音。第四讲为调类之分析,讨论了平上去入,古今声调之异,四声的性质以及辨识声调的方法等内容。第五讲为汉字标音方法之演进,介绍了反切的定义、起源、方法、流弊及改良反切的运动等。另外,正文后面附录有《唐诗拟音举例》,选录唐诗三十首标注当时的读音,以供读者实习切韵系语音。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该书初作于1924年,系作者在西北大学时的讲义,其后八易其稿,25年后才正式出版。这期间,作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对未刊稿进行检验和修改,并得到钱玄同,特别是赵元任等先生的教益。该书是罗常培多年讲授音韵学课程的结晶,它并不是抄撮而成的,而是由罗常培个人研究的结果提炼成的。
作品思想
该书内容着重于音理方面,讲明汉语音韵学里的声、韵、调、切4个主要方面,依据语音学原理,把传统的音韵学术浯加以爬梳剔抉。作者认为构成汉字的音素是声、韵、调,汉语音韵学难度很大,需“殚思竭虑”而为之。作者认为,汉语音韵学不但能研究人类自然之音,而且与语言、文字、校雠,文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功用至广”。作者着重阐述了音韵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传统音韵学著作分为“古韵”“今韵”“等韵”三种,但仔细评判一下,这些书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局限,都还算不上科学。要想在音韵学上有所成就,主要的研究方法可以有以下四条:(1)审音。前人没有当今的科学设备,研究手段比较原始,“或蔽于成见,或囿于方音,每致考古功多,审音功浅。”有了近代兴起的语音学理论和实验设备,可以用音标来弥补汉字注音的不足,可用仪器设备帮助肉耳提高灵敏度,从生理、物理的角度分析语音,才能实事求是,信而有征。(2)明变。必须有发展变化的眼光。作者引用明代陈第《毛诗古音考序》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治韵学者,务须本乎时序,参校方言,各还本真,弗加轩轾,而后流变昭然,是非不掩。(3)旁征。要从民间俗语、方言、外语中旁征博引。(4)祛妄。传统音韵学主要有几种缺陷:玄虚、含混、附会、武断。如能依照前三种方法,克服四种弊病,音韵学就可以厕身于科学之林。
作者还分析了汉语音韵演变的历史趋势。他把这一历史分为6个阶段:周秦古音、两汉古音、切韵前期、切韵后期、音标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由声、韵、调三大部分组成,作者用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介绍了声母的定义,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分析了传统的“五音”“七音”(即发音部位)和“清浊”及“戛透拂轹揉”(即发音方法)。作者分析了元音的舌位、元音的唇形、元音的宽窄和长短,正则元音、非正则元音和标准元音;分析了声化元音和韵化辅音。并运用现代语音学理论和术语阐释了广韵中的元音、宋元等韵系统中的介音;解释了传统音韵学中的重要概念“等”“呼”“转”“摄”“阴”“阳”;给曲韵之部加以科学的描写;并附了等呼观念演变表和古今尾音分类异同表。最后,作者认为,广韵虽然多达206个韵,但除声调类别外,实际所含音素不过2个介音、11个元音和8个韵尾(该书称尾音)。
声调是汉藏语特有的。作者对声调的定义作了界定,分析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指出四声的名称自齐梁始,但四声的实质(即声调)却是远在齐梁之前就已存在了。作者还讨论了上古有无声调问题,介绍陈第的古无四声说,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孔广森的古无入声说,江有诰的古之四声与金不同说。黄侃的古无上去惟有平入说。牟应震和钱玄同的古有上声说、孔好古的声调乃音组减变而成说。作者还讲解了四声的性质,辨别四声的困难和辨识方法,审辨调类和调值的方法。作者指出,汉字字音结构是声母、介音、元音、韵尾和声调,具体有7种方式,有缺介音的,有缺韵尾的,有缺声母的,但元音和声调是必不可少的。还介绍了汉语传统的标音方法譬况读音、读若、直音和反切,其中着重介绍了反切的定义、反切的起源、反切的方法和反切的局限。作者指出,反切的原则和西洋语文的拼音相同,但是人家可以在童年学会,我们却皓首钻研,仍难尽喻。这种弊命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既然是拼音,反切上字最好是有声无韵,下字最好是有韵无声,但这样的上字绝对没有,下字只有少数几个:二、西洋文字只有少数字母,而反切上下字字数较多(《广韵》有1500字),且同一个字音可以用不同的上下字切出。三、韵窄的无法使用反切。后代各家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进行了不少的改良。作者着重介绍了吕坤金尼阁李光地王兰生刘熙载等人的改良成果。作者还介绍了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该书最后一部分是唐诗拟音举例,用国际音标为30首唐人诗作构拟了当时的读音。
作品影响
《汉语音韵学导论》在音韵学总论书籍中,是从音理出发解释汉语声韵现象的一部著作,书末的《唐诗拟音举例》则开创了在音韵专书中附以实习材料的先例,为后来不少音书所模仿。
《汉语音韵学导论》所引古今中外的资料较丰富,被许多音韵研究工作者及初学者奉为经典,视作必读之书。
出版信息
该书初版名为《中国音韵学导论》,194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1956年中华书局再版,改称《汉语音韵学导论》,之后多次出版印刷。
作者简介
罗常培,字莘田,号恬庵,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满族平民家庭,家境贫寒,17岁丧父,便一面做速记员,一面在北京大学读书。1919年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接着又读了两年哲学系,此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又回北京任第一中学校长。1923年任西安西北大学教授,开始讲授汉语音韵学,以后又分别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9年任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仍致力于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并调查现代汉语方言。193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6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战爆发后,他先到湖南任临时大学教授,后随校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45年至1948年,他先后在美国朴茂纳大学和耶鲁大学任访问教授。1948年回国,仍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兼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他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后曾担任过《中国语文》总编辑,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其还曾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任委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9 14:2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