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潮级潜艇(日文:ゆうしお型潜水舰,英文:Yūshio-class submarine,又称:夕潮级),是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一型常规动力多用途攻击潜艇,是日本二战后第二代采用水滴型的潜艇,是涡潮级潜艇的后续改良型。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二战时期,日本“疯狂”建造潜艇艇,截至1945年8月,共造了190艘潜艇。二战期间,日本潜艇战沉了135艘,剩下的55艘战败投降。但是潜艇制造、使用经验和教训却得以积累下来了,之后依靠着美国援助和自身基础,二战后的日本造船、特种钢材、流体动力学、声呐技术、电子和火控技术都走在世界前列。
1955年8月,美国租借给日本1艘
小鲨鱼级潜艇SS-261“斑革鲀”号,被命名为SS-501“黑潮”号,这为日本独立设计建造战后现代潜艇奠定了基础。之后1955年至1960年6月日本建成服役了用于技术测试的SS-511“亲潮”号。1962年,日本建造了两艘早潮级潜艇,并且编成海自第一个潜艇单位,即第一潜水艇队。1963年,两艘小幅修改后的夏潮级潜艇服役。这些潜艇都是近岸潜艇,由于日本是西太平洋第一岛链,西方最靠近苏联海参崴的据点,因此作为防堵苏联庞大潜艇部队进入太平洋的第一线,成为冷战时代美国反潜体系之下的战略目标。因此1965年3月,日本首艘大型远洋潜艇SS-561“大潮”号服役,之后经过改进建造了四艘
朝潮级潜艇。
1960年代,美国展开一波潜艇构型的革新风潮,1959年开始建造服役的
长颌须鱼级常规潜艇是全世界第一个开创水滴型、单轴、十字尾舵现代化构型潜艇,1960年服役的实验性核潜艇USS Tullibee SSN-597白鱼号又开创性的使用了艇首AN/BQQ-1球阵声呐。同一时间,日本防卫厅技研本部也着手开始研究水滴构型。
1971至1978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了七艘涡潮级潜艇,这是当时全世界最新锐、划时代的柴电攻击潜艇,拥水滴型艇体、艇艏大型整合声呐阵列等崭新技术。20世纪80年代前,海上自卫队对潜艇的拥有量的目标是14艘,但是日本没有使涡潮级独领风骚而裹足不前,而是遵循“研制、生产、服役”的三步曲,着手性能更先进的潜艇的研制。因为涡潮级尚有部分性能还不理想,如安全潜深偏低,作战系统不够先进等;再者为了缓和潜艇的研制、生产、服役周期很长与现代化科技发展迅猛这一矛盾,隔一定时间研制一级新艇,以使科技精华集于一身从而跟上时代;最后也是适应和平时期有限防务的需求。
建造沿革
1973年,日本海自着手涡潮级的后续改进型的设计。1975财年,日本海自决定建造汐潮级。1976年12月21日,汐潮级首艇SS-573“汐潮”号在日本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所开工建造,1978年5月9日2号艇SS-574“望潮”号在川崎重工船舶海洋公司神戸工场也开始建造,之后建造工作由三菱重工与川崎重工平均分摊,依照先后顺序轮流建造,1980至1989年以每年服役一艘的进度总共建造10艘。
汐潮级建造的十年之间,电子科技的进步相当迅速,导致汐潮级早期型与后期型在装备上有不小的差别。因此10艘汐朝级大致分为两批,前四艘SS-573至576为基本型,后续六艘SS-577至582则是改良型,无论装备、艇体材料都有不少改进。
服役历程
1990年代后期,汐潮级潜艇虽然经过近20年的生涯,汐仍然是亚洲最精良的柴电潜艇之一;然而由于日本海自的潜艇高替换率政策,服役满16年的本级艇陆续在1990年代末期退出第一线。
1996年8月1日,首艇“汐潮”号转为特务/训练潜艇(ATSS),编号改为ATSS-8006,于1999年除役;SS-574于1997年8月1日转为特务/训练潜艇,编号改为ATSS-8007,于2000年除役。SS-575于1999年3月10日转为特务/训练潜艇,编号改为ATSS-8008,2000年3月9日ATSS舰种废除,以训练潜艇(TSS)取代,故编号改为TSS-3602,于2001年除役。第四艘SS-576于2001年3月29日转为训练艇,编号改为TSS-3603。
汐潮级SS-578“滨潮”号于2003年3月4日转为训练艇,编号改为TSS-3604,2006年3月9日除役,其训练艇位置则由姊妹舰“雪潮”号(舷号改为TSS-3605)取代,“雪潮”号后被转为训练艇的春潮级首艇SS-583“春潮”号取代于2008年2月20日除役,至此汐潮级完全退出日本海自的序列。未曾转为训练艇的四艘汐潮级(SS-577、579、580、582)则是直接除役,其中SS-579“秋潮”号在除役后被陈列于日本吴市的海上自卫队吴史料馆,该馆于2007年起正式启用。
技术特点
艇型结构
艇型
汐潮级潜艇与涡潮级类似,都是双壳体水滴型艇体,单轴五叶式螺旋桨与十字尾舵,艇艏水平舵位于指挥台围壳上。汐潮级低矮轮廓艇首;圆滑状艇体结构;指挥台围壳位于艇体中部较前位置,围壳前方仅小部分艇体可见;指挥台围壳高耸,前后缘垂直,宽度由前至后逐渐变细;指挥台围壳上的水平舵位于前缘位置中等高度较下方位置;艇壳呈流线型驼背状外观;艇尾尾舵可见,前缘略倾。
结构
汐潮级比涡潮级的尺寸大,以后期型涡潮级为基础艇体延长4米,为76米,而艇宽和吃水仍为9.9米和7.4米;标准排水量也增至2200吨(前4艘)和2250吨(后6艘),水下排水量大约2450吨;耐压壳体前四艘仍使用NS63型钢制造,后六艘则改用NS80型钢,所以最大实用的潜航深度来到275米,极限深度超过了300米,比涡潮级增加100米,从而提高了隐蔽性。汐潮级艇内总布置格局不变,仍为5个耐压舱,但中部大直径耐压艇体的长度增长,使蓄电池舱的长度也相应增长。
动力系统
汐潮级潜艇基本沿用涡潮级的轮机系统,主机跟跟涡潮级一样,由川崎重工与德国合作,为两台MAN V8V24/30MATL柴油机,可输出3400轴马力,搭配两台川崎制发电机,水下推进则依靠一台富士制造的7200轴马力推进电动机,推进器为单轴五叶片螺旋桨,水面速度12节,水下航速有提高,最高速度大于20节;蓄电池舱的增长,使电池容量约增加1/3左右,因此水下续航力比涡潮级也增加约1/3;水下排水量的增加使汐潮级多装了100多吨舷间燃油,从而提高了通气管航行的续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远洋潜艇。汐潮级拥有先进的自动操舵系统,而后六艘改良型还换装经过改良的航行控制系统。
武器系统
汐潮级潜艇武装方面,总共能携带18枚鱼雷,其中管内6枚,高于涡潮级的16枚,由于艇体尺寸较大,汐潮级的6具533毫米HU-603鱼雷发射管布置于艇首十分之一处的两舷“肩部”,每侧3具,而不是像涡潮级那样位于艇舯部。汐潮级前四艘最初仅配备美制MK-37C或日本自制的89式鱼雷,后六艘改良型则增加了使用美制“鱼叉”
AGM-84反舰导弹的能力,提高了打击威力,尔后前四艘陆续回厂翻修时也追加了此一能力。89式鱼雷堪称
MK48鱼雷早期型的日本版,研发阶段时编号为GRX-2,1989年正式服役时才正式命名为89式,直径533毫米,重1.579吨,导引方式为线导加主/被动声呐寻标,最大攻击深度900米,最大射程约50千米,以最大航速55节则可航行约38千米。
汐潮级还首次装备了干扰敌方声呐的气幕弹发射装置,发射后,其装载的化学药剂与海水作用,产生大量气泡以掩护本艇,提高了规避能力。
水声系统
汐潮级潜艇的主要改良,在于火控与声呐设备。声呐系统较涡潮级更加完善,其ZQQ-5声呐(一说ZQQ-4声呐)系统改良自后期型涡潮级的ZQQ-3,艇首中/低频被动阵列声呐仍使用直径3米的圆柱被动阵列,围壳前端加装一个SQS-36高频主动声呐,该声呐以及技术来自美国的AN/SQS-36J主动声呐。
汐潮级最大的改进就是在综合声呐系统中纳入了美国的AN/BQR-15拖曳线阵列声呐系统(BQR-15是美国SQR-15的次型,美国海军早期使用的拖曳声呐型号,1970年代推出并测试,1980年代初在美国海军逐渐普及),汐朝级服役之初来不及配备拖曳声呐,从1987年起,汐潮级的SS-576“冲潮”号率先加装ZQR-1拖曳阵列声呐,该声呐就是从美版BQR-15拖曳阵列声呐的基础上研制而成,以附加缆绳的方式布置在艇壳外,有效侦测距离达100千米以上,成为首艘拥有拖曳阵列声呐的日本潜艇,之后其余本级艇也陆续跟进追加。
拖曳线列声呐与以前的艇装声呐相比,最大优点就是打破了艇体对于声呐基阵尺寸的限制,可以大幅度降低工作频率,特别是由于基阵远离拖曳载体,受载体干扰小,并可选择在有利的深度工作,能够更好的利用水文条件,这样它可以探测到更远地方的目标,因此拖曳、线列声呐的引入,是日本潜艇作战能力一大突破。
艇电系统
汐潮级潜艇为了充分发挥出拖曳阵列声呐和新型武器的作用,潜艇上采用了光电搜索/攻击潜望镜组,ZPS-6平面搜索雷达和ZLR-3电子支援系统,并首次采用了自制的自动化ZYQ-1战斗处理系统,日本称为潜艇资料系统(SumbarineComputer Data System),是日本首种配备于潜艇上的作战系统,将艇上的声呐、雷达、射控计算、电子战系统与武器有机的联接在一起,结合声呐回传的目标自动进行数字化综合处理,对多个目标运动要素进行解算,将周边整体水域战术态势与目标轨迹投射在单一CRT显示器上,功能包括目标及时动态追踪、威胁研判、分配攻击与鱼雷控制等工作。同时期的英国
支持者级潜艇有类似的系统,比
209型潜艇和
阿戈斯塔级潜艇要早,但安装该系统需要用掉350吨的排水量,这也是汐朝级比涡潮级更大型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吨位增加,但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升,编制人员维持在涡潮级后期型SS-571和SS-572的75名左右。
隐身技术
汐潮级潜艇承袭美国的先进降噪科技,拥有优秀的静音能力。除潜深增大提高了隐蔽性外,推进电机的功率虽然仍为7200马力,但其转速进一步降低,螺旋桨则采用5叶大侧斜桨,艇内机电设备都注意防振和隔振。
性能数据
该级各艇
总体评价
汐潮级潜艇的建造成功使日本常规潜艇的战技术性能达到了世界水平,日本人自己认为其实力“令世人不容小窥”。10艘也超过了涡潮级的建造数量,成为日本战后建造的同型潜艇最多的一级。(舰船知识,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