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石
产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石头
江州石,又称湖口石,产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该石呈青黑色,稍有光泽,形态瘦透玲珑,一般个体较大,适宜作供石欣赏,亦可用于制作山水盆景。江州湖口石有数种,或产水中,或产水际。一种色青 ,浑然成峰、峦、岩、壑或类诸物。一种扁薄嵌空,穿眼通透,几若木版以刺刃剜刻之状,石理发刷丝,色亦微润,扣之有声,东坡大为称赏,目之为“壶中九华”,有“百金归贾小玲珑”之语。
江州湖口石简介
江西省九江市古称江州。湖口县隶属九江市,位于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
古江州就出产湖口石。这里产数种赏石,比较多的有两种。
一种是薄片状的,玲珑剔透的。南宋古籍《云林石谱》中记载说,湖口石象木板用刀剜出的洞一样,石头上有如刷丝的纹路,以手相扣有清脆的声音发出,因为大文豪苏东坡欣赏、赋诗而名闻天下,被作为宋代宫廷的贡石,到南宋年间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还有另一种石头,峰峰相连,有若群山。有正有反,首尾相连。当地人配以底座出售。也有用来制作项链、佛珠等等。
湖口石趣
上、下石钟山屹立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东南岸。双峰对峙,相距仅一公里。扼江控湖,素称“江湖锁钥”。乘游船从江上或湖上远远望去,作山看,则是两座小巧玲珑的石头山;作石看,则是两处壁立千尺的奇石。
唐代李渤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任江州刺史时来鄱阳湖口,见上、下石钟山“欹枕潭际,影沦波中”,即称之为“双石”。进而扣石聆音,发觉“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认定上、下石钟山“泽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才有如此“铜铁之异”的奇石,因名“石钟”。应该说,李渤是接受了当时民间较为流行的说法,并把自己细心考察的结果作了真实的记载。
宋代右丞相周必大也是为石钟山作记的名家之一。他在文中称上、下石钟山为“上钟石”、“下钟石”。他还执意找到了李渤曾经敲响的两块奇石。文中说,上、下石钟山“山前数石绝奇巧而不宏壮,全类假山”。并说上石钟山“一石高四尺,扣之有奇声,东坡所笑者也”。下石钟山“攀援而上亦有一石,阔丈余,可扣击,他石否然”。所以他认为“李渤所谓南声北音,也未为无据”。
上、下石钟山和鞋山都是石灰岩结构,经过千万年的浪涛搏击和风雨侵蚀,地表留下了丰富的奇石景观。上、下石钟山地处江湖交汇之要冲,战争岁月多烽烟弥漫,太平盛世则商贾云集。秦汉时期山上就有建筑,但人世沧桑,屡建屡废。自然石林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于地表的石头,虽是东鳞西爪,但千姿百态,突兀嶙峋,构成一处处奇石小景。石钟山的假山、假石却也有天造地设之妙。150多年前,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主持修建石钟山园林建筑时,在浣香别墅前院,“列石则皱、瘦、透三者皆具,另撑石笋一枝,望之如箨甫惊雷,有凌云之概。对立响石,扣作渊渊声”。经芸芍斋,过且闲亭,石岩障前,疑入绝境。石岩前是一个半月形的小水潭,水深而清冽,水中有成群的鱼儿在游动。石板曲桥把水潭分成两半,右边一石笋耸立水面,自称梅花使者的彭玉麟在石笋上亲题“冷云”二字,与水潭边壁立的石岩上同是他题的斗大的“云根”二字相呼应。踱过石板曲桥,一石门洞开,原来是“桃花洞口,渔人精舍”。桃花洞是一个石峡洞,虽仅能容膝,但却是天人合一的建筑精品。洞内湿渌渌的石壁上,有诸多珍贵石刻,尤其是彭玉麟题刻的三个不同写法的“梦”字,让人浮想联翩。穿洞而过,左边是梅坞,右边是半绕梅花厅的天河。天河边是长廊,对岸是石林。河中奇石挺立,水里鱼儿往来游动。河上飞架天河桥,桥上观景,别有情趣。
鞋山的石林基本保存完好。穿行在石谷、石洞、石隙之间,不由得深深地赞叹大自然的伟力。千奇百怪的石头,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玉兔东奔石、蛤蟆望月石、狮身人面石、千年龟石等。鞋山叫得出名字的石头有20多处,每一处都有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令人拍手称奇的是,鞋山北端山脊云眠亭中的云眠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酷似鞋山,简直是云雾缭绕的鞋山的缩影。
鄱阳湖口水位落差大,一般年份都有10米左右。夏秋盛水期,上、下石钟山和鞋山山麓的天然石洞全淹没在水中,只在冬季涸水季节才露出洞门。临水的崖壁上留有明显的水位痕迹。从未被水淹过的石壁是铁青色,并长有藓苔藤蔓;而常被水淹的石头,则被波浪冲洗得莹白如玉,光洁平滑。石洞透漏玲珑,莫可言状,左右旁通,上下数叠,或曲折狭窄,仅能蛇行而入;或平坦宽敞,可容纳千人。有的石洞还有题诗题字,十分奇妙有趣。如“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又如“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字迹黯淡,无年代可考。大概是清代以前僧人、隐者或游人的狡狯之作。
上、下石钟山和鞋山与高山大岳相比,确实是三块小石头。因其小,而又镶嵌在大江大湖的怀抱,无怪乎人们称之为精美的盆景。早在宋代,会嵇郡王杨次山就吟有“真山从作假山看”的诗句。或许是从奇峰异石得到灵感,宋代湖口人李正臣就蓄异石九峰,精心制作成盆景,赢得当时苏东坡、黄庭坚等社会名流大加赏识。
苏东坡曾三次来湖口。第一次送长子苏迈德兴县任县尉,路过湖口,泛舟夜探石钟山,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石钟山记》。第二次是被贬岭南,再过湖口。也就是这一次,他有幸见到了玲珑宛转的异石九峰,当即名之为“壶中九华”,并“欲以百金买之”,欣然作七律《壶中九华》。诗中他是这样描写这块奇石的:“五岭莫愁千障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真是天下第一奇石。第三次是遇赦北归,又过湖口。觅“壶中九华”石,谁知已被好事者取去。苏东坡惆怅不已,复步前韵,又作一首七律《壶中九华》,慨叹“尤物已随春梦断”,只好自我安慰说,“真形犹在画图中”。没得到这块奇石,苏东坡留下了深深的懊悔。
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好友。公元1102年来湖口,李正臣捧苏东坡《壶中九华》诗来见。此时,苏东坡已去世。黄庭坚万分感慨,用苏诗原韵,也作一首七律《壶中九华》。诗的末句说:“赖有双钟难席卷,袖椎来听响玲珑”。意思是幸好上、下石钟山谁也不能拿走,带着槌儿来敲响石钟的千古奇音吧!黄庭坚已把上、下石钟山看成了《壶中九华》的替代品,也就是把上、下石钟山看成两个精美的盆景了。
黄庭坚还记述了与“壶中九华”并称的另一奇石。说是“有老巫邹生,以三奇石随高下体著成屏风三叠”。黄庭坚戏名为“肘后屏风三叠”。“石色绀青,嵌孔贯穿,击之铿铿,云雨之上,诸峰隐现”。黄庭坚觉得此石十分怪异,不亚于“壶中九华”,并说“他日湖中百怪并出,当以此两石为祖”。
至清朝咸丰年间,曾国藩与彭玉麟等“棹小舟至石钟山下,寻石洞。入可数十丈,仍由东大石下出入,石即东坡所称可坐百人者也”。此大石原在下石钟山东面不远处,后拓展水道被炸之,我们已无缘领略其独有的风采。
英雄石屹立于上石钟山东面水中,与上石钟山仅一步之遥。一石卓然出群,突出水面,高十余米。石之顶部,有一块略呈四方形的巨石,好象是叠上去似的,称英雄石。相传1363年,常遇春朱元璋与陈又谅大战于鄱阳湖。在一此战斗中,陈友谅骁将张定边奋勇争先,直逼朱元璋帅船。慌乱中帅船搁浅,被张定边率军包围。这时,常遇春岸上赶到,以枪挑起一块巨石向敌军砸去,巨石稳稳地落在突出水面的奇石上。敌军早闻“常十万”威名,今见如此英勇,吓得纷纷后退。朱元璋这才脱离险境。英雄石上,至今还留有枪戳的窟窿。长期以来,英雄石一直是勇敢者十分感兴趣的攀登目标。
古籍记载
壶中九华
苏东坡曾于李正臣家见此奇石,赞叹不已,叹为“壶中九华”。并做《壶中九华》诗:“前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峰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灵碧玲珑”。可见此石之妙。
云林石谱
宋·杜绾《云林石谱》江州石:“江州湖口石有数种,或在水中,或产水际。一种色青,浑然成峰峦岩壑,或类诸物状;一种匾薄空嵌,穿眼通透,几若木坂似利刀剜刻之状。石理如刷丝,色亦微润,扣之有声。
园冶
明·计成《园冶》湖口石:“江州湖口,石有数种,或产水中,或产水际。一种色青,浑然成峰、峦、岩、壑,或类诸物。一种扁薄嵌空,穿眼通透,几若木版,似利刃剜刻之状。石理如刷丝,色亦微润,扣之有声。”
石钟山记
苏东坡《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一块巨石:月夜从石钟山下泛舟回,“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如乐作焉”。
入彭蠡湖口
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云:“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说的是鄱阳湖口有一块圆亮如镜的奇石。
湖口县志
清末的《湖口县志》对这块奇石也有记载。说是“有石圆如镜,可鉴”。据推测此石原当在上石钟山或下石钟山临水的崖壁上。遗憾的是随岁月流逝,已难追寻其踪迹。
水经
从石钟山溯湖而上9公里处,于万顷碧波中,一峰独立,这就是鞋山。鞋山为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四面峭壁,形状如鞋。汉代桑钦著《水经》给鞋山着了浓墨,惊异地称“孤石介立大湖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10 10:37
目录
概述
江州湖口石简介
湖口石趣
参考资料